题李处士山居

:
卧龙决起为时君,寂寞匡庐惟白云。
今日仲容修故业,草堂焉敢更移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嗣复

杨嗣复

杨嗣复(783—848年),字继之或继子(《新唐书》为“继文”),穆宗时的户部尚书杨于陵次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第五子杨奉一脉)与杨虞卿为族兄弟。八岁能文,主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赏识,“皆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累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贬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为吏部尚书。卒谥孝穆。 6篇诗文

猜你喜欢

苏台览古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旧苑(yuàn)荒台杨柳新,菱(líng)歌清唱不胜春。
旧苑:指苏台。苑:园林。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奔亡道中五首

: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乡。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现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在整齐地生长。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在这嫩绿的草地旁。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5-808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苏武”句: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xiáng)未归。
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短服:此指胡服。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shū)
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lǔ)连书。
“仍留”二句: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

(hán)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洛川为易水,嵩(sōng)岳是燕山。
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

俗变羌(qiāng)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tòng)哭,七日鬓(bìn)毛斑。
申包:指申包胥。

(miǎo)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5-808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岛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岛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岛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第二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复杂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李白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绪。前半部分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部分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紫骝马

: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枣红色的骏马一边奔驰一边鸣叫着,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飞。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来到河边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怜惜身上披着的锦缎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挥动马鞭奔赴万里之外,怎能贪恋家室的温馨呢。

紫骝(liú)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紫骝:暗红色的马。双翻碧玉蹄:此句来自沈佺期的诗“四蹄碧玉片”。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zhàng)泥。
障泥:披在马鞍旁以挡溅起的尘泥的马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biān)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念:又作“恋”。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紫骝马》,乐府《横吹曲辞》旧题。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即将远赴边塞时的矛盾心情。他十分渴望立功边塞,但踏上遥远的征途时总不免对家乡有些恋恋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雨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雨桡,泪流玉箸千条。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看西陵峡上,风萧萧,雨漫漫。风雨中,弥漫着她思归的呼唤,飘洒着倚桨的她涕泪点点。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傍晚时听杜鹃声声,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ráo),泪流玉箸(zhù)千条。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又名夷陵。这里是指孤庙所在地。谢娘:此处指船娘。兰桡:划船的桨。这里是指船边。“兰桡”形容船精美芳香。玉箸:或写成“玉筯”。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泪珠下流,一条条如“玉箸”。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xiāo)索,离魂何处飘泊?
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山郭:“郭”本为外城,即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这里是指山的边缘。萧索:缺乏生气,这里有冷淡的意思。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与“别魂”意相同。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万里瞿塘月

: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搜索,洒满无垠的蓝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万里瞿塘月

万里瞿(qú)唐月,春来六上弦。
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

爽合风襟(jīn)静,高当泪脸悬。
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当:对着。悬:悬挂天空。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乌鹊:乌鸦。夜久:夜深。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万里瞿塘月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万里瞿塘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