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禅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并为我开启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坐在萧疏的松石上,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花空色不染,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天地无一实在。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正值你读经读得天花雨纷纷飞落之时,我来做客,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青色锦垫铺在条石上一片清凉,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现在虽然是黄昏时刻,萝藤笼烟,爱你山池佳景而不忍心离去。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玉柄:谓尘尾。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石夫.赤松黄大仙.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33-34页2、 郭茂倩.乐府诗集.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65-66页松子栖(qī)金华,安期入蓬海。
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速流电,倏(shū)忽变光彩。
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
天地无凋(diāo)换,容颜有迁改。
凋换:凋落变化。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参考资料:
1、 石夫.赤松黄大仙.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33-34页2、 郭茂倩.乐府诗集.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65-66页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史,1992年:208-210页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老友栖身嵩山,只因爱这山川之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大好的春光,却空林独卧,白日高照也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松风徐吹,似清除襟袖中的俗气;石潭水清,清洗心里耳中的尘世污垢。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羡慕你啊,无忧无虑,静心高卧云霞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935-936页2、 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状书局,2007年:57-58页故人栖(qī)东山,自爱丘壑(hè)美。
东山:东晋谢安隐居的地方,这里借指元丹丘山居。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jīn)袖,石潭洗心耳。
洗心耳:洗心,《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耳,据《高士传》记载,尧要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答应,跑到嵩山隐居起来;尧找到他,又要让他做九州长,许由不愿意听,就在颖水里洗耳朵,表示尧的话污了自己的耳朵。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935-936页2、 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状书局,2007年:57-58页这首诗的头两句,先用东山表明故人隐居的事实和山居对他的意义,再写山壑之美和故人的喜好。这样交代一句,下面就不再写景了。
中间四句刻画故人的形象,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故人就高卧山林,太阳老高了,还不起床,这是一个疏懒的人的形象。古人所谓的高士就是这样的,他们鄙弃功名利禄,追求闲云野鹤般的人生境界。“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两句运用古典故事来刻画这个形象的精神风貌,将故人比作古代隐士高人,意境深远;松涛阵阵,伫立在风中的听者心有会意;石潭清清,住在它旁边的观者心耳早已清净。其人格之高洁,尽在不言之中。前两句是画肉,这两句是画骨,这样,诗人笔下的形象不但有形态,而且有精神,于是就具有了人格魅力,具有了诗人仰慕的人格魅力。其实,这也是诗人是在刻画他心目中的理想的形象,追求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纪准.李白诗赏读.北京市:线状书局,2007年:57-58页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妾本是崇台之女,当初被选为才人,扬眉入宫。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自恃容颜如花,定被宠幸,岂知红颜渐凋仍未见幸。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自辞别宫阶之后,便像朝云一样地消失了。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每忆起在邯郸王宫的生活,就像是做梦一样。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从此再也见不到君王了。为此往往彻夜不眠,愁坐达旦。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4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què)。
崇台:一作“丛台”。指六国时赵国王宫,因连聚非一,故曰丛台。址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东北隅)。扬蛾:犹扬眉,指美女扬起蛾眉的娇态。蛾:蛾眉。丹阙:指赵王王宫。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diāo)歇。
凋歇:凋谢;衰败。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朝云:用巫山神女事。
每忆邯(hán)郸(dān)城,深宫梦秋月。
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明发:天明。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4第一段写才人际遇变化。开头两句,取倒笔写入宫;三四两句写入宫后的心气;五六两句用顺笔写出宫,境情变迁,心兴升降,尽舍其中。扬蛾,形容入宫心兴。被选入宫,心情兴奋,自以为可以依仗颜如鲜花,获得君王的宠幸,哪知道还有色衰之日呢!第四句暗示了后来的变化,正如诗人在《妾薄命》一诗中所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果然,“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诗人没写出宫的原因,但在三四句中已透露了些许信息。粗看两句诗简括,而简括中,内容丰富,是色衰失宠,还是遭谗被弃,抑或自请出宫,有许多潜台词,留给读者想象和补充。
诗人写到此处,自然不能结束全诗。那么接下来按题意要求似乎应当写才人嫁给厮养卒之后的境况,但诗人没有这样写,而是写她追忆宫中的生活,好像背离了题意,其实这正是诗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超凡之处。
先说写回忆深宫生活的四句诗意。宫中生活可回忆的东西很多,但诗人只用了一个“梦”,而且是“梦秋月”,其中的含意耐人寻味。梦为心声。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描写了才人的苦闷,概括了所有的生活内容。“梦秋月”,才人希望八月十五月下君王驾幸,可见她平常是很少见到君王的。从“君王不可见”的意思看,又感到此番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分明是多年深宫生活使她得出的结论。得不到君王宠幸的苦闷,希望和失望交织一起,为实现心愿的思虑等等,所有一切精神痛苦,都包容在结句“惆怅至明发”之中了。
再说诗人写这段回忆的用意之妙。首先,回忆深宫生活是对厮养卒妇目前生活的反衬。才人为什么回忆深宫的生活呢?想必是目前生活艰难或失意(嫁为厮养卒妇自然比不上当王妃);遇到不顺心而回忆过去,这是很自然的心理活动,诗人顺乎自然,以深宫的精神痛苦反衬目前的生活艰难,一语两面,这是一种“虚里摹神”(马位《秋窗随笔》)的表现手法,意在留下“画外之音”,让读者去想象和体味。
其次,这段回忆又寄寓了诗人被黜后复杂的心绪。此诗明显地含有寓意,因为它是李白被黜之作。诗人取古乐府直接表述内容的题目,是为了“借此发兴,叙其睽遇之始末耳”(萧士赟语》)。李白的一生,从总的说是积极入世的,他想走“功成身退”之路,即通过自己的声誉,获得君王的青睐,登上高位,实现政治抱负,然后飘然隐退,不慕荣利。天宝初年,好容易获得征召进宫供职,但却遭到了高力士之辈的谗毁,日子不长就被迫离开了长安。在政治上遭受如此挫折之后,他对唐王朝的腐朽有了进一步认识,但在失望的同时,仍然怀念长安,希望重新被征召,再展抱负。此诗就隐寓了他那复杂的心理矛盾。政治上失意,但又不甘于寂寞,陷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苦恼之中,从而写出了这首诗。才人既不满意于做厮养卒妇,又不满意于宫廷的冷落,但又流露出对君王的眷顾之情,这正是李白被黜后的心理反映。可以说,诗人借才人之口寄寓了心中难言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3-175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闲来无事围着水池散步看鱼儿游来游去,正好遇到小童在船上钓鱼。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同是一样地喜欢鱼但想法却各不相同,我是来给鱼儿喂食,你是来垂钩钓鱼。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闲步:散步。异:不同。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施食:丢食,给食物,喂食。尔:你,指小孩。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此诗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绕着池塘,踱着方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水悠悠,心悠悠、神悠悠,鱼儿也悠悠。“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食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钩。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香饵,下锈钩,把大鱼挂裂了腮,把小鱼撕破了喉,一池平明的水搅得腥风儿起,膻味儿浮。
同样一种爱鱼心,而反映在目的上、表现在行动中却是这样的不相同,各持一端,互不相让。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它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2、 葛军主编. 小学生古诗词赏析大全[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08.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