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溪观,赋得秋灯引送客

:
云房寄宿秋夜客,一灯荧荧照虚壁。虫声呼客客未眠,
几人语话清景侧。不可离别愁纷多,秋灯秋灯奈别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衡

[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仲师,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年前后在世。天宝间,避地至江西,与符载、李群、李渤(全唐诗作符载、崔群、宋济。此从唐才子传)等同隐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号“山中四友”。日以琴酒相娱。衡工吟咏,尝吟罢自赏其作,抵掌大笑,长谣曰:“一一鹤声飞上天”。盖自谓其声韵响彻如此。有人盗其文登第,衡因诣阙,亦登第,见其人,盛怒曰:“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其人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衡乃笑曰:“若是,犹可恕也”。官至大理评事。衡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5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王昌龄隐居

: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测:一作“极”。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zī)苔纹。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luán)(hè)群。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尾联就写诗人自己的归志以及对朋友的讽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这里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对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这是本诗的主题所在,是与题目《宿王昌龄隐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说,常建是在招王昌龄归隐,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同其旨趣。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9-7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日

: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高轩暧春色,邃(suì)阁媚朝光。
邃:深远。

彤庭飞彩旆,翠幌(huǎng)(yào)明珰(dāng)
幌:用于遮挡或障隔的幔子。曜:照耀。明珰:珠玉。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yù)八荒。
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平,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驭:统率。

霜戟(jǐ)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戟:指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

(mù)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穆:壮美。康:康盛。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睦州四韵

: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睦州郡坐落在距离严子陵钓台不远的地方,这儿的山水着实惹人怜爱。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远处的人家掩映在绿树中若隐若现,溪水遍布山石之间潺潺流淌。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小鸟在茂林中时而啼叫,晴光中的小楼上萦绕着缕缕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暮春时节的我客居于此,真被这美景陶醉了,就好像喝醉了酒,倒在了落花前。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杜牧.杜牧集系年校注, 第 2 卷:中华书局,2008:401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钓台:东汉严子陵钓鱼处,在睦州桐庐县西三十里富春江七里濑。可怜:可爱。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chán)(yuán)
掩映:遮映衬托。潺湲:指流水。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楼:全诗校:“一作峦。”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杜陵客:诗人自指。中酒:醉酒。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杜牧.杜牧集系年校注, 第 2 卷:中华书局,2008:401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这首诗的前两句(首联)总领全诗,介绍了睦州的位置并对睦州山水

  做出了评价“实可怜”,赞赏有佳。之后四句(颔联、颈联)便细说睦州的山山水水,鸟树风光。睦州山水在诗人的诗句中是秀丽的,由景见情,可见当时杜牧心境还是轻松的。诗人按照自然语言规则,选用平字,“好树”“幽鸟”“晴楼”“野烟”都是静态意象,中间加上“鸣”字、“入”字则使这些不同的意象连接并生动起来,意即:鸟儿在树上发出悦耳的叫声,更显出树木的幽深、寂静;袅袅的炊烟,使日光照射下的小楼似乎被浸在其中,若隐若现。有力的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实际上睦州是一个远僻小郡。诗人后来在描述这里的环境时写道 :“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夜有哭鸟,昼有毒雾。”诗人离家愈来愈远,思乡之情愈来愈浓。诗中后两句(尾联)“残春”“落花”,透露出伤春之感;“杜陵客”反映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结合诗人此时外迁的经历,诗人内心苦闷,对仕途坎坷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五律诗,短短四十个字,将睦州的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又感于时节,将诗人内心的情感表露。

参考资料:

1、 傅绍磊.杜牧浙西诗文创作新探[J].宁波大红鹰学院,2013年第12期(总第608期).2、 张小影.近体诗特殊句法分析[J].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殿堂(2008年12期).3、 杜牧:《祭周相公文》,第 130 页4、 贺秀明.形胜·风土·情绪——论杜牧山水记游诗多彩的内容[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1999年02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瓦官阁

: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瓦官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位于南京。此诗明显不是战乱年代所作,估计作于中年。

  此诗流畅明快,一路对仗下来,可见李白的感动心情。几乎不用典故,明了清晰,白描风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归燕诗

: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年3月第2版 .

海燕岁微渺(miǎo),乘春亦暂来。
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亦:也。

岂知泥(ní)(zǐ)贱,只见玉堂开。
泥滓(:泥渣。贱:卑贱。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时:时而。双:成双。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无心与物竞,鹰隼(sǔn)莫相猜。
竞:竞争,争夺。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年3月第2版 .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刘禹锡《吊张曲江序》说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用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4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