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惠山若冰师集因题故院三首
古苔生石静,秋草满山悲。莫道声容远,长歌白雪词。
高怀逢异境,佳句想吟频。月冷松溪夜,烟浓草寺春。
浮云将世远,清听与名新。不见开岩日,空为拜影人。
景物搜求歇,山云放纵飞。树寒烟鹤去,池静水龙归。
暗榻尘飘满,阴檐月到稀。何年灯焰尽,风动影堂扉。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湘水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望,但见一片青色。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身膺公务,不可歇息,举目两岸景色,都那么熟悉,这是我多次路过的地方。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烟水弥漫的岛屿,尤适宜春季眺望;林中猿啸,千万别在夜间倾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在这漫漫长路,我的思绪交缠;纵一叶扁舟,行在冥冥夜色之中。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从此浮沉而去了,真可叹啊!我竟如此劳碌奔波。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选注责任编辑:陈仿粦.《南岳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05月第1版:第13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48页3、 罗韬.《张九龄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79-180页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湘流:指湘水。南岳:即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省衡山县西。绝目:极目,极尽目之所至。
怀禄未能已,瞻(zhān)途屡所经。
禄:禄位。已:止。这句意思是,诗人对于禄位的怀念,尚未停止。
烟屿(yǔ)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屿:河中小洲。衡山附近湘江中有观湘州、鳌洲等小屿。猿:猴子。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míng)。
永路:长远的道路。绪:愁绪。冥:昏黑。
浮没从此去,嗟(jiē)嗟劳我形。
浮没:飘浮汩没。谓仕途顺畅或不顺畅。嗟嗟:叹词,表示感慨。劳我形:劳累我的身体。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选注责任编辑:陈仿粦.《南岳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05月第1版:第13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48页3、 罗韬.《张九龄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79-180页该诗着重抒写诗人赴湘水途中的感受。首句说:“湘流绕南岳”,展示出一幅气势壮阔的山水图画,同时在写景中暗寓行旅的路线。该句虽不事刻画,但着一“绕”字便可使人想见山形的曲折、水流的婉蜒。次句承上写舟行所见,极目望去,进入视野的都是青青的山色。一个“转”字颇值得玩味,它既与“绕”字呼应,传达出舟绕山而行的逼真感受,而且隐约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情绪。因为青青山色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如果一路行来,转过一山又是一山,眼前唯见青山白水,久而久之,自不免觉得单调乏味,更何况从下文可知诗人此行并非为着游山玩水,所以开头两句虽只是写景叙事,已为全诗奠定了倦游的基调。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是该诗的主旨,全诗的写景抒情都从这两句生发。上句揭示了行旅“未能已”的原因乃在于“怀禄”,具体到该首诗不过是作官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从中可见诗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处境。下句接着说因“屡所终”之故,旅途的自然山水在他的眼里统统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这两句诗语调低沉,其中不仅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感、飘泊之叹,还有诗人对宦游生涯的厌倦。
正因为诗人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并且移情于物,所以湘江上的一切景物便都蒙上了一层凄清黯淡的色彩。“烟屿”以下四句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处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图景。五、六两句,一从视觉着笔,一从听觉入手,传达出旅人白天、夜晚的不同感受,运笔极为简练。“烟屿”本是美景,惜乎只“宜春望”,言外之意是眼下却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猿啼本自凄哀,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格外显得凄厉,使人伤情。这两句一“宜”一“莫”,正反成对,使诗意跌宕不平。接着两句继续写旅途情景,但变换了一种角度。江水迢迢,长途漫漫,一叶孤舟从日出到日落,从黄昏到夜晚,日复一日,简直不知何日是归期、何处是尽头!如果说上两句侧重抒发的是诗人凄凉感伤的情怀,那么这两句更多地带有孤寂苦闷的意味。
以上八句层层蓄势,结末的抒慨虽语气直露却情真意切、水到渠成。“浮没”一词,语意双关,既指行舟的随波逐流,也喻宦海的沉浮,“浮没从此去”一句似乎很旷达,但紧接着便是一声嗟叹:“嗟嗟劳我形。”并在此沉重的叹息中收束全诗。
该诗将山水同行旅结合起来写,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行旅诗。它没有对沿途风光多作刻画,而主要用赋的手法抒写行旅感受,即或写到景物,也是为这一主旨服务。联系诗人的际遇,不难理解,这行旅中的种种感受,正是他屡遭迁谪的经历和他厌仕途的心结在诗中的折射。诗人将它们不露痕迹而又富于启示地融进长途跋涉的体验中,从而创造出既真实动人又含蓄蕴藉的独特意境。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101-103页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化城寺像是佛法化成,金榜高悬有如天宫顿开。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我怀疑它是海上的云气,飞至空中结成了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这湖上惟升公独秀,粲然微笑具有善辨之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一心助人而不利己,立身俗世却没有疑忌的心怀。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清净如水中之月,又如洁净的青莲不染尘埃。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闲散之人独居于清风亭中,左右清风为之徐徐吹来。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暑热之时又居于广大的化城寺殿中,灼热的太阳也只能殿外徘徊。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今天你茗茶小酌款待幽客,珍贵的盘子上盛满了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你行文如飞何其洒落,自然界的万物都可被你的文思驭来。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族叔弹鸣琴而当涂治,德政之声响如云天之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虽然时时寄迹于佛门,也仍像陶渊明一样饮酒举杯。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古制的清商之曲传于诸天,长松在风中的声音却是怨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留下的欢乐若可止尽,磐石在劫难中也就变成了尘埃。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化城句:化城,《法华经》卷三: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稳。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王本注:“寺之立名,盖取此义。”安本注:“化城,佛法化出之城也。佛教谓一切众生成佛之所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于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寺之名盖取此义。”若,《文苑英华》作如,注云:“集作若。”金榜句句:《神异经·中荒经》:“门有金榜,以银楼,题曰:天皇之宫。”安本注:“句谓化城寺金榜高悬,有如天宫。”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楼台句:《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升公湖上(一作中)秀:升公,化城寺僧,名清升,亦名升朝。咸本无一作中注。萧本、玉本、郭本、刘本、全唐诗本俱注:“一作山。”王本注:“一作山,一作中。”胡本、《文苑英华》俱作湖山秀。
辩才:佛家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文苑英华》作辨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嫌猜:疑忌。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了见句:了,王本注云:“萧本作子。误。”水中月,《维摩诘所说经》卷中:“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青莲:梵语优缶本罗花之意译。此花清静香洁,不染纤尘。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左右:《文苑英华》作右左。当暑,《文苑英华》作当署。误。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徘徊:全唐诗本作裴回。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飞文句:飞文,《昭明文选序》:“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洒落,潇洒脱俗。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鸣琴:《说苑》:“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道林:《法苑珠林》卷六一:“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晋王羲之睹遁才藻惊绝罕俦,遂披衿解带留连不能已,乃请往灵嘉寺,意存相近。又投迹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从百余,常随禀学。”亦(一作不)举陶潜杯: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俱无一作不注。陶潜杯,《晋书·陶潜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尝醉如酒,足矣。’”萧本注:“‘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是暗用渊明嗜酒与远公游事。”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清乐句:清乐,《唐会要》卷三三:“清乐,九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魏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复存于内地。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于江南。及隋平陈后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者而补之,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至炀帝,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天后朝,犹有六十三曲。”诸天,佛家谓三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无想天,总谓之诸天。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劫石句:劫,佛家术语,梵语劫簸之略。劫石,佛示劫量之长,以天衣拂石为喻,因而谓之磐石劫。劫灰,劫烧时之灰也。《搜神记·劫灰》:“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末二句言留欢可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qī)凄宿雨收。
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物连秦树晚,砧(zhēn)声近报汉宫秋。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秾妆,绿檀金凤凰。
竹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山枕隐去了她的浓妆,只看见绿檀枕端,画着一对描金的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蛾眉淡淡地簇拥着忧伤,她虽身在吴宫,心儿却在遥远的故乡。恨春去匆匆春情更浓,画楼更漏声声敲打着她的无眠,无眠的情思里天边又泛起了晨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7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1-22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lóng)影。山枕帘秾(nóng)妆,绿檀金凤凰。
除:台阶。珠帘月上:是“月上珠帘”的倒装句。山枕:枕头形状如山。帘:帘没。又作凭依。秾妆:即浓妆。绿檀:指檀枕。金凤凰:指枕的纹饰。
两蛾(é)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蛾:眉,犹言蛾眉。吴宫:吴地的宫阙。残点声:即漏壶滴水将尽的声音。表示天将明时,漏尽更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7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1-22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珍珠帘子洒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玲珑斑驳的影子。随着月光的指引,方显现出倚凭山枕而卧的女主人公。与另一首同调之作《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所写“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的情景相似,这位倚枕而卧的女子留着“秾妆”,戴着凤凰金钗,隐约透露出她有所期盼的幽微心理。下片则将描写的笔触继续沿着女子的客颜妆饰,进而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一双用青黛描画的蛾眉,经过辗转无眠的煎熬已经变得颜色浅淡,眉宇间流溢着愁思,原来她思念的故土——吴国的宫殿已经十分遥远。至此,抒情主人公方显露她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远离故国的宫女。这令读者联想起春秋末期被越王勾践作为政治诱饵献给吴王夫差的越国美女西施。词的末尾,又借拂晓前从画楼外传来的更漏残点之声,抒写女主人公缠绵无尽的春恨与愁情。
通观全词,山枕、秾妆、绿檀、金凤凰之类有关居处环境和容颜妆饰的描写,仍不脱脂粉气息,但竹风、审月、残点等景物意象的渲染烘托,则构筑了一个凄清幽微的艺术境界,用以抒写女主人公幽怨感伤之情,情致深婉,意境浑成。此词虽然写得是宫怨,但从主人公的怨恨声中,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现实的某些不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