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 木芙蓉
翠奁空、红鸾蘸影,嫣然弄妆晚。雾鬟低颤。然嫩藕仙裳,清思无限。
象床试锦新翻样,金屏连绣展。最好似、阿环娇困,云酣春帐暖。
寻思水边赋娟娟,新霜□旧约,西风庭院。肠断处,秋江上、彩云轻散。
凭谁向、一筝过雁。细说与、眉心杨柳怨。且趁此、菊花天气,年年寻醉伴。
)
翠奁空、红鸾蘸影,嫣然弄妆晚。雾鬟低颤。然嫩藕仙裳,清思无限。
象床试锦新翻样,金屏连绣展。最好似、阿环娇困,云酣春帐暖。
寻思水边赋娟娟,新霜□旧约,西风庭院。肠断处,秋江上、彩云轻散。
凭谁向、一筝过雁。细说与、眉心杨柳怨。且趁此、菊花天气,年年寻醉伴。
)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你应该继续做大唐的诗人,谁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随处安居,原谅我造化不够,想唤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够快乐,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你名闻大唐天下,你的诗篇光耀子孙,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你的功德和声望行人尽知,我会常常想起你来。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0722、 李乃珍.新编注声唐诗三百首.山东:齐鲁书社,2014:136缀(zhuì)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吊:哀悼。缀玉联珠:指写作诗文。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创作的时间。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长恨歌》。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0722、 李乃珍.新编注声唐诗三百首.山东:齐鲁书社,2014:136首联写白居易文学创作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并为之赞叹。“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诗篇一开始就对白居易的诗作推崇极高,对诗坛上这颗巨星的陨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现存白居易诗中最早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应考习作,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岁,到会昌六年(846)逝世,时年七十六。其实,据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则他的诗歌创作活动尚不止六十年。像他这样很小就从事诗歌创作,一生坚持不懈的诗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历史上不多见。诗中说“六十年”,满含赞叹之意。特别是以珍珠、美玉来比喻他的诗,不仅对他几十年的创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像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伟大诗人,忽然辞世,叫人万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谁教冥路作诗仙?”上一句平平叙起,这一句即以问句承接,其中充满着痛惜的深情,蕴藏着丰富的含义。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刚刚即位不久,正要利用万机之暇,来和这位敬仰已久的老诗人切磋诗艺,谁知道竟然来不及见面,就奄然去世了。“谁教”二字,饱含着对突然逝世的惊愕,和对老臣的无限爱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隐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现出对其理解和爱护。
中间两联,作者从老诗人的思想性格和诗歌成就两方面评价。“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一联着重赞扬白居易不计名利、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年轻时谒见成名诗人顾况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一生多次遭贬、坎坷终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样,飘然不定,但又无处不悠然自得,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下一句接着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他认识到“无为”是自然的规律,以“乐天”为字自勉。“无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王朝极力提倡的思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此诗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诗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风格及特点,用“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响及被欢迎的程度。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伤感,这也是其性格和重视文学家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诗中还反映出作者对白居易文学主张的认同。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072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411
)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2、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màn)漫轻云露月光。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何:何其,多么。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2、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参考资料:
1、 李红. 唐代闺怨诗研究[D]. 暨南大学 2002 2、 张明非. 读唐代闺怨诗[J]. 古典文学知识. 1998(03)
)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参考资料:
1、 山东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2、 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盗贼浮生困,诛(zhū)求异俗贫。
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面的山。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浮生: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诛求:指官府盘剥。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步壑(hè)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山东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2、 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
)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皆:一作“比”。“四方”句: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中央的中岳嵩山。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假:授予。柄:权力。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秋雨节:韩愈登衡山,正是南方秋雨季节。晦昧:阴暗无光。清:一作“晴”。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潜心”句: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众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青:一作“晴”。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两句: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山高峰的雄伟。腾掷:形容山势起伏。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森然:敬畏的样子。魄动:心惊的意思。拜:拜谢神灵应验。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趋:朝向。灵宫:指衡岳庙。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丹柱:红色的柱子。动光彩:光彩闪耀。“鬼物”句: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升阶”两句:伛偻(yǔlǚ):驼背,这里形容弯腰鞠躬,以示恭敬。荐:进献。脯(fǔ):肉干。脯酒:祭神的供品。菲薄:微薄的祭品。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睢盱(suīxū):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两句:是指庙令教韩愈占卜,并断定占到了最吉利的兆头。杯珓(jiào):古时的一种卜具。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侯王”两句:意思是说,封侯拜相,这种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久已断绝,即使神灵要赐给我这样的福禄,也不行了。纵:即使。难为功:很难做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高阁:即诗题中的“门楼”。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鸣”句:猿鸣钟响,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钟动:古代寺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杲(ɡǎo)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于客观现实和诗人境遇的不同,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衡岳》和《山石》虽是出自同一手笔,且是同类题材的作品,但两者风格明显有别。《山石》写得清丽飘逸,而此诗则写得凝炼典重。
诗人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方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开篇六句写望岳。起笔超拔,用语不凡,突出南岳在当时众山中的崇高方位,引出远道来访的原因。“我来”以下八句写登山。来到山里,秋雨连绵,阴晦迷蒙;等到上山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衬托出远近诸峰突兀环立,雄奇壮观,景象阔大,气势雄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全诗的核心。韩愈游南岳,虽不离赏玩名山景色,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祭神问天,申诉无人理解、无处倾吐的悒郁情怀。在叙写所见、所感时,肃穆之中含诙谐之语,涉笔成趣。最后四句写夜宿佛寺。身遭贬谪,却一觉酣睡到天明,以旷达写郁闷,笔力遒劲。末句“寒日”,呼应“秋雨”、“阴气”。全篇章法井然。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虽不高,艺术表现上却有特色。全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用三平调,少数收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重而不浮,颇具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