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腊月前梅蕊己破,新年后梅花正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明知此地啊春光美好,可心怀客愁而又无可奈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江梅和白雪原来同此一色,春风也徒自节江水漾动清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故乡的春色渺不可见,苍郁的巫山空自巍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62、 李虹杰.咏梅:武汉出版社,2013:27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96梅蕊(ruǐ)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绝知:明知。好:一作“早”。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元:原是。一作“能”。
故园不可见,巫岫(xiù)郁(yù)嵯(cuó)峨(é)。
巫岫:巫山。岫,山。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62、 李虹杰.咏梅:武汉出版社,2013:27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96首联从梅蕊初绽到梅花盛开,从腊前到年后,写了时序变化,让作者似乎看到了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写了梅花的开放过程,又好似体现了诗人天天看花,关注盼望的心情。从梅花次第之中表现的是诗人盼春惜春之情。
颔联承首联写春意浓,然再好的春光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这是见江梅而有感所写的诗,形容梅、描写春不是诗人的目的,借以抒情才是真正目的。因此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客愁”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越是深知春意盎然,越是对客愁无可奈何。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这里利用情与景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颈联又稍一停顿,不顺势抒情而写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春江微波正与岸边梅花相漾发。江中波映江边梅,岸上梅逐水中波。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何义门说:“破题二句,已非‘江梅’不可。”(引自《瀛奎律髓汇评》)未免过早,“江梅”之意至此才补足。
在此大好春光之中却不能尽情享受,其中原因在尾联道出。尾联将“客愁”之意重申。春水春花,春光春色,虽然赏心悦目,但“都非故园春色,是以对巫岫而添愁耳。”(仇兆鳌《杜诗详注》)杜甫出川早有计划,刚刚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就有过返乡路线的草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滞留夔州实属不得已。夔州是杜甫居川的最后一站,出三峡就可北上回故园了。越是要回故乡越是思念故乡;越是不能返故乡也越发思念故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秋思是故乡,春思也是故乡。故乡情也是爱国情,因为是动荡的时局,血腥的战争逼得他背井离乡漂泊西南。带来希望与生机的春天又来了,可是却不能见到可爱的故乡。面对巫山峰峦,更觉其高峻险恶,也更觉故乡山水可爱可亲。
这首诗一、三联相连,以景为主,二、四联相连,以情为主,既有江梅的婀娜美丽,也有作者凄凉落寞之情,很有法度。纪昀说此诗不出色,未免过苛。
参考资料:
1、 刘维治.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9-10
)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5-258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cuī)嵬(wéi)。
开:消散。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ǎn)霭(ǎi)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晻霭:昏暗的样子。寒氛:寒冷的云气。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阴崖:背阴的山崖。
将军狐裘(qiú)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5-258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3-324
)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有人如岑徵君者思归鸣皋,苦阻于大雪冰封而忧心。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若走水路,则大河冰封,令人战战兢兢不可以渡过,河冰如龙鳞参差,不能行船。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若走旱路,则群山高峻,天风阵阵,难于登攀。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白皑皑的雪崖霜峰连绵合沓,像长风吹起的海上之汹涌波涛。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山峰高耸险要,山顶上有玄猿绿熊瞪目吐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又有枯树危石摇摇欲堕,其群呼与相号之声,无不令人骇心动魄。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
群峰峥嵘而路断,层峦叠嶂上与星辰相接。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我送君之将归,作《鸣皋歌》以相送。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且设饯别宴于清泠池上,伴之以鼓琴之乐。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君不行如返顾之黄鹤,还期待着什么呢?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想必是要一扫梁园之群英,欲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
一展雄才而后始上征轩,历经阻折,翻山越岭,以入陇居。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去过那种坐白石而赏清月,弹松风而寂万壑的宁静生活吧。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自君去后,我怅望不见而心烦意乱,想象在鸣皋山中,松萝昏暗而雪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泉水穿崖过洞,一清见底,流水声声,流喧不已;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虎啸生风,震响山谷,龙藏深澳,吐云洞中。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更有夜鹤清亮的鸣叫,饥鼯蹙眉而呻吟。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块然独居如此清寂之地,真使人为之揪心担忧。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当今之世,小人得志如群鸡旋聚而争食于朝堂,君子失势却如孤凤无都而远飞于山林。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是非不分如同蜥蜴敢笑巨龙,而鱼目可以混同珍珠。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美女不如丑女,嫫母衣锦入宠,而使美女西施负薪为奴。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于风尘!
这一切何异于使高士巢父、许由囚于轩车冠冕,让夔、龙这样的贤臣沦落于风尘之中?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申包胥哭于秦庭而救楚,鲁仲连假谈笑以却奏兵。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我实在不能学此二人沽名钓誉,矫立名节以夸耀于后世。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吾当遗世独立,与白鹤相狎,与君长于山水之中相亲相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2-275若有人兮思鸣皋(gāo),阻积雪兮心烦劳。
若有人:指岑徵君。若,语气词。鸣皋歌送岑徵(zhēng)君:鸣皋,山名,又名九皋山,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岑徵君,即岑勋。徵君,美称,泛指虽应征入朝却没有任职的名士。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dāo)。
洪河:指黄河。凌:冰凌。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径度:即径渡。冰龙鳞:形容河冰参差,有如龙鳞。舠:刀形小船,字本作“刀”。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峻极:高大至极。
霜崖缟(gǎo)皓(hào)以合沓(tà)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霜崖:积霜雪之山崖。缟皓:洁白。合沓:重叠貌。
玄猿绿罴(pí),舔(tiǎn)舕(tàn)崟(yín)岌(jí);
玄猿:即黑色的猿猴。绿罴:毛有绿光的大熊。舕:吐舌头。崟岌:高险的山。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áo)!
嶅:山上的许多小石。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觞(shāng)清泠之池阁。
觞:欢饮。清泠:清泠池,为宋州梁园胜地。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梁园之群英:指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人。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yǎn)崿(è)。
征轩:远行之车。轩,指轩车。巘崿:指山崖、峰峦。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素月:皓洁之明月。松风:即《风入松》,琴曲名。
望不见兮心氛氲(yūn),萝冥冥兮霰(xiàn)纷纷。
氛氲:一作”纷纭“,乱貌。萝:女萝。冥冥:暗貌。霰:小冰粒。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冥鹤清唳(lì),饥鼯(wú)嚬(pín)呻。
清唳:鹤的叫声清亮。鼯:形似松鼠的动物。嚬呻:蹙眉呻吟。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qiǎo)空山而愁人。
块独:孤独貌。幽默:谓寂然无声。愀:忧惧貌。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yǎn)蜓嘲龙,鱼目混珍;
蝘蜓:俗称壁虎。鱼目混珍:即鱼目混珠。
嫫(mó)母衣锦,西施负薪。
嫫母:传说为黄帝之妻,貌丑。
若使巢由桎(zhì)梏(gù)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kuí)龙蹩(bié)于风尘!
巢由:即巢父、许由,皆尧时之隐者。桎梏:刑具。夔龙: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蹩:跋行用力貌。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二子:指申包胥、鲁仲连。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2-275此诗为李白自制歌行,用来送他的朋友岑徵君到嵩县鸣皋山隐居,故曰“鸣皋歌”,而以“送岑徵君”为其副题。同时李白还写了一首《送岑徵君归鸣皋山》,其中说到岑徵君乃相门之后,家世显赫,但也多次遭到迫害,促使岑徵君早就萌发了隐居的念头。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就要离开宋州的梁园到嵩县鸣皋山去隐居了,面对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诗人的心情特别“烦劳”。一种“天长水阔厌远涉”,一种“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诗人的想象中,从宋州梁园到嵩县鸣皋山竟是如此艰难和可畏。于是组成了“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至“挂星辰于岩嶅”一段描写。这是经由“烦劳”的特殊心态幻觉出来的一连串意象语汇,渡越冰封雪冻的河流是那样艰难;鸣皋山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却又那样难以企及;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也变得嘈杂难听;素裹银装的群山绵延起伏,犹如大海中长风掀起的巨浪令人生畏;甚至那些伏居深山,跳跃于“危柯振石”间的珍稀动物,也不能不“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了。暗示出岑勋此时到鸣皋山隐居,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送君之归兮”至“愀空山而愁人”,笔锋一转,才正式进入送行的叙述。先记送行的情景:“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酒酣耳热,丝竹并奏之情如见;接着赞岑徵君的为人:“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作文赋诗,风流儒雅之态可想而知;再想象其幽居的乐趣:“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回归自然,抱朴含真之趣可亲,继而是对友人深情的关注与怀念:“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诗人想象中的鸣皋山,并不是“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桃源乐土,而是有虎啸、有龙吟,有“冥鹤清唳,饥鼯呻嚬”的充满着躁动不安和不平之鸣的世界。这里诗人以暗示、对比、烘托等手法,暗示山居野处,虎卧龙潜,遗世独立,并非最佳之所。
至此,李白的激情又一次爆发出来,于是有了“鸡聚族以争食”,至结尾的第三段文字。像岑徵君这样的志士只能遗世独立于山中,而鸡鸣狗盗之徒却窃踞魏阙。因此诗人发出了高亢激越的音响:“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于风尘。”这是古今志士的一种宿命。所谓“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李颀《杂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巢由与夔龙尚且不能勉强凑合在一起,更何况与鸡鹜争食,与蝘蜓混居。于是接着又引申包胥与鲁仲连为例,说明岑徵君不愿学,亦不必学。他遗弃了沽名耀世的殊勋与荣誉,却获得了人生的解放与自由。这里的“吾”,不是李白自谓,而是代岑徵君立言。此时的李白已经化为一只白鸥,并借岑徵君之口,邀约他早一天也能飞到鸣皋山去。那时,他也就可超越尘世的束缚而遨游于天地之间了。
这是一首骚体诗。骚体诗自魏晋后沉寂了四五百年,在李白笔下,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歌行的句式、语言、音节、韵味,那种酣畅淋漓,纵横驰骋,惊心骇目,声势夺人的气魄,以及那些借助于含混、暖昧、朦胧的意象所形成的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是李白的独创。而选择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是因为他此时的遭遇和心境太像屈原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1-154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参考资料:
1、 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suō)衣卧月明。
饱饭:吃饱了饭。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参考资料:
1、 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参考资料:
1、 王伟萍.中国古代诗人的牧童情结 [J].南都学坛 ,2012,32(4):第43-47页.2、 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崇文书局,2010.03:第114页3、 关滢 朱炯远 张家鹏 王文衢主编.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