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闲情兼嘿(mò)语,携杖赴岩泉。
嘿语:沉默。一作“嘿嘿”。携杖:拄杖。
草绿萦新带,榆(yú)青缀(zhuì)古钱。
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缀:连结。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鸟路:鸟道,高山小径。山烟:山中云雾。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
)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60-261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0-101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shù)楼寒。梦长安。
紫塞:长城,亦泛指北方边塞。金甲:铁恺甲。戍楼:边塞驻军的营房。
乡思望中天阔,漏(lòu)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画角:古乐器名,出自西羌,口细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后来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60-261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0-101这首词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词以“紫塞月明千里”开篇。北国早寒,夜间披金甲,本已凄冷难耐。孤独中眺望远天,只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乡思。紫塞与长安之间,隔千里兮共明月,对月怀人,千载同此情感,思极入梦,因有“梦长安”之语。牛峤是唐僖宗时的进士,他笔下的人物所梦的长安,当是实指,不是如后世之以长安代指京师。说是“梦长安”当兼思故土与念亲人,且当不止此一夕为然,所以下片便不接写梦中所见如何如何,不写比写出的容量更多。
下片仍是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慢漫飞雪中乡关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拉如诉。后来周邦彦《浪淘沙慢》过片的“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几勺,便从此出。唐末五代时期,战争频仍,民不聊生。而词坛上最多追逐声色艳情之作。诚如陆游《跋花间集》所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上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战!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牛峤虽属花间派,在香艳的词作之外,还能将创作的视野由花间樽前扩展到边来戍楼,写出反映征人离愁之苦的作品,是很难得的。
这首词所写的边塞乡愁,从其情调上看,更接近中唐李益的边塞七绝。它们所表现的悲凉、凄冷的情韵、气氛,正是日益衰败的悲剧时代的新反映。牛峤以紫塞戍楼、中天皓月、飞雪漫漫等景物寄情,使得这首小词的境界显得阔大、雄浑,因此,虽悲凉而不绝望,虽凄冷而含有对温情、幸福的期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1
)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银山碛口狂风好似利箭,铁门关西明月有如白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双双愁泪沾湿战马皮毛,飒飒风沙扑打行人脸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男儿三十未能建功立业,怎能终日死守笔墨纸砚!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银山碛(qì)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碛,沙地。银山碛口:地名,在焉耆西三百里。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练:白色的熟绢。
双双门泪沾马毛,飒(sà)飒胡沙迸(bèng)人面。
飒飒:象声词,风声。胡沙:胡地的风沙。迸:扑打。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守笔砚:里指与武功相对的文墨之事。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这首诗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四句借艰苦的塞外行役生活写自己的门绪。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地点是银山碛口。这个地点最突出的特征是风似箭。次句点明诗人行路的时间是一个边塞的月夜。这两句勾划出边地特异的景物: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月色皎洁。这是一个很能触动作者的行役之叹、故乡之思的环境,“门”,首先由此而来,“门泪”,首先因此而落。“双双”,可见“门泪”的不可遏止。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狂风又卷着沙尘扑到诗人脸上。“飒飒胡沙迸人面”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迸”,是个极有力的字眼,它反映着沙的力度,而实际上反映着风的力度,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飒飒”,写出了夜风的凛冽,衬托着夜色的肃杀,也烘托了诗人的门绪。由“风”写到“月”,写到“泪”,而又写到风,这种回环的写法,把边地易变的天气,狂暴的烈风表现得十分突出。艰苦的戎马生活场景从而展现出来。
诗的后两句格调为之一转。面对如此艰难环境,诗人没有畏怯,他是以英雄男儿自命的。“终日守笔砚”固然可以免受风沙折磨之苦,但那不符合诗人的理想和豪情。“丈夫三十未富贵”中有自愧和自叹,是上文“门泪”的重要原因;更主要的则是自励和自勉,从而引出末句的豪言壮语:“安能终日守笔砚”,用一句反问作结,十分省力,表现出立功异域,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不难看出,诗人虽然经历了长途艰苦跋涉,但仍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全诗前四句写异地风物和诗人门绪,全从外部形象着手,而后两句则直抒内心,笔法先抑后扬,以慷溉激昂情调结束全诗。全诗风格俊爽豪迈,粗笔挥洒,语言朴素自然,似脱口而出。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
)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2、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3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夫石:古迹名。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指安徽当涂望夫石。
望来已是几千载(zǎi),只似当时初望时。
载:一作“岁”。时:一作“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2、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3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28-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