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shēng)歌赛社神。
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两种)有祭祀土地神,祈祝丰收的习俗。
不展芳尊(zūn)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尊:古代盛酒器具。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碧水丹山映杖藜(lí),夕阳犹在小桥西。
杖藜:藜杖;拐杖。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渡口的杨柳柔条飘拂,春风中入们饮遽了饯行的醇酒。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千万点的落花,飘落在小船上那一叶扁舟,把美好的春色全都带到江南去了。
参考资料:
1、 张明叶.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09:2482、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403、 苏者聪.古代妇女诗一百诗:岳麓书社,1984.05:944、 傅德岷,卢晋.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06:3235、 吕海江.幼学古诗画意:吉林美术出版社,1988.02:132津亭杨柳碧毵(sān)毵,人立东风酒半酣(hān)。
津亭:渡口驿亭。毵:毛发或枝条细长的样子,此形容柳条细长下垂。酣:饮酒至舒畅的程度。半酣,半醉。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一叶:形容轻舟。将:作助词,表示动作的开端。
参考资料:
1、 张明叶.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09:2482、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403、 苏者聪.古代妇女诗一百诗:岳麓书社,1984.05:944、 傅德岷,卢晋.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06:3235、 吕海江.幼学古诗画意:吉林美术出版社,1988.02:132《代父送人之新安》设色艳丽,如同画卷,颇有女性的特点。全诗用二幅画面组成。前二句一幅,为告别图,后一句一幅,为江上行舟图。
首句写渡口亭畔,杨柳依依,借物寓情,惜别之心曲不言自明。“碧”字透出光泽感,如画面上的亮色。第二句写友人就要登舟出发了。“酒半酣”一扫离别即愁苦的旧套,陶然、微醺是“酒半酣”带给人的一种佳妙的境界,且于东风吹拂之下更是透露出一种欢快气氛。树下站立着行者与送者,正在作最后的告别,彼此酒已半酣。著“东风”二字,关照上句的柳条,又由此似乎看到人物的衣带轻飏,衬托出酒后陶然之态。作者省略前后内容,单取一个视觉形象,同上句可以配成完整画面。
第三句已转入舟行江上。描写落花,暗借上句“东风”二字,呈现飞舞之态。“万点落花舟一叶”,“万点落花”与“一叶舟”相衬托。似乎是漫天春色,环绕行人,这实在是一个画面的描摹,色彩斑斓,春意无限。尾句“载将春色过江南”,诗人借助想象,行舟江南,一路飞花.无限春色可以一直伴送着父亲的友人,同时也是对行人的美好祝愿。此句利用诗歌表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长处,将眼前景象,无限延展,使诗中情味更浓。同时亦有祈祷行人一路平安欢乐的意思。
全诗三组景象,并非平行排列,而是立体展示,极富层次感。在这几个层次中,景物、事态、情感交错复叠,直扑读者,显示出绝句独有的词显意深、语近情遥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 :1315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02:178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苍凉古道延伸在燕赵大地上,奔腾千年的流水仍是汹涌澎湃,尘沙飞舞。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走不尽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枯瘦的白草在萧瑟的风中抖动。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送行的车马挤满路旁,告别的歌声缓缓而起,壮士的心中一片苍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手拿精美的酒杯久久不愿饮尽,离歌的旋律慷慨激昂飞越在凛冽的荒原上。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白虹贯日,喷射出耀眼光芒,那是上苍被壮士的精诚感动;暴君秦王面临短兵相接的处境,他仓皇奋甩衣袖越过屏风。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督亢图穷而未能报仇雪恨,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可叹一片精诚。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上下四方何等广大,美人钟鼓多如云霞,只可惜,到后来尽为秦王独霸。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荆轲壮烈牺牲,渐离已死,但过些时日,还会有勇猛的力士与秦王相遇在博浪沙!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1424-1426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shāng)汤沙浩浩。
易水:古河流,在今河北省西部。荆轲曾西刺秦王,出发时与燕太子丹诸人于此告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情景十分悲壮。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lí)驹(jū)一唱心茫茫。
骊驹:送别之歌。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sà)沓(tà)飞清霜。
羽声:五音之一,其声激昂慷慨。飒沓:盛大的样子。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七尺屏风袖将绝:指秦王被荆轲抓住,奋袖越过屏风才得以逃脱。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督亢图中不杀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以献督亢之地及秦亡将樊於期之头为名,藏匕首于地图中,谋刺秦王,未遂。督亢,地名。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六合:指上下四方。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庆卿:即荆轲。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1424-1426此诗拓展古意而成哀悼诗声,先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再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然后写刺秦王的经过,最后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后天下宝物都集秦宫且美女钟鼓繁若云霞。
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易水河畔原为古老航道,背燕面赵,襟带二邦,河水浩荡,两岸白沙无垠,足为送别开拓寥廓宏大背景。又时值天风萧瑟、草木零落暮秋季节,北国天空尤为高远幽旷,浩浩江水,茫茫白沙,飒飒天风,萧萧草木,这些大自然奇特景观为全诗铺垫了慷慨悲壮基调。“送君迢遥西入秦”一句点明送谁去何处。其中,“迢递”一词既写征途之遥,复含任重而道远深意。
紧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以“骊驹一唱心茫茫”渲染悲壮场面,既为赞古代英雄荆轲,更为颂现实生活左懋第北上议和壮举。
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刺秦王的经过,借荆轲悲剧重演以痛悼左懋第遇害。
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天下宝物都集秦宫,美女钟鼓繁若云霞。邪恶战胜正义,如同清朝灭明朝。但荆轲、高渐离虽亡,而博浪沙椎击秦王的张良终将再度出世。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全诗构制宏伟,用思深沉,立意深沉含蓄,风格慷慨悲凉,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而浑化无迹:写景在于创造情感氛围,叙事在于抒发情感,全诗叙事都隐隐荡漾着郁勃的情思,结尾的议论又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故全诗写景、叙事、议论都统一在总体的情感节奏中。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章培恒,陈祥耀,潘啸龙,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745-747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2、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903、 刘民红,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语文学刊》 2006年18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chéng)长风。
钟山:即紫金山。“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yì)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我怀郁(yù)塞何由开,酒酣(hān)走上城南台;
郁塞:忧郁窒塞。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dù)?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què)何萧萧。
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2、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903、 刘民红,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语文学刊》 2006年18期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