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

:
二百年来事远闻,从龙谁解尽如云。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徐夤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21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潮州 一作:潮阳)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68-169 .

一封朝(zhāo)奏九重(chóng)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bì)事,肯将衰朽(xiǔ)惜残年!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知汝(r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
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68-169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潮州 一作:潮阳)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绿烟灭尽清辉发。
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mò)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zūn)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金樽:精美的酒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凝思,带着些许醉意,仰望万里苍穹,提出疑问:这亘古如斯的一轮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有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有史以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宫中,以求长生不老,但都没能实现;而明月却依旧用万里清辉普照人间,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于西天云海隐没,如此循环往复,踪迹实难推测。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9-371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小女

: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看到人就学着咿咿呀呀的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睡觉。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娇娇滴滴的啼哭了一晚上是因为什么事呢?是嫌衣服上少绣了金线花。

见人初解语呕(ōu)(yā),不肯归眠恋小车。
初解:指开始能听懂大人讲话的意思。呕哑:小孩子学说话的声音。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lǚ)金华。
底事:何事;什么事。缕金华:用金线绣的花儿。华:同“花”。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钓鱼湾

: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垂钓在春天的绿水湾,春已深杏花盛开纷繁。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潭水澄澈疑心水清浅,荷叶摇动才知鱼游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直到日暮等待知心人,系上小船停靠绿杨岸。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9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春深:春意浓郁。秦乱:纷繁的样子。

(tán)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情人:志同道合的人。维舟:系船停泊。维:系。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9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来。这首清新的小诗,将春天、春水、春花、春树与青春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意图。

  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这时,暮色渐浓,那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纷纷繁繁,正好衬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进一步写小伙子的内心活动。这一联富有民歌风味的诗句,包孕着耐人寻思的双关情意:表面上是说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实际上是暗喻小伙子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这里,刻划小伙子在爱情的期待中那种既充满憧憬欢乐、又略带担心疑惧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真可谓丝丝入扣,惟妙惟肖。

  前四句明明写垂钓情景,而却偏说是写爱情,这并不是附会。因为诗的最后两句点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诗人不把这两句点明爱情的诗,开门见山地放到篇首,这就是诗的结构艺术之妙,如果把最后两句放到篇首,诗来气脉尽露,一览无余;再没有委婉的情致。而且这样一来,那一联双关句,势必成为结尾,使语意骤然中断,漫无着落,不能收住全诗。这样结尾,从全诗意脉结构来看,却极尽山回路转、云谲雾诡、变化腾挪之妙。它使前面钓“垂钓”,一下子变成含情的活动,也使“疑”、“知”等心理描写,和爱情联系起来,从而具备了双关的特色。

  诗就在袅袅的余情、浓郁的春光中结束了。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时而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图画,一个最具美感的镜头,将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7-3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将军赴定州 / 送彭将军

: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横出塞多。
军中大旗猎猎作响,汉家大将将要挥师出征;看他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关塞悠远,春风难以企及,未到关前,就已经看不到春色了;关外,风卷沙尘,黄沙弥漫如横,遮天蔽日。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军中鼓声,悲壮激越,直达遥远的沙漠;戍台烽火,阻隔着浩荡的黄河。想到将军所去之地,在那阴山之北;慑于将军声威,入侵的强敌已经求和。

双旌(jīng)汉飞将,万里授横戈(gē)。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双旌:仪仗用的旌旗。汉飞将:指李广。

鼓鼙(pí)悲绝漠,烽戍(shù)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鼙:军中所用小鼓。悲:形容鼓声紧急,有酣畅之意。绝漠:遥远的沙漠之地。长河:黄河。天骄:原意指匈奴,此处泛指强敌。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一作《送彭将军》。诗当作于作者任左拾遗时。当时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出牧奉使,必有钱郎二人饯行诗作,名重京畿。其格律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格,用下平声五歌韵。中二联对仗自然。首句三拗四救,平仄规范。

  此诗风格近盛唐边塞诗。定州,在今河北。首联发端,把李将军比作汉飞将军李广。“万里独横戈”,评价甚高。“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颔联写戍边环境的艰辛。出句隐括《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黄云,沙尘暴,极言边塞荒凉。王维“黄云断春色”、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王昌龄“蓟门秋月隐黄云”、岑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高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颈联写军旅的豪壮。鼓鼙,一作鼙鼓,军鼓。悲绝漠,使动用法,使绝漠悲,意为敌军闻风丧胆。对句流水,由于军威震慑,敌人入侵的烽火在黄河以北就隔断了。这两句是对出征后的祝愿,非实景。尾联劝诫,意思是不要赶尽杀绝。阴山路,敌人的退路。故兵法,围城三面,留一面让敌人逃跑,避免死战。只要打胜了,敌人要求和谈就可以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