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
算日未成年,英姿已褎然。王家千里后,荀褎八龙先。
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将何一枝桂,容易赏名贤。

算日未成年,英姿已褎(yòu)然。王家千里后,荀氏八龙先。
褎然:谓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亦作“褏、裒”。“褎”也读xiù,“袖”的古字。”

葱蒨(qiàn)松犹嫩,清明月渐圆。将何一枝桂,容易赏名贤
蒨:茂盛。葱蒨:青绿色。一支桂:桂折一枝之意。喻登科及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①褎yòu然:谓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亦作“褏、裒”。“褎”也读xiù,“袖”的古字。《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褎然者,出众之貌。”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
②蒨:茂盛。葱蒨:青绿色。南朝梁江淹《颜特进延之侍宴》诗:“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宋梅尧臣《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洛水桥边春已回,柳条葱蒨眼初开。”清李滢《望罗浮歌》:“葱蒨见怪竹,吚哑听碧鸡。”晋左思《吴都赋》:“尔乃地势坱圠,卉木镺蔓,遭薮为圃,值林为苑,异荂蓲蘛,夏晔冬蒨。”唐元希声《赠皇甫侍御赴都》诗之六:“如彼松竹,春荣冬蒨。”
③一支桂:桂折一枝之意。喻登科及第。见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诗:“自知羣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欧阳詹

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 8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晓

: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参考资料:

1、 (唐)元稹著孙安邦,蓓蕾解评. 元稹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01.第209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yīng)
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花气:花的香气。

(wō)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猧:黄色小犬。

参考资料:

1、 (唐)元稹著孙安邦,蓓蕾解评. 元稹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01.第209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总持阁

: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高阁逼诸(zhū)天,登临近日边。
诸天:天空。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井树:井边之树。

(jiàn)外低秦岭,窗中小渭(wèi)川。
渭川:渭水。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溪半夜闻笛

: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羌笛声声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却让人在这吴溪听到陇头流水般的伤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又使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响遍令人肠断的边关之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3

(qiāng)笛梅花引,吴溪陇(lǒng)水情。
羌笛:古代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竹笛。吴溪:指清溪,古属吴。陇水:即《陇头水》,古乐府横吹曲。陇水情:“情”一作“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李白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3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诗中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诗人联想到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而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春风不度玉门关”,亦表达出诗人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便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

  从此诗可以看出羌笛已经和表现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的《从军行》、《度关山》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家国之思、思乡之痛。这主要是因为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的地名相联系,而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凉的边关塞漠、流血厮杀的战场、久戍边疆未归的将士。而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伤痛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枯鱼过河泣

: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yù)且制。
“白龙”四句:据刘向《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jīng)(ní),勿恃风涛势。
“作书”四句: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shèn)出入,柏人以为识。
“识”,一作“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凉州尹台寺

: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在这塞外苦寒之地,直到三月春半时,梨花才开始绽放。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于是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饭,又登上了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那清越的歌声令白云停遏,那优美而淡雅的琴韵像清风飒然吹过一般。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我也应该倒骑着马,像山公那样酩酊大醉而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gèng)上夫人台。
因:副词,于是。更:复再。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sà)来。
云不去: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山公:即晋山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这是一首极具情趣的塞外踏春诗。全诗从三月春始至、梨花迟迟开之景入手,给人以奇异惊喜之感,让人不由对漠北温馨的一面倍感心怡;于是诗人登山赏花,遂入禅寺,得见寺中古迹;然后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潜心品味“只应天上有”的绝妙韵律;最后以古人放达、游牧的故事中衬托自己此时此刻陶醉其间的心情。诗文在意兴盎然的情趣中结束,读来仍感余韵绵绵,结尾一联与王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