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任别驾擢太仓兵备
胜归千里外,敌钺万人骁。
玉剑秋魂冷,金镳夜壁遥。
建牙停野色,吹角动金飙。
调{?古}方疑虎,抨弦合坠雕。
平吴杜元凯,破虏霍嫖姚。
尝苦天心应,巡寒士气饶。
伫看氛祲息,还珥汉廷貂。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参考资料:
1、 周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827-830页2、 米治国 周惠泉 陈桂英.元明清诗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04:673、 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冷印社,2001.03:5314、 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705、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汤显祖曲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61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wēi)。
江宿:宿于江上舟中。寂历:寂寞、冷落。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残月:这里指下弦月。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yíng)湿不飞。
犹:仍然。流萤:飞动的萤火虫。湿:浸湿。
参考资料:
1、 周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827-830页2、 米治国 周惠泉 陈桂英.元明清诗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04:673、 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冷印社,2001.03:5314、 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705、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汤显祖曲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61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人生是活不到百岁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古往今来的英雄壮士,现在都化为尘土洒落在江河之中。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绝句·人生无百岁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复:又。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山河:山曲。指坟墓所在。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绝句·人生无百岁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岁月无几,屈指可数,而大明版图自北到南消歇殆尽。在江山变色、民族斗争尖锐激烈的年代里,坚持忠义大节的冰清玉洁的志士又有几个呢?赵信城、李陵台都曾是追歼敌人的凯旋处,或者是追思故国的望乡地,现在传来的是幽幽羌调,呜呜胡笳。曲调呜咽幽怨,声声凄厉。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汉宫、梁园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双龙逝,鲁王也已不在。但自己即使是逃亡之臣,依然怒击唾壶。气吞白凤髓,饮尽敌人血。排开云雾,只为向逝去的帝王表述我的忠心。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qiāng)笛雨,李陵台上胡笳(jiā)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赵信城:在今外蒙古真颜山。李陵台:在今山西大同城北五百里。这里用赵信城、李陵台泛指边关。梁园:故址在今开封东南,为汉代梁孝五所筑的名园。双龙:唐王朱聿键和桂王朱由榔。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bū)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suǐ),高怀眦(zì)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一鸿:鲁王朱以海,曾为“监国”,与永历同年死于金门。鲁王在抗清战斗中,经常漂泊浙江、福建海上,故贴切地称之为“鸿”。眦饮:裂眦而饮,意为痛恨之极。日心:忠心。排云:指排开云层。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满江红·屈指兴亡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女寒花,是我妻子的陪嫁丫环。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去世,葬在土山之上。她没能服侍我到最后,这是命啊!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寒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装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妻子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回想当时情形,不知不觉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页2、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240页3、 肖淑琛著.中国古诗词精读趣赏 唐诗宋词明清小品 名篇解读 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1:第65页 婢,魏孺(rú)人媵(yìng)也。嘉靖丁酉(yǒu)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寒花:作者原配夫人魏氏陪嫁过来的婢女。志:墓志,一种文体。婢:指寒花。魏孺人:指作者之妻魏氏。孺人:古代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媵:陪嫁的婢女。嘉靖丁酉:即公元1537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年)。虚丘:地名。作者家乡江苏昆山县东南有丘虚镇,二字或倒置。一说,“虚”同“墟”,“墟丘”即大丘,土山。另一版本为虎丘。事:服侍。卒:到头,到底。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huán),曳(yè)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ruò)火煮荸(bí)荠(qí)熟,婢削之盈瓯(ōu),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rǎn)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曳:拖着,这里是拉的意思。裳:古时下身的衣服,类似于长裙。男女均穿。爇:点燃。荸荠:一种水生植物。根部可吃,南方或称马蹄。瓯:小瓦盆。饭:吃饭。冉冉:形容缓慢移动或飘忽迷离。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奄忽:忽然,很快的,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页2、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240页3、 肖淑琛著.中国古诗词精读趣赏 唐诗宋词明清小品 名篇解读 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1:第65页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文章明写婢女寒花,却几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问真挚深笃的感情。
文章首节开头三句就点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挚爱的前妻的随嫁婢女。“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葬虚丘”,寒花虽为婢女,仍择地郑重营葬。起首点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点明与作者的特殊关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亦随之而出。这样,既暗示了“葬志”的写作动因,也开启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领起了全篇。
节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长声慨叹,总写悲情。这是叙事之后的感情迸发。本来寒花的随侍左右尚可聊慰对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伤之情便无可遏止了。这里的“命”,不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作者本人命运。红颜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文章主体在第二节,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
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垂双鬟,曳深绿布裳”。此记其稚态可怜。
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此述其娇态可噱。
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即饭,目眶冉冉动”。此言其憨态可笑。至此,写出了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孺人两笑:前“笑之”,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于此,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问的闺房情趣。以上所忆,都是初媵时事,益见忆念的深远。而所忆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结,既是扣题所需,益见旨归所在。
最后一节,“回想是时”回应“初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往事的忆想,回笔写现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从“初媵”到此日之死的岁月。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全文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详略得当。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中选材,详细描写了寒花的动作、性格、神态,自然平实,无雕琢之痕迹,富有感染力从体制上讲,它运用了小巧灵活的新形式,并采用倒叙的手法,突出了寒花的形象,情感真挚,亲切自然;另外,该文语言简洁凝练,抒情真挚,记事生动,体现出归有光散文善用极淡之笔,写极浓之情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