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芙蓉山八首 其六

:

花开风自柔,谷深日无晖。高萝鸟声转,葱翠摇阴霏。

孤娱有穷深,境异心不移。东峰虎长啸,西涧獐争啼。

运往人理尽,物新古道违。欣然抱奇怀,白云遥相知。

日夕意犹缅,信有忘归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何中

(1265—1332)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21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寿阳曲·潇湘夜雨

: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舟中灯火昏暗,客居他乡的我从梦中醒来,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5-2462、 作品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潇湘夜雨:曲题。“潇湘夜雨”是宋元人所称“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梦回:梦醒。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5-2462、 作品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这是马致远写的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曲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

  “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周寅宾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5-2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沉醉东风·闲居

: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雨过之后就分畦种瓜,天旱时就引来水浇麻。几个种田的老人在一起,讨论一些关于种植庄稼的话题,用大大的瓦盆盛酒来过日子,醉的时候就感觉乾坤如此之大。任凭他高柳清风我也一样的睡觉。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闲居
雨过分畦(qí)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qián)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shà)
畦:田垠。田舍翁:种田的人。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闲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喜春来·金装宝剑藏龙口

: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骝。得意秋,名满凤凰楼。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骝。得意秋,名满凤凰楼。
使用的宝剑上装饰着黄金,龙形纹饰的剑鞘包裹着锋利的刀刃。装饰着红绒的虎头金牌悬挂在玉带下。骏马在苍翠茂密的杨树树影下飞驰,如同快速流动的银光闪耀。天气秋高气爽,志气豪迈,期待为朝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 元曲三百首 权威版本·翔实译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5,12-13.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huá)(liú)。得意秋,名满凤凰楼。
喜春来:曲牌名,又名《阳春曲》、《喜春风》、《喜春儿》。此调入“中吕宫”,亦入“正宫”。小令兼用。金妆:黄金装饰。龙口:有龙形纹饰的剑鞘。虎头:指虎头牌,皇帝颁发给从军武将便宜行事的金牌。骅骝:是周穆王八骏之一,骏马。凤凰楼:宫中的楼阁。这里指代朝廷。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 元曲三百首 权威版本·翔实译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5,12-13.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骝。得意秋,名满凤凰楼。

  这首小令刻画出一位古代大将威武雄壮的姿态,表现出立下卓著战功后志得意满的心情。虽仅二十九个字,却因为作者高超的技艺传达出异常丰盈的信息,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描绘,人物内心的描写,都生动传神。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用整饬的对句为威风凛凛的将军写形。黄金做装饰的宝剑藏在龙形纹饰的剑鞘里,一个“藏“字,欲扬反抑,带给人的是“匣中宝剑夜有声”(宋陆游《长歌行》),按捺不住绝鞘欲出的张力。玉带轻摇,红绒婆娑,虎头金牌缠在腰际,在威猛的底色上又加抹一笔俊逸洒脱之姿,一个“挂”字,金牌随身摇摆跳脱的轻快意趣隐隐流出。”金”“玉”“红”描颜色质地,“龙口”“虎头”壮气势声威,绝无一字落空。

  “旌旗影里骤骅骝”与前两句的实处写形不同,转为影中传神,流光幻彩,往来驰骤,颇有“光影驰西流"(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的观感。唐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有“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骏马如飞,在旌旗耀眼斑斓的光影间倏忽而过,“骤”字言速度气势,更言风采神韵,举重若轻,把铁马漫卷的元军描述得有如天兵天将般飘洒烂漫。

  最后,“得志秋,喧满凤凰楼”中“凤凰楼”可能是实景,杨果《越调·小桃红》有“玉箫声断凤楼”句,这里指朝廷、京城。这一句写凯旋还朝,举城欢腾。至此,几个画面一气贯下,一幅比一幅气势足,一幅比一幅动感强,如鼓角横吹,战鼓频催。最后,色彩、光影、音声、动静、神情等所有信息全由一个牢拢场面气氛感极强的“喧”字点化,一支首尾完具流光幻彩的小令便这样遏云而出。为了造成这样一种干净利落的表达,作者在动词的选择上很讲究。”藏”“挂”“骤”“满”,下字稳重响亮,与句尾平声的平滑清扬相衬相应,抑扬顿挫,金石铿锵,讽咏之间颇有列队前行的战阵进行曲的声势。

  跟伯颜小令指点江山气定神闲的丞相气质相比,这一首的虎啸风生、奔腾驰骤正突显出一位冲杀万马军中不可羁约的勇将本色。在云一窝、月一梭叹世归隐情绪弥漫的元代曲坛,这首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夫马上之曲可称独步。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编. 元曲鉴赏辞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46-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江引·春光荏苒如

:
春光荏苒如梦蝶,春去繁华歇。风雨两无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红多去也。
春光荏苒如梦蝶,春去繁华歇。风雨两无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红多去也。
春天的美好时光总是而逝就像是庄周的一场梦,它一离去所有繁华热闹便已停歇。风雨总是那般无情,在深夜吹打着庭院的花朵,明日一早起来肯定是百花凋零、落红遍地。
春光荏(rěn)(rǎn)如梦蝶,春去繁华歇。风雨两无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红多去也。
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梦蝶:历史典故。出自《庄子》。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歇:休息、停止。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听雨

: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已到鬓发稀疏的年纪,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赵洪云.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10页2、 穆杰.古诗词鉴赏·春之卷:陕西古籍出版社,2004.04:第195页

屏风围坐鬓毵(sān)毵,绛(jiàng)蜡摇光照暮酣(hān)
毵毵:毛发细长稀疏。绛蜡:红蜡。暮酣:夜长。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参考资料:

1、 赵洪云.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10页2、 穆杰.古诗词鉴赏·春之卷:陕西古籍出版社,2004.04:第195页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参考资料:

1、 穆杰.古诗词鉴赏·春之卷:陕西古籍出版社,2004.04:第195页2、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1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