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阁

:
势压最高峰,四轩横断虹。
江山形胜外,疆场画图中。
景物浩无主,尘襟到即空。
何须迟炎暑,特地揖清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君卿

宋饶州浮梁人,字正叔。仁宗庆历间进士。累官知临川、江西提刑、度支郎中。治“五经”,长于《易》。有《易说》、《金氏文集》。 116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步入幽深盘曲的小路,正是云黄天淡,残雪的寒意未休。一曲澄澈镜湖,映衬出水浅澎寒的槽瘦,墙垣破败的兰亭,茂林修竹丛生衰草,尽笼在轻烟的凄柔,—仰一俯之间,千古岁月悠悠。年岁已晚,飘零的足迹越行越远,不知何处是尽头。能有谁与我,远遁人世的离乱,同泛五湖的一叶扁舟?古老的石级旁,倒挂枯松的斜悠,山崖背阴处布满苍苔斑驳的老朽,一片凄清的景色,引起唏嘘感慨的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回首事,孤身飘泊天涯,家乡小路,只在魂魄牵系的归梦中,几回魂飞西浦几番泪洒东州。可如今归来故国的山河故园的思念像王粲登楼的悲哀感受。惹人爱怜的是秦望山如美人秀髻对镜湖弄妆洗梳,江山如此美好,却蹂躏于他人之手,旧地重游为什么偏在这个时候!噢,为我唤来那镜湖边的疏狂酒徒,我要与他一起吟诗纵饮消解一怀深重的烦忧。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第557页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jiàn)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dèng)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步:登上。鉴曲:鉴湖一曲。《新唐书·贺知章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镜湖即鉴湖。茂林:指兰亭。俯仰:又作“俛仰”。五湖舟:范蠡事,见《国语·越语》。磴:指山路,石级。崖阴:山边。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pǔ),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càn)登楼。最负他、秦鬟(huán)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几:几度,几次。负:辜负。秦鬟:指形似发髻的秦望山,在今绍兴东南。妆镜:指镜湖。狂吟老监:即指贺知章。

参考资料:

1、 伍心铭编译.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第557页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雪,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上阕以写景为主。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登楼而言,是由题前人笔,也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从结构上看,也就是由写景转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以上六句都是借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心理。如果说“俯仰千古悠悠”是对世事的感怀,那么接下来“岁华晚”三句就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自己不知不觉已步人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这几句语促情急,层层递进,暗用典故,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蓬莱阁原也是登览胜地,如今却游人稀少,繁华消歇,只见那石阶上倾斜的老松,和路边崖畔厚厚的青苔,这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不就是王朝沉沦、山何破败的象征吗!所以诗人写到这里,再也抑制不住地发出了痛苦的呼喊——“一片清愁”,水到渠成,自然地收束了上片。同时,这也就揭示了诗人之所以要感慨世事、怀古伤今、泛舟五湖的现实的原因。

  下阕开始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这三句互文见意,意思是回想在那些天涯飘泊的日子里,我多少次梦回东州、西浦,热泪滚滚,洒落在这日夜思念的土地上。这个倒叙不单是为了抒发昔日的思情愁怀,更为描写今日作铺垫、作反衬。“魂飞西浦,泪洒东洲”今天归来,该是惊喜不已,泪如泉涌。可是,出人意料,如今登上蓬莱阁,眼前分明是故土故园,而心中的滋味,却颇似王粲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这种“很特别”的感觉,将那种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悲伤,表现得极其真切,极其深沉。由此逼出“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的话,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这里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诗人说辜负了,辜负了,秦鬟妆镜,你这美好的江山,为什么偏偏在这样的时刻来与你相见!这是正面的语意,反面还有一层,那就是这样的时刻,我心中“一片清愁”,你亦无昔日的神采风韵,如此相见,更是悲酸难耐。虽有亡国失家之痛,却又有难以直言之苦,只得以自悔自恨之言出之,曲笔传情,更见悲慨。愈转愈深,愈叹愈悲,如何收煞得住呢?不过也只有山重水复,方能更见其才情笔力。下面作者语锋一转,再由今而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狂吟老监”指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又自号“四明狂客”。词人要召唤他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遣,好像离主题远了一点,其实正表明忧愁郁结,难以消除,愁情反而更深了。“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

  这首词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达作者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词的上阕涉及国土沦亡,但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回首”三句,似欲打开感情的闸门一任奔泻,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然而,至“还似王粲登楼”句一顿,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时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这样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情思哀婉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草窗词素以意象缜密著称。综观全词,写景空远,抒情婉曲,结构细密,引事用典十分贴切,充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词学功底和创作才力。所以这首词一直被推为《草窗词》的压卷之作。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著.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黄山书社,2006年11月:第3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德佑二年岁旦·其一

: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赤手空拳,难酬报国雄心;遇见朋友,只能流流眼泪。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思夜想,一心恢复中国;弱肉强食,古今不免同慨。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天颜不远,还能盼望得见;苍苍者天,可能预见未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朝朝暮暮向南膜拜祷告,但愿重见大宋旌旗回来。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空泪垂:白白地落泪。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日:代指皇帝。天:亦代指皇帝。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jīng)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我来秋浦(pǔ)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秋浦:秋浦,地名,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池州改名为秋浦郡。另有县名,河名。今安徽省池州市。

风月里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zhé)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小杜:杜牧。

问着州民浑里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编在《江东集》,是作者在建康任江东转运副使期间出行今皖南一带时所作。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唐代诗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齐山登高》诗,诗题中“齐山寺”,当即后世为纪念杜枚而建。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风月,指自然风景,与下句“江山”对文义近。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本来是平常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便倍觉新颖而隽永。对句说,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说“长管”,正见盛衰代谢的古今相续。这一联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有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联。

  “谪仙狂饮颜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颈联承上“诗酒”,分咏李白、杜收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以豪饮著称,他曾到过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诸作;杜枚作过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多有抒写艳情之作,故说“倡情”。两句是说,李谪仙往年狂饮之处,后来建造了颠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处,后来建造了冶思楼。这一联概括池州胜迹,造语工巧而自然。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春秋时,齐景公曾登牛山,北望临淄,想到人生难免一死,不由泣下沾襟。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而今,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大为靠不住。此联暗用杜牧诗意,翻进一层,一结苍茫悠远。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月·五湖旧约

: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楫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长溪人杨声伯任职于长沙,主管水上的船舶,居住在濒临湘江的地方,从窗户上望去,景色如同燕公、郭熙的山水画一般,起居十分幽雅自在。丙午七月十六日,杨声伯约我和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几人,乘大船同游湘江,行至江心,但见山野空阔,江水清寒,烟雾月色交相辉映,一派萧瑟的秋光。船中坐客都头戴小帽、身着布衣,有的弹琴,有的高歌,有的饮酒,有的提笔写诗。我创作这首曲子,乃是《念奴娇》的鬲指声,改为双调吹奏。鬲指声也叫“过腔”,见于晁无咎词集。凡是能吹奏竹笛的人,就能过腔。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曾在太湖相约,问这一年发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愿,长久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太阳落入西山,渐渐听见有人呼唤我,大家悠闲自在地坐在船上。劳累的渔民大都收网回家了,水鸟按时归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静。待船行至中流,更加从容舒缓,人们停止摇桨,水面澄清如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谁能唤起湘水女神,摇曳着如烟似雾的长发,拨弄着琴弦,弹奏出幽怨的琴曲。同游坐客高谈阔论,感叹在座之人,都是风流雅士。风吹柳枝发出萧萧之声,夜空中星星缓慢坠落,夜深才知道现已经是秋天了。想起家乡的美味,往日的赏心乐事谁会去了解。

参考资料:

1、 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jí)(zhào),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shū)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长溪:古县名,在今浙江霞浦县南。杨声伯:长溪人,姜夔好友,生平不详。典长沙楫棹:任主管长沙水上船舶的官职。湘江:水名。源出广西省,流入湖南省,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郭熙:五代北宋间人,善山水寒林。丙午: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既望:农历十六日。赵景鲁、景望:被约的同游人。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均为萧德藻的子侄,姜夔妻子的兄弟辈。綀服:粗布衣。綀,粗麻织成的布。鬲指:即隔指,古音乐术语,谓萧管或笛子声间隔一孔。晁无咎:即晁补之,无咎是他的字。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míng)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tīng)洲冷。中流容与,画桡(ráo)不点清镜。
五湖:此指江苏太湖。底事:何事。暝入西山:谓暮色进入西山。暝,日落。夷犹:从容自在。时度:按时。容与:悠然自得貌画桡:有画饰的船桨。清镜:指清澈的水面如镜子一般。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huán)雾鬓(bìn),理哀弦鸿阵。玉麈(zhǔ)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湘灵:湘水女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传说其善于鼓瑟。烟鬟雾鬓:形容鬓发美丽。鸿阵:指鸿雁飞行时发出的叫声。玉麈谈玄:东晋士大夫常执玉麈高谈玄理。这里用以形容同游坐客有名士风度。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冉冉:形容天宇群星缓缓降落。

参考资料:

1、 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这首词宛如一篇充满情趣的月夜泛舟游江记,诗情画意十分深浓。

  词的上片用一问句开头。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成行,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和作者对这次出游的重视,因而兴致勃勃。接着触景生情写出游经过和江上风物。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游伴们相互招呼着坐上一艘大船,乘兴打桨,从容向江心驶去。“暝入”三句点明傍晚应邀乘舟出游,“一叶夷犹乘兴”一句表现出自在悠闲、雅兴盎然的风致。此时,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月轮渐渐升入长空,四周便万籁俱寂了。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词人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画桡不点清镜”一句妙处在于以虚写实,主要写静景,而静中有动,景中有人,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

  下片转而从想象入手。换头三句呼应词序中的“或弹琴”。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琴、瑟、筝,同是弦乐器,湘灵亦出于想象,故不妨活用,令其弹筝。以下由幻境收回到实境,说座中游客都是当时的风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赞叹的赏心乐事,坐客们挥动着玉柄的麈尾拂尘高谈阔论,“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婉丽的女神与悠然的名士雅集,正可互相映衬。词接下来由近而远,把笔触再伸向自然界。夜色渐浓,岸边的柳树丛被凉风吹得瑟瑟作响,遥挂在蓝天上的星星曳着长长的尾巴向下坠落。这秋的信息容易引发人怀念故土的情思,结尾“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蕴含两层意思,既是同行人游兴勃勃,大有乐而忘归之慨,故曰“谁省”。而反问语气,又隐隐流露出自身怀思“旧家乐事”之心情。

  这首词通篇记游写景,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图。画图上的景物,不论是山是水,是鸟是树,是月是星,是游船还是渔网,都在摇曳着融成一片,笼罩在清冷的辉光里,显得淡雅而又有些朦胧,结尾处的怀旧情思尤为朦胧。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湘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王国维说姜夔写景的作品“虽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其实,雾里看花,别有一番风味,未必就比“不隔”逊色。就构造意境的功能来说,它似乎高明得多。因为诗词作品纯然为写景而写景的极为罕见,它们大都缘情而发,或睹物思情,或借景抒怀。这样,出现在作品中的“景”就不再是纯自然的东西,而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被情的“烟云”所缭绕。借用《谈龙录》里的话来说,它已由首尾爪角鳞鬣毕具的常龙化作屈伸变幻莫测的“神龙”。神龙穿行云中,忽隐忽现,故而显得兴象玲珑。写景的诗词只有达到了如此境界,才可能有超然于畦封之外的恬情雅志。这首词含蕴深厚,读后有悠悠不尽之感,引人入胜,原因盖在于此。词中所描摹的清幽景色,和词人幽远的情怀相表里,相契合,恰如覆盖其上的朦胧月色,使之摇曳变幻,风姿别具,从而构成迷离浑化、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美妙境界。

参考资料:

1、 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66-17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

: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华美的楼阁横扣着铜锁,寒食清明过后春天即将结束。窗前的斜月好似含愁的双眉,帘外的落花犹如悲啼的眼泪。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与心爱的美人的nuò聚合离散都是无可奈何之事,从古到今有几个人能和他的爱人厮守相看到百年呢。离别以来以为可以排除离愁别恨的牵缠,结果还是万转千回地思念过了。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48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23、 王德明,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4、 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0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食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duò)
玉楼朱阁:华贵的楼阁。横金锁:比喻门庭冷清无人往来。金锁,金色的连锁式花纹,一说指铜制的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一说前两日),禁火冷食,节后另取新火。春欲破:春天将尽。堕:落。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kān)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朝云聚散:聚散象朝云一样。朝云,名词作状语。无那:无可奈何。那,通“奈”。相看:相守。看,守护照料。将为:即将谓,犹言以为。表示测度和推断。思想:思念。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48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23、 王德明,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4、 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0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写离情从身边景物着手,看似景语,实是情语。“玉楼”、“朱阁”“金锁”,这是一个富贵豪华的住所。按理,拥有这样华贵住宅的主人,一定志得意满,无忧无虑了。但是一个“横”字,却透露出了其心中不快的隐秘。白居易《长恨歌》有云:“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金屋是为藏娇的,而今自己所宠爱的阿娇般的人儿,已“散似秋云无觅处”,虽然“玉楼朱阁”依旧在,但它的主人已无意去启“金锁”了。多少美好的追忆,多么深重的离愁,都潜藏在这个“横”字之中了。世事不断变迁,岁月不断更替。年年春光,今又春光,现在虽然春意盎然,但已有要“破”的迹象,凭着主人公敏锐的观察力和亲身的体验,他已看出春天又将与他告别了。人生的春天何尝不也如此容易消逝,“破”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感伤。加上“寒食清明”的缀语,更增添了一层凄凉。

  如果说前两句是写自己的离愁和伤春之情,那么下两句便是以己度人,从女方的角度来思忖了。他想,自己如此思念对方,对方也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窗间那弯弯的月牙儿,正是玉人凝愁之眉。帘外落英缤纷,正是玉人泪雨涟涟。这是词人心驰神往、虚设假想之词。词人触景生情,以景拟人,把自己所忆之人月貌花容、幽雅动情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令人艳羡。此外,再深究一下,不难发现,他一方面借“斜目”、“落花”明写女方,一方面又隐隐地暗写自己。他的《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句意就与“窗间斜月”相同。词人因思念意中人而对月彻夜不眠之情可以推知;他因不能入眠而踱至帘外看花之状也可想见。总之,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一、正面描写月、花之态,并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二、借斜月、落花侧面虚拟所忆之人的幽怨美,三、兼写自己离情别绪无计可消除的实况。这一联可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化一、精工美妙之至。

  上片景中寓情,情意隐曲缱绻。过片则直抒胸臆,情中寄托着人生哲理。“朝云”,用典。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愿荐枕席,因幸之。女目其“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词中“朝云”却为曾经与自己欢聚眼下各自东西的“意中人”。词人《诉衷情》:“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时拼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可见,散后重聚多么难得。纵然“拼”命能化作千尺游丝,怕也难“惹”得住与他情意缠绵、亲呢无比的“朝云”。词人借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典故,来象喻人生聚散、情爱短长的变幻莫测,很是新颖独到,发人深思。尤其他认为百年相守在一起的情侣又能有几个的见解,更深蕴人生哲理。正如秦观《鹊桥仙》中所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种无可奈何、聊以自慰并以之慰人的想法,但是它却把爱情的短暂与永恒、人生的欢聚与离散这种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婉曲地表明了,富有情致,耐人品味。

  最后,词人似乎想竭力摆脱这种别后情思的缠绕:“别来将为不牵情”。这是紧承上文“首岁相看能几个”之意的。既然有情人往往不能长此以往相互厮守在一起,那么心就平静下来不要被这种离愁别恨所牵动了。这是他对年等易逝、聚散无常这一道理的感悟,他决计把握现在,不为旧情耗费心思和精力了。但是“万转千回思想过”,想摆脱到底还是摆脱不了。说不思念,仍要思念欲不怀想,仍要怀想。任凭费多大周折,他也无法驱逐得了这种“情”的牵引。所谓“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词人的思绪真是千回万转、起伏不已、难以制遏。这正体现了他既饶有理趣、更富情感的双重性格。加上笔调的婉曲纤柔,风流蕴含,就更荡气回肠、感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147-1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