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
挂钵初为客,岩前别是春。
梅残窗影乱,草发砌痕新。
日出偶无事,云来如有人。
长歌深竹里,不记住山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如晓

明僧。浙江萧山人,字萍踪。幼不知书,年二十余逃罪临安山中为僧。栖古庙十余年。尝于深山明月之夜,见竹影在地,豁然若悟,折枝画炉灰,遂善书画。崇祯间结茅居于乌石峰侧,名曰岩艇。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午日处州禁竞渡

: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独写菖(chāng)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情知不向瓯(ōu)江死,舟楫(jí)何劳吊屈来。
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河·金陵怀古次美成韵

: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金陵乃位居险要之地,盘龙卧虎,历经六朝风雨。曾经行人流连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金陵城外断木残桩遍地,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歌女唱着《后庭花》,不知亡国之痛的人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街市人声鼎沸,红楼热闹,烟月千里。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野棠无主花散落,流莺对对,飞入那临春阁阁。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lù)起,秦淮(huái)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jué)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lěi)。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白门:金陵。枯杙:指枯断之木橛。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yīng)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临春:陈后主为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西河》属三叠慢词,这是作者次韵北宋周美成(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的一首和作。它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

  上片总写号称六代豪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

  首句起笔擒题,令一个三字句“龙虎地”,即以诸葛亮的赞语“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突出古城金陵乃位居险要、气象万千之地。“六代繁华犹记”,这是对古城过去的繁华作空自回顾。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在金陵建都,曾出现那些帝王统治下的繁华景象,故称六化豪华,可是今日词人眼下的金陵城已经“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了。唐赵嘏《长安晚秋》中有“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故此处写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喻指当时六朝弦歌妙舞的盛况今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是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

  末了,“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承上句写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将当时金陵萧条冷落所引起的伤感进一步泼露笔端,犹如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怀哀怨之声,给人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沉痛感觉。

  全词中段,进一步写今日古城荒芜败落的景象,可谓词人情绪的铺展和延伸,伏而后起。

  “白门外,枯杙倚”,首先一笔,绘出金陵城多为东倒西歪的断木残桩。“白门”即金陵;“枯杙”即指枯断之木橛。仅此一物,就突出了古城的败落萧条。用笔之精,可见一斑。继而“楼船朽橛难系”,说明由于到处是朽木残桩,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比之于宋周美成词作中的同韵同句--“断悬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无论写景抒情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一句,整个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破败不堪了。昔之六朝胜地,雄称盘龙卧虎的名城,今已沦为楼航战船难系、城堡垒窝的亡都,其亡国之痛全然溢于词中。而末句“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这是作者感情的崛起,“后庭花”乃南朝陈后主所创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清商子夜”则是南朝的《清商曲》《子夜曲》。这里词人将晚唐杜牧的政治讽刺诗《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揉进自己的词中,对不知亡国之痛、陷于靡靡之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表示了无比的激愤!

  全词末段,首句“卖花声过春潮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写古城沦亡以后一种虚假的繁荣。紧随一句“春色岂关人世”,道出了虚假繁荣的端倪;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春色掩饰不了古城沦丧以后的惨状。

  最后“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故宫里”,这是作者用典作结束。“临春”乃陈后主为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词人写野棠无主花散落,为流莺衔入“临春”里,运用想象借南朝陈叔宝这个亡国之君的败迹,隐含哀而鉴之的嗟叹。

  纵观全词,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即写古城破败景象抒发亡国之恨。因为作者毕竟不是李后主和陈后主,荒淫误国哀伤得直不起腰来;他痛父殉于国难,能终身不仕新朝,所以,一咱幽怨交加之情、哀而鉴之之心表现在词中,可谓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和作。

参考资料:

1、 江西教师网.黄富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温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谪居龙场呵遇到孔子在陈绝粮般的困境,我的随从们都有不满的表现。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好在这到处的荒坡亦可开荒垦田,农具也还容易筹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当地的农人多是刀耕火种,学习模仿也很方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趁现在春天还没有过去,赶快种好这几亩田。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难道仅仅是为吃口饱饭,待丰收了还要用它请客设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收割遗下的颗粒就留给乌雀吧,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明天早晨就的带着农具去垦荒,山间寒冷易结冰霜莫误了时光。

(zhé)居履(lǚ)在陈,从者有温见。
在陈:语出《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温见:温,不满、愤怒的样子。见,同现。意思是表现出不满。

山荒聊可田,钱(jiǎ)(bó)还易办。
钱镈:古时的农具。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发余羡:发,散发。余羡,多余的,富足的。

出耒(lěi)在明晨,山寒易霜霰(xiàn)
霰:雪珠。如白居易《秦中呤》“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民以食为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都得解决吃饭问题。阳明先生来到龙场,就陷入缺粮少吃的困境,该诗描述的就是缺粮时向农人学习耕田的情景。但从该诗来看,并没有直接描写“学农”,而是通过学农,反映作者对农业的认识,对于“贫寡”的关注。这首诗充满了诗人不鄙夷农事的思想感情,是阳明居龙场诗中有较大现实主义成分的篇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岳忠武王祠

: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城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清山”一作“青山”)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舍弃了汴梁巍峨的宫阙。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此时号称中兴宋室,可有几个将领能克敌制胜呢?反倒是主和负国的奸臣一直掌权。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清山”一作“青山”)
在寒雨中,岳王祠庙满是黄叶堆积,青山野坟间白云霭霭。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为什么朱仙镇大捷之后,岳将军就再没能打胜仗、高奏凯歌了呢?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清山”一作“青山”)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南下迁都南京,以躲避鞑靼大军的刀锋,在一片迁都声中,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这首诗用南宋迁都的故事来向人们说明迁都是错误的,在这首诗中,于谦很痛心宋的迁都,他更痛心当今的的时事,诗中虽然没有直说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全诗强烈的侵透他的坚守北京的主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客中夜坐

: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参考资料:

1、 李汉秋主编 . 中国历代名诗名词鉴赏辞典 诗卷: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07:第727页2、 傅璇琮主编.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 宋元明清:三秦出版社,2000.05:第246页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客中:指于京都金陵任职。萧萧:象声词,这里是草木摇落声。故园,故乡。归路:回去的路。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新雁:初来的雁。三更:半夜时分,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行人:出门在外的人。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李汉秋主编 . 中国历代名诗名词鉴赏辞典 诗卷: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07:第727页2、 傅璇琮主编.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 宋元明清:三秦出版社,2000.05:第246页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这首诗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淋尽职。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合二为一。杜诗作于四川夔州,袁诗作于南京,但都在长江边,情境俱切。

  在这句所写的萧瑟景象中,已透出伤感的气氛,接着点出伤感的原因:“故园归路更茫茫”。“更”字比较的基础是前句的“江水长”。长江滔滔数千里,在南京一带,江面辽阔迷茫。而回到故园的道路,比它更为漫长,渺渺不可见。细心的读者马上会发现:从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远,交通又十分方便,这样说是不合道理,但正是从这不合理的表述中,隐约透露真情。原来故园隔绝的原因,并不是天遥地远,而是身不由己,羁縻朝廷。况且又处处危险,弄不好就要送命。这样的处境中,遥望归乡之路是“茫茫”无尽头,此意闪烁,一点即止,下面转写,“夜坐”情怀。

  在思乡的焦虑中,听到南飞雁群的鸣声,想到人竟不如雁儿自由,可以往来高空,无所阻遏。说“一声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现出思归的急切。但终究是无可奈何,长夜枯坐,不能入眠,听那淅淅沥沥的秋雨,飘洒到三更。不用多说,“三更雨”已经从侧面描绘出诗人百无聊赖的、沉闷的心情。结句不从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层的抒发,却眺开一步,说此情此景,令离乡之人,无不哀痛欲绝。这也是吞吞吐吐的笔法,避免对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时也隐含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这诗字面很陈旧,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新意。但仔细地读,才感觉到种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沉痛,表述其实是很用心。选用陈旧的语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锐的情绪掩盖起来。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3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