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作

:
柳拖金缕拂朱栏,花扑香尘满绣鞍。
尊酒临风酬令节,越罗衣薄觉春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牟融

牟融(?―公元79年3月26日),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东汉官员。牟融学问渊博,初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学生数百人,在乡里很有名。后举茂才,任丰县县令。在任三年,政绩为州郡第一。牟融后入朝任职,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司空、太尉等。牟融在职尽责,很有能力,受到百官敬畏、皇帝称颂。建初四年(公元79年),牟融去世。牟融著有《牟子》二卷。 6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萧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自从离开京城长安,我的心就忧郁寂寞。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十年间困守章句,可万事空自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北行登上了蓟门,见到那茫茫的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倚着剑面对着战争风尘,令人慨然怀想汉代名将卫与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我拂衣离开燕赵,赶着马可怅然不乐。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大白天走在沧洲路上,傍晚时赶到邯郸城郭。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酒店里有时留下踪影,渔潭边常常栖身落脚。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一个人赶路备尝艰险,看尽了世上的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拯救穷民是我的夙愿,哪怕会杀身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皇帝的心愿在保存古风淳朴,时下的习尚却又何等轻浮浇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
治国之道要靠任用贤才,安定民心必须关心民瘼。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二位老友都堪称奇才,超逸不凡又直言不阿。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身怀经世济民的谋略,写下了继承建安风骨的诗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才华声望早已著称,风节信谊一贯重言诺。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可你们各自操劳于州县,相隔千里阻隔了谈笑戏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我向东神驰远望那贝丘,向西回顾尽头是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淇水空自流过,浮云也不能寄信请托。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我的才略倘能被赏识任用,登天之路就不会茫无着落。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不然再买下几亩山田,亲自挖井耕作。

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姑且自比那鹪鹩,哪能有志于鸿鹄。

参考资料:

1、 吴湘洲选注.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48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45页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章句:本指章节句读,诗中指为仕进而读书。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风尘:边地多风沙,此处兼指战伐之气。  卫:指汉武帝时名将卫青,曾先后四次出击匈奴,获大胜。霍:指汉代名将霍去病。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拂(fú)衣:古人要起行,必先拂其衣,后常用来指洒脱离去。燕赵:皆用古称,指战国时燕国(今河北北部和北京市)、赵国(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河南省北部)一带。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沧(cāng)洲:水曲之地,后世常以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刍(chú)荛(ráo):打草砍柴的人,诗中指贫民百姓。刍:割草。荛:柴草。干(gān):犯。鼎(dǐng)镬(huò):诗中指烹煮酷刑。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
理道:即治道,“治”字避唐高宗李治讳而改为“理”。安人:即安民。“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为“人”。求瘼(mò):访求民间疾苦。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故交:指薛据及郭微。灵奇:不同凡俗的才气。謇(jiǎn)谔(è):正直。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经济具:经世济民之材。建安作:具有建安风格的诗文。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鸣:突出地表现出来。风期:指风节。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劳州县:操劳于州县的吏务。迢(tiáo)递(dì):路途遥远。限:阻隔。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贝丘:古地名,同名者有三处,诗中指春秋齐国之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南贝丘乡。虢(guó)略:地名,因春秋虢国境界而得称。今河南省灵宝县城旧称虢略镇,即其地。贝丘、虢略,当为薜、郭所在之地。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天路:原指登天之路,诗中比喻指显达、实现抱负之路。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耕凿(záo):指隐居不仕。

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鹪(jiāo)鹞(liáo):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鸿(hóng)鹤(hè):即鸿鹄,比喻有大志向的人。

参考资料:

1、 吴湘洲选注.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48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45页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萧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第一部分

  从开始到“安人在求瘼”二十二句为第一部份,叙述早年之经历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开篇诗人就截取“别京华”这一经历,将自己萧条冷落的悲凉心境倾吐出来。诗人二十岁时初到长安,踌躇满志,想在长安建功立业,但“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严酷的现实使他猛然醒悟,出生贫寒的诗人根本没有进身之机。第二句中用一“乃”字,不但表现出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转折,而且巧妙地过渡到下文的叙述。在天真的诗人面前,“别京华”只是他仕途不幸的开始。紧接着“十年守章句,万萧空寥落”十字,又叙写了自己以“章句”之学求仕的巨大挫折。文路不通,改走武路,诗人“单车入燕赵”(《酬裴员外以诗代诗》),欲从军边疆,沙场报国建功。他“登蓟门”而遥望,只见沙漠之茫茫,“风尘”(喻边患)之四起,痛悼时艰,“倚剑”感愤,但不料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不禁遥想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得遇雄主,驰骋疆场,建不朽之功业,垂万古之英名,自己却空怀抱国志不免感慨万分。紧接着以“拂衣”、“驱马”两个动作描写,把他对权势压抑的睥睨之态,曲郁难伸的失意之情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他怀着一腔愤懑走向社会下层。“沧州”(水曲之地,此指隐居者所居的地方)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邯郸城廓闪动着他的身影,时而“淹留”于“酒肆”之中,时而“栖泊”于“渔潭”之上,孤独寂寞,尝尽“艰险”;人间“善恶”无不穷尽。然而,诗人“穷且益坚”,长期的挫折,更激励他昂扬奋发。“艰险”的生活,使他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更唤起他济世救民的壮志。因此文势至此,突起波澜,唱出了“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宏伟抱负。“刍荛”,本指割草打柴的人,此指广大穷苦人民,“鼎镬”,是古代施行烹煮酷刑的容器。两句意思是:我愿意拯救老百姓的苦难,谁还顾及由此而触怒当权者而遭到致命的酷刑呢?紧接着“皇情”二字,以纯朴敦厚的上古遗风,与当今“浮薄”的“时俗”相对比,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合理性,并进而提出“任贤”“安人”“求瘼”(瘼,疾病,此指人民的疾苦)的具体措施。以上六句,言简意赅,可谓诗人一生政治理想的纲要。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故交”以下六句。先宕开一笔,以己及人,回应“酬薛三据”的题旨,继而以“灵奇”赞其不同凡俗的才气;以“謇谔”颂其耿直敢言的品格;以“隐轸”夸其经世济民才略的富盛,以“建安风骨”喻其诗作的慷慨激昂,至于才能声望的“先鸣”,风度信谊的超拔和真诚,那更是有口皆碑。薛据虽“自持才名”,但不过主簿县令而已,郭微亦不过一“少府”。这不但不能一展大志,而且为“州县”琐萧所羁,为地域的阻隔所“限”,连“言谑”之机也没有,只能神“驰”“贝丘”,“西顾虢略”(贝丘,今山东博兴县南。虢略,今河南嵩县西北,可能是薛郭二人所在之地),遥寄相思罢了,这其实就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所以,诗人的感情再度强烈地喷发出来。“淇水”东流,“浮云”飘逝,己之理想俱“不堪托”,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使诗人不禁发出“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的强烈呼喊。最后四句,以“不然”二字再一转折,设想自己若不被赏识,决心“耕凿”一生,自食其力。如“鹪鹩”营巢,一枝足矣自况(见《庄子·逍遥游》),就不能效“鸿鹤”高飞,一举千里。这个结尾,从字面上看,似乎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潇洒出尘的恬静心情,其实是正话反说,他一生对政治十分热衷,决没有真正归隐的想法,诗人的愤懑之情是不难体会到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旅寓安南

: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岭南的气候真特殊,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雨天生雾气,霜天会打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故乡远在万里外,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32、 楚梅编著. 楚梅居笔谭 上 诗境岭南 历代岭南山水诗词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5:71页

交趾(zhǐ)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该诗中指越南北部。风候:即风物气候。催:催促。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仲冬:即农历十一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正月:农历一月。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积雨:连续下雨;积存的雨水。轻霜:薄霜。震雷:响雷,霹雳。

故乡逾(yú)万里,客思倍从来。
逾:超出;越过。从来:由来,历来,向来,往常。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32、 楚梅编著. 楚梅居笔谭 上 诗境岭南 历代岭南山水诗词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5:71页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首联中“交趾”一词点题,交代了羁旅的地点是古代的交趾。这“交趾’’的名称首先就给人一个奇异的印象。相传这里的人因脚趾长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称为交趾人的,地便是因人而得名。然而使诗人惊叹的却是这里的“特殊风候”。安南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是风物气候,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次句“寒迟暖复催”,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颔联着重写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下句“正月野花开”,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颈联着重描叙天气,“积雨生昏雾”,是写安南经常长时间阴雨不断,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积水不干,雾气濛濛的。“轻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这些现象在一般中原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诗人在这颔联和颈联里,描绘了山果、野花、积雨、昏雾、震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仅用了仲冬、正月、熟、开、生、下等几个时令词和动词,加以精巧的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现了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把交趾的“殊风候”毕现在笔端。这是诗人近一年来流寓安南生活体验的形象总结和意绪的流露,有惊奇、有兴奋、有赞美、有惆怅。面对这一派十足的异域风光,诗人自然又会触目伤怀。

  尾联照应题目直抒羁旅之情,“家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逾万里”是渲染其远,并非指实写。安南距中原实际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数月的行程,与家人难通音讯,所以作客的愁思胜于往常。诗人多年宦游他乡,贬谪也不止这一次,“客思”原是经常有的,但都比不上这次流寓安南时深重。这不仅仅是路程遥远的缘故,也暗寓有对这次的“严谴”怀有极大的愤懑。

  该诗中诗人的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不以故饰,不事雕凿,风格朴实自然。在诗中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仅仅抓住典型环境中几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稍加点染描绘,便意象翩跹,情趣盎然,显得笔法精炼。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1642、 林力,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1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夕旅怀

: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无际:没有边界。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huī)
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芳草歇(xiē)柔艳,白露催寒衣。
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银汉:即天河﹐银河。天星:天上的星星。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旧国:指代故乡。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第一联,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第二联,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五联,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第六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黄山书社.《中国李白研究 2012年集》:黄山书社,2012:265-2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参考资料: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正是。处:时。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参考资料: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资料: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90-1912、 潘鑫·清新自然 写景写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J]·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 2004年10期3、 陈晋 .《唐风宋韵新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4、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729-7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牧童词

: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参考资料:

1、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2、 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第109页

(zhāo)牧牛,牧牛下江曲。
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suō)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荷:披着,背上。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hāo)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
蓬蒿:“茼蒿”的俗称。黄犊:小牛。

参考资料:

1、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2、 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第109页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象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

  “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有着较广泛的接触,如果不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些较好的作品来的。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参考资料:

1、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西北大学中文系主办.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30页2、 李健 康金声编著.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5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