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辞

:

贫家桑地狭,买叶疗蚕饥。叶价贵如金,卖钗仍典衣。

所得弗偿费,况乃筋力疲。萧条镜中颜,伊轧窗下机。

都将寸心苦,织入千万丝。帛成不敢裁,支梧迫公私。

端居被文绣,愧尔西家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洪焱祖

(1267—1329)元徽州歙县人,字潜夫,号杏庭。由平江路儒学录迁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7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折桂令·春情

: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我从出生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相思,才刚刚懂了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的折磨。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身体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殷勤盼望的情侣又到哪里去了呢?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相思的痛苦什么时候最猛烈呢?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月亮半明半亮时。

参考资料:

1、 王震远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08-909 .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盼千金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贵。千金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王震远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08-909 .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这是一首闺妇思夫之作。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全曲分为四个层次:首三句说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次三句极表少女处于相思中的病态心理与神情举止;后二句则点出少女害相思病的原因;最后宕开一笔,以既形象又含蓄的笔墨逗露出少女心巾所思。全曲一气流走,平易简朴而不失风韵,自然夭成而曲折尽致,极尽相思之状。

  “平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次尝到爱情的琼浆,所似一旦不见情人,那相思之倩便无比深刻和真诚。有人说爱情是苦味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这三句一气贯注,明白如话,然其中感情的波澜已显然可见。于是下面三句便只体地去形容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种种神情与心态。

  “身似浮云”三句,是漂亮的鼎足对。“身似浮云”表现了少妇坐卧不宁的心态;“心如飞絮”表现了少妇的魂不守舍;“气若游丝”表现了少妇因思念而恹恹欲病的形态。作者通过对少妇身、心、气的描写,将少妇“便害相思”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几句,就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恋情之深。

  “空一缕余香在此”,乃是作者的比喻之词,形容少女孤凄的处境。著一“空”字,便曲尽她空房独守,寂寞冷落的情怀;“一缕余香”四字,若即若离,似实似虚,暗喻少女的情思飘忽不定而绵绵不绝。至“盼千金游子何之”一句才点破了她愁思的真正原因,原来她心之所系,魂牵梦萦的是一位出游在外的高贵男子,少女日夜思念盼望着他。这句与上句对仗成文,不仅词句相偶,而且意思也对应,一说少女而一说游子,一在此而一在彼,然而由于对偶的工巧与意思的连贯,丝毫不觉得人工的雕凿之痕,足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娴熟。

  最后四句是一问一答,作为全篇的一个补笔。“证候”是医家用语,犹言病状,因为上文言少女得了相思病,故北处以“证候”指她的多愁善感,入骨相思,也与上文“害”字与“气若游丝”诸句给合。作者设问:什么时候是少女相思最苦的时刻?便是夜阑灯昏,月色朦胧之时。这本是情侣们成双作对,欢爱情浓的时刻,然万对于茕然一生独一身的她来说,忧愁与烦恼却爬上了眉尖心头。不可排遣的相思!

  这首曲子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抑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一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王震远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08-90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普天乐·雨儿飘

:
雨儿飘,回儿飏。回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回萧萧梧叶中,寸点点芭蕉上。回雨相留添悲怆,雨和回卷起凄凉。回雨儿怎当?回雨儿定当。回雨儿难当。
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寸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雨在飘洒,风在吹扬。地场好梦风惊醒,细雨断人肠。风过梧桐叶,寸点落芭蕉。风雨交加令人增添悲怆,雨和着风卷起阵阵凄凉。风雨让人如何承受?但是它却一定让人承受。它实在难于让人承受啊!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985-986页
雨儿飘,风儿飏(yáng)。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寸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chuàng),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飏:即“扬”,吹动。“风吹”句:意谓风声打断了好梦。怎当:怎么禁受得住。当,抵挡。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985-986页
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寸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这是一首抒情曲,题作“愁怀”,但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写环境的凄凉,以自己对风雨的独特感受,来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悲怆的愁怀。此曲以风雨起兴,用复沓手法,交错嵌入“风雨”二字,反复咏叹,语义回环,气势贯注,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没有直接写愁,而且似乎说自己正在做着“好梦”,愁是风雨“卷起”的。这种含蓄的写法,令人更感到愁怀的深切难言。全曲每句均以风、雨起头,风、雨排列的次序有所变化,而风雨始终贯穿全篇。这在诗词中是大忌,而在散曲中,却是别具一格的文字体式。这样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全曲别有一种音乐的美。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985-98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坡羊·愁眉紧皱

: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如果生活使你愁眉不展,那么有个解救的方子特别灵验,那可是刘伶面对面留下的亲传。纵然是满胸的忧结,或者是一时的愁烦,只要你捧起酒坛,还未把封口拆开,那股醉香就已先沁人心田。一切外物都在不断地消亡改变,还有什么比得上手中实实在在持有的杯盏?所以我朝也贪杯,晚也饮酒,整日愿在醉乡中沉酣。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líng)对面亲传授(shòu)。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mèi)酒;昏,也媚酒。
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好酒放达,曾作《酒德颂》。又常携一壶酒,让人带着锸(铁锹)跟随,声称:“死便埋我。”锦封:用绸子做成的酒瓮封口。物换:事物亡佚变换。世有:元人方言,已有。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对付愁眉紧皱而有解救的仙方,这种说法本身就颇奇颖,吸引着读者去看看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作者仍不直接说出,继续用了一个别致的说法:“刘伶对向亲传授。”刘伶是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同今人“对向”,更不可能“亲传授”,但读者从这位嗜酒如命、借醉抗世的古人身上,已经猜到了同他发生关系的“仙方”会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读者注意力的投入,以下四句一气直下地宣传,以及结尾“朝,也媚酒;昏,也媚酒”的自白,就容易收到认同的效果。“酒能忘忧”,“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说教毕竟过于迹近老生常谈,元人有了散曲的逞才机会,是很讲究向“妙语连珠”的目标靠拢的。

  “世有”即“既有”,《西厢记》中“世有、便休、罢手”,就是明确告诉老夫人莺莺与张生已经有了那种关系。在该曲中,“人世有”者,酒也,意谓既然已经有酒在握,就不必再去管什么物换星移。这个句子内部,意象间跳跃性颇大,曲中句与句间也有这样的感觉,例如从“满怀忧,一时愁”,一下子跳到“锦封未拆香先透”,利用开坛酒香的魅力来显示忧愁的置诸脑后,真有天马脱羁之势。然而唯因这种大开大合,才表现出作者的意绪难平。结尾是又一次跳跃,但从作品的逻辑来看,“朝也媚酒,昏也媚酒”,其潜台词自然是“朝也眉皱,昏也怀忧”,故不得不借助“仙方”了。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朝天子·西湖

: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春,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西湖春色无处不在,它兼有真山真水和真画图之美,湖水澄澈明净,就像是玲珑美玉。面对西湖,它添人酒兴,给人灵感,它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美。西湖如此之美,一年四季游人不断,人们花在西湖上的钱难以数计。西湖又因苏堤、梅花墓而更显得清雅恬淡。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50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bū),杨柳堤梅花墓。
中吕:词曲宫调名。朝天子:曲牌名,属中吕宫。西湖:此指杭州西湖。里湖、外湖:杭州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销金锅:喻挥金如土,用钱如沙,像销金的锅子一样。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老苏:即宋代文学家苏轼。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杨柳堤:指“苏堤”。梅花墓:指林逋墓。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50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这首小令从多方位、多角度描写杭州西湖的水光山色,绘出西湖碧波荡漾、荷花飘香、晴阴皆美的自然风光,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全曲赞美西湖生气盎然、甜美和熙、胜似“天堂”,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溢美之词漾溢其间。

  开头“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总览西湖之春,写出了武林胜境韶光好趁、春色满眼的诱人景象。西湖以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无处是无春处”句,并不避讳两个“无”字,自然巧妙,虽不去写具体景观,却展示了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两句进一步渲染春满西湖的景象,先以画图作比,又以美玉相喻,景象就更为具体了。仍然是总览全景,不求细致描画。“真山真水真画图”句甚妙,明明是真山真水,而不是图画,偏说是“真图画”。三个“真”字,与上句的两个“无”字,又造成了呼应,使语言呈现出故意重复用字的规律美。“一片玲珑玉”,总括西湖之澄澈明净,犹如玲珑剔透的美玉,而且是一片,不是一块。这种写法局部上有所模糊,总体感却是十分突出的。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两句,是写西湖的迷人风景无时无处不撩人心动。诗酒唱和于西湖之上,面对绮丽景致,更发人豪兴,牵惹诗魂。“销金锅”,喻西湖是个挥金如土用钱如沙的胜地;“锦绣窟”,喻西湖如衣锦披绣的窟穴。二句极写繁盛,含无限感慨,有赞叹,也有思索。

  结尾“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以林逋和苏轼二人的高节,映衬西湖的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孤山作为西湖有代表性的景观,以收束全曲。如果说全曲前半部分写西湖是一片玉,后半部分就是具体写西湖的两个珠:苏堤和孤山。有全景也有局部,写轮廓也写细部,整个西湖春色就尽收眼底了。

  从写法上看,此曲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笔简淡而又粗豪,多以全景和远景出之,不弄小巧,使画面具有淋漓酣畅之美,即使写具体景观,也以写意笔法为之,点到即止,全是远眺式的。在风格上,此曲一反《朝天子》曲牌“感叹伤悲”的传统,变为粗豪酣畅,颇有创造性。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94-8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殿前欢·对菊自叹

: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在可悲可叹的秋天,帘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楼变得昏暗幽寂。重阳节后,菊花渐渐凋零,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将心事说与花听,花默默无语,却暗自替人惆怅。

参考资料:

1、 谢映先编著. 中华词律[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91.2、 蔡践解译. 元曲全鉴 典藏版[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30.3、 邓元煊主编. 课外轻阅读系列 元曲品读[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161.
可怜秋,一帘疏(shū)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西,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殿前欢:曲牌名,又名《风将雏》,元曲还名 《凤引雏》、《燕引雏》、《小妇孩儿》。双调,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通叶一仄韵,西片两平韵、通叶两仄韵。 黄花:菊花。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人比黄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参考资料:

1、 谢映先编著. 中华词律[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91.2、 蔡践解译. 元曲全鉴 典藏版[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30.3、 邓元煊主编. 课外轻阅读系列 元曲品读[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161.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此曲所要描写的不是菊的高洁,而是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此曲赞扬了菊花不畏风霜的坚强品格。此曲词明白如话,表现曲的“贵浅显”的特色。它宛转相生,一波三折,一层深入一层,“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是说西风碎减叶飘零,作者推开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帘幽梦,而是凄风疏雨,从楼瓦淌下,化作雨帘。重阳节后,菊花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说花虽败落,但那些依然在枝头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风采,张养浩再看看自己,却已瘦得不成人形。最后两句“问花不语,花替人愁。”他忍不住问花,自己该如何是好,花虽不语,想必它也在为自已感到忧愁。该曲以通感的手法来结束,一句“花替人愁”,顿使曲子中的愁情变得更加浓郁。张养浩的自怜自惜赫然在目,令人也想化作秋菊,成为倾听他的对象。

  在《殿前欢》的曲子中,他本认为猬零的花应比他更自怜,但实际上菊花耐秋风的能力远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张养浩才想,也许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纷纷凋谢。

  此曲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人比黄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词《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则是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全句的引用,以旧词生新意,用法新颖。

  张养浩之所以写“对菊自叹”,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菊花是陶渊明的最爱,陶渊明经常对菊咏叹,表明心迹。张养浩选用菊花,自然是说自己也想如陶渊明一样,成为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居者。往日的宦海风波已成过去,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时的陶公何等惬意,张养浩也想成为另一个陶公,过着池鱼在故渊的生活。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

参考资料:

1、 雅瑟,舟东编著.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364.2、 刘青文主编. 无障碍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182.3、 王春红编著. 元曲三百首[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