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房开江注 崔黎民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8-19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shè)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烟,雪本作“香”。卧时:雪本作“梦魂”。薄妆:淡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qīn)知晓寒。
“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房开江注 崔黎民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8-19此词写女子的生活、女子的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让这位女子出场,而是先铺叙环境,渲染氛围。上阕首句点明时间——月悬中天,正是午夜。而着一“才”字,便写出夜来已久,明月才渐渐升到中天的情味。此为卧床之人所见,亦为卧床之人所感。看“无人语”三字,正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下阕首句中“无言匀睡脸”的“无言”相同,旨在表达这位女子并非不欲言,而是无人与之言的意思。由此可知,她在夜深人静、众人皆睡的时候却独独孤枕难眠。三句写“麝烟长”,一来可见闺阁内静的连一丝风也没有,原本应该袅娜弥漫的烟霭如今都凝成了一条笔直的烟缕;二来,烟缕也是思绪的象征,长长不绝的烟缕正如绵绵不绝的愁绪。“卧时留薄妆”一句“卧时”一语颇可玩味:“卧时”所讲的是过去时,可能想暗示这位女子已经躺下“睡觉”很久了。此句“留”字,也透出女子无心卸妆的情态。古代女子晨起梳妆,临寝卸妆,只因心绪不宁,才迟迟卸妆,卸时又漫不经心,故仍留有薄妆。
转入下阕,时间跳转到月沉星移的拂晓前。过片逐渐透过氛围的描写,接触到女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月到中天,夜深人静,独处深闺,耿耿难寐。这位女子辗转反侧一整夜,所思便是“当年还自惜”的种种过往。其中当有不少烦恼,不少辛酸苦辣,想到这些,她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越感到痛苦,于是发出“往事那堪忆”的叹息。其实更加不堪的而是现在。由此可见她如今境遇之糟了。末句明写晓寒,暗写心寒,不仅是对如今凄凉境遇的渲染,也是其内心的写照。这个结尾较为绮丽,然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承上意脉,有有余不尽之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0-52
)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个五陵豪侠。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原来你是侍奉皇上斗鸡徒,乘坐的马车轩盖高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你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你酒后风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你杀人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你终于想起改变自己的游荡生活,要争取功名。你于是发愤去了函谷关,跟随大军去到临洮前线。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叱咤风云经百战,匈奴如鼠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你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羞于学原宪,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 .李白诗秘要 :三秦出版社 ,2001年06月第1版 :第36页 .龙马花雪毛,金鞍(ān)五陵豪。
五陵:杜、灞谓杜陵、灞陵,在城南;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皆汉代帝王陵墓,并徙入以置县邑,其所徙者皆豪右、富赀、吏二千石。五陵豪:谓五陵豪侠。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páo)。
秋霜:形容剑的颜色。切玉:形容剑的锋利。明珠袍:镶珠的衣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斗鸡:玄宗好斗鸡,善斗鸡者每召入宫中侍奉,甚得宠幸。轩盖:有篷盖之车,贵人所乘。万乘,指天子。古制,天子有兵车万乘。轩盖:车盖。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náo)。
弓摧南山虎:用晋周处事。《晋书·周处传》载:南山白额猛虎为患,周处入山射杀之。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áo)。
剧孟:汉时大侠。此代指当时豪侠中之雄杰者。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táo)。
函谷:古关名,在陕州灵宝县。此代指帝京以东之要塞。临洮,地名,属陇右道洮州。此代指帝京以西之边陲。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眠县一带。
叱(chì)咤(zhà)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叱咤:怒斥声。万战场:全诗校:“一作经百战。”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萧曹:即汉相萧何、曹参。此代指时相。使酒气:因酒使气。萧曹:西汉名相萧何和曹参。拜,全诗校:“一作下。”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hāo)。
原宪:即子恩,孔子弟子。居处简陋,上漏下湿,不以为意,端坐而弦歌。见《韩诗外传》。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 .李白诗秘要 :三秦出版社 ,2001年06月第1版 :第36页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描绘豪侠的形象。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讲述豪侠的倜傥不群和武艺高强。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表达豪侠不拘礼法,疾恶如仇。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虽写豪侠的爱国精神,实则也隐隐流露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最后四句是说打败敌人,胜利归来,既不会阿附权贵、居功邀赏,也不自命清高,隐居草野,要继续过游侠生活。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划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高官,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
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富于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着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的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参考资料:
1、 李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60 .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2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lù)窠(kē)。
禁门:宫门。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斜拔玉钗(chāi)灯影畔(pàn),剔开红焰救飞蛾。
红焰:指灯芯。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2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4-975 .
)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荒凉的古城萧条冷落,极目远望,万里山河一片空旷寂寥。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秋天,天高云淡,高远空旷,不时传来几声南归鸿雁的哀鸣。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散发着凉气的池塘里倒映着枯败的杂草,高大的馆舍坐落在稀疏的梧桐树中。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只能自古其影高咏一曲《思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只能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5-76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荒城:荒凉的古城。萧索:萧条冷落;凄凉。
天高秋日迥(jiǒng),嘹唳(lì)闻归鸿。
迥:远。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寒塘:寒冷的池塘。衰草:枯草。高馆:高大的馆舍。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
临此岁方晏,顾景(yǐng)咏悲翁。
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顾景:即顾影。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悲翁:古曲名。《思悲翁》的省称。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故人:旧交;老友。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阳之西。此指韦陟任职之地。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5-76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5-76
)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辽东一带九月时节芦叶将断,辽东地方小孩儿们采制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新制芦管声音清悲多么动听,一支曲于随着风儿飘满海边。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海边一带树木凋零天已下霜,吹起芦管声音嘹亮月色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白狠河北戍边士卒更添愁恨,玄兔城南离乡人儿都要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辽东将军长安宅中宾客云集,让那美女手持芦管吹起乐曲,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欢奏芦管调儿啾飕胜过洞箫,曲子声卢多么幽远赛过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半夜时分大堂之上宾客来说,只将芦管声声吹起把酒相劝,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声音精巧惊动路旁丝丝杨柳,又似梅花朵朵飘下落向后园。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座上客人爱听管瞥不愿离去,高卷珠帘遍插红烛再整酒席;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辽东将军乘醉起舞不肯罢休,吩咐美女捧起芦管再吹一曲。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64-16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辽东:辽水之东。今辽宁南部辽河以东地区。芦叶断:芦叶垂条,长势正旺,已到了可摘芦管之时。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可怜:可爱。海头:辽东近海,故有此称。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海树:海边树木。萧索:萧条。雨:动词,降下。苍苍:指月色苍茫。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白狼: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玄兔:又玄菟,东汉有玄菟郡,在今沈阳市东。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辽东将军:指裴将军。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弄调:调拨、演奏。啾飕(jiū sōu):象声词,指芦管之声。洞箫:即排箫,又名参差,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编排而成。窈窕:本指女子姿态之美,此处用以形容芦管之声优美动听。欺:压,胜。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杨柳、落梅:这里均含双关义,既指现实的杨柳、梅花,又指《折杨柳》《落梅花》这两文古乐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落梅花》,皆笛中曲子,常用以抒写伤春悲离之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珠帘:嵌有珠子的帘子。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64-16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诗的开头四句写芦管的产地及其声音特色。前两句在点明芦管来历的同时,勾划出九月深秋、芦叶遍地、辽东小儿采芦管的风俗画;后两句则写芦管声的清悲,并以“风飘海头满”来加以渲染;芦管的清悲,透露出边地的凄清和悲凉,以苍凉气氛引起全诗。诗的次四句承开头继续写芦管声音的凄清悲凉。前两句用萧索的海树、下霜的天空和苍苍的月色构成凄凉的边地景象来衬托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后两句则又以远离乡土、久戍边地的士卒们的心情来陪衬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以上八句通过边地景物的烘托,人物心情的陪衬来写芦管声调“清且悲”的特色。
以下十二句写裴将军宅中酒宴之间吹奏芦管。前四句先点出“辽东将军长安宅”这一地点及高堂美女、佳宾满座的环境,然后以“啾飕”、“窈窕”形容芦管声调之美妙,井与洞箫、横笛比较来突出其美妙。宴中之人只觉其动听,而不觉其清悲,与上文比较,已另是一副笔调。次四句接上文仍以时间为线索,进一步描绘芦管声调之巧:不仅使《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为之逊色,而且使陌上杨柳、园中梅花为之惊动,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诗的最后四句仍以时间为线索,写更阑人静,而宾主都没满足,在人们的这种反映中进一步突出芦管音调之动人。芦管在无休无止地吹下去,诗歌也就在这种无休无止的芦管声调中结束。
这首诗写芦管,分两方面来写。前幅八句与的是海树萧条、严霜满天、月色苍苍那样一个边地环境中的芦管声,其声凄清悲凉,传达的是戍边战士的忧愁;后幅十二句写的是珠帘高卷、红烛罗列、佳宾满座那样一个将军宅地中的芦管声,其声美妙精巧,传达的是将军高官们的欢娱。辽东戍边是无止无休的,宅中酒宴也是无止无体的,二者通过“芦管”贯穿起来而又在客观上形成鲜明对照。辽东将军而于长安宅中作乐,洞箫、横笛听得腻了,边地的芦管便成了他们最为新巧别致的助酒之物,讽刺之意是富于笔端的。这首诗前半写芦管声,而以边地景物来烘托,以言其“清且悲”;后半写芦管声,而以“会佳客”、“客未回”、“听未足”为线索,以芦管与箫、笛之类乐器,与《折杨柳》、《落梅花》之类乐曲比较并以对景物的想象来渲染,以言其“窈窕”精巧,手法是很高明的。全诗深宏阔大,波澜起伏,意境深远苍凉与清幽婉秀叠用交错。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64-16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