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

:
蓝缸花半绽。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别久凄稀,谩相看华发,共成销黯。总是飘零,更休赋、梨花秋苑。何况如今,离思难禁,俊才都减。今日山高江浅。又月落帆空,酒醒人远。彩袖乌纱,解愁人、惟有断歌幽婉。一信东风,再约看、红腮青眼。只恐扁舟西去,苹花弄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沂孙

王沂孙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77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细绢织成的团扇美如圆月,轻薄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大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树阴浓合,雨后天气格外清凉滋润。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闲来无事,拿着笔写小草打发时光,饮酒微醺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参考资料:

1、 鹤鸣.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69

(wán)扇婵(chán)娟素月,纱巾缥(piāo)(miǎo)轻烟。高槐叶长缥初合,清润雨馀(yú)天。
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轻烟:指纱巾的轻细。清润:清凉滋润。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新蝉:初夏的鸣蝉。

参考资料:

1、 鹤鸣.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69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阴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与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以及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的有关写字的诗,如《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中作行草数纸》等,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题的诗中所说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近。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

  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相同,故两片起句都用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杨柳在风中摆动着柔软的柳丝,烟缕迷漾织进万千春愁。海棠的花瓣还未像雨点般坠,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落。由此知道,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而今往事实在难以重忆,梦魂归绕你住过的闺楼。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丽的豆蔻梢头。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5-86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 :京华出版社 ,1998.09, :第169页 .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lǚ)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弄轻柔:摆弄着柔软的柳丝。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海棠三句:指春分时节。海棠常经雨开花,梨花开时似雪,故云。

而今往事难重省(xǐng),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kòu)梢头。
难重省:难以回忆。省:明白、记忆。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之楼。此指王雱妻独居之所。丁香:常绿乔木,春开紫或白花,可作香料。豆蔻:草本植物,春日开花。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5-86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 :京华出版社 ,1998.09, :第169页 .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这首词触眼前之景,怀旧日之情,此词为王雱怀念妻子所作,表现了伤离的痛苦和不尽的深思。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上片第一句“杨柳丝丝弄轻柔”,柳条细而长,可见季节是在仲春。“弄轻柔”字写杨柳在春风中轻摇的柔美,分外点出垂柳初萌时的细软轻盈、盎然春意。以“烟缕”来形容轻柔的杨柳,大概是由于四月的时候,垂柳的顶端远远望去,宛如一抹浅绿的烟云。杨柳如烟这个比喻并不新鲜,但“烟缕织成愁”,则出语新奇,耐人寻味。如烟的垂柳和心中的愁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却用一个“织”字将二者绾合,仿佛杨柳能通晓人性。“愁”字的出现.为整首词披上淡淡哀愁的羽衣。然而这忧伤从何而来,词人并未解释。只是在写完垂柳之后,他将笔触转向春日的另两种花朵:海棠与梨花。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雨”“雪”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句的意思是说,海棠的花瓣还未像雨点般坠,。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落。由此知道,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在韶华易逝的感喟中,词人不禁触目生愁。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原来有一段值得留恋、值得追怀的往事。但是年光不能倒流,历史无法重演,旧地又不能再到,则只有凭借回归的魂梦,围绕于女子所居的值得怀念的地方了。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词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达。这分明就是在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结连理。整个下片的意思是说,尽管一切的梦幻都已失落,然而自己内心缠绵不断的情意依然专注在那个可人身上,真是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辽·金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03 :第2311页 .2、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 ,2011.08 :第1465页 .3、 钱仲联主编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第471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画堂春·寄子由

: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1202、 任乐乐.带着孩子,跟着宋词去旅行.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5月1日:170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jiàn)新磨。小舟飞棹(zhào)去如梭(suō),齐唱采菱(líng)歌。
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

平野水云溶漾(yàng),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树”比喻对友人的思念,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归去:指苏辙任满,将召还。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1202、 任乐乐.带着孩子,跟着宋词去旅行.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5月1日:170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苏轼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苏轼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2007年1月:中国书店出版社,北京:379-3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舟过谢潭三首·其三

: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碧清的美酒一杯又一杯,船上的门帘刚闭还复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千皱万褶的好山无人能描绘,都被斜阳的余辉一一拈出来。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43-246页2、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 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0:第533页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niān)出来。
皱:皱褶。拈出:用两指夹出。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43-246页2、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 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0:第533页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写船行过程中欣赏斜阳映山的景色。“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这两句意态安闲从容,画出在缓缓舟行中边饮酒边观赏景色的情景。“才闭又还开”,暗示一景刚过,一景旋来,启下两句。“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中国古代山水画,常用力描绘山的皱褶,这里用“万皱”来形容“好山”,正是将画法移于诗,用画笔来表现山之美。不过,这两句着重表现的却是“斜阳”对美的发现所起的作用。在平常情况下,“好山万皱”是不易被注意的,但在斜阳映照之下,山的每一皱褶毕露无遗,它的姿态美充分显示了出来。“拈”有拈取之义,用在这里,显得新颖生动。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1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汴京纪事

: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6-207

(niǎn)(gǔ)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辇:皇帝的车驾。古以“辇下”指京城。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同“辇”借指汴京。师师:李师师,汴京人。传幼年为尼,后为妓,色艺动京师。湖湘:洞庭湖、湘江一带。

(lǚ)衣檀(tán)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缕衣:金缕衣,用金线盘绣的舞衣。檀板: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檀木拍板。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6-207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汴京纪事》诗二十首,痛感山川破碎,国家受辱,表达自己的忧伤与愤慨。这里选的是最后一首。

  刘子翚写汴京的组诗,大多数通过今昔对比,列举熟知的事与物来抒发兴亡之感,所以在这首诗中举李师师的遭遇以表现汴京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诗从李师师目前情况写起,说艳名压倒平康的李师师,在乱后流落湖湘,久经磨难后,颜色憔悴,歌喉也非复当年。诗感叹:李师师往时歌舞时所穿的金缕衣、所用的檀板现在仍在用,但都已经陈旧了,谁能相信她当年曾以美貌与伎艺使君王倾倒呢?诗写的虽然是人,主题却是从人的经历上反映国家遭受的不幸,达到了以李师师为典型反映社会动乱的目的。

  通过描写往昔闻名的歌手、妓女寄托盛衰之感的七绝,在唐代就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作品,最出名的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安史乱后,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与他相会,回想起开元盛世,不胜唏嘘。诗将今昔盛衰之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黯然欲泪,如以“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反衬相遇的难堪,以“又逢君”点出今昔,烘托出感伤,都很见锤炼。刘子翚这首诗在主题上承继前人,但一开始就直述“辇繁华事可伤”,虽简捷明快,与杜诗比,就少了含蓄。刘子翚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则与温庭筠《弹筝人》更接近,温诗云:“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在结构、布局及内容命意上,二诗都有相同之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6-2072、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2-8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