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荅喻军事问客情

:

一自游他国,相逢少故人。纵然为客乐,争似在家贫。

畜恨霜侵鬓,搜诗病入神。若非怜片善,谁肯问风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善生

善生

善生,唐朝诗人,贞元时僧。诗四首,都为五律体裁。 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寒地百姓吟

: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夜半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似箭的寒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带着呼啸风声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到了凌晨霜气袭来,冲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无处可避。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富贵人家夜宴时鸣钟奏乐,烹烧食物的香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受冻者愿化作扑灯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所阻挡,千万次飞越也无法挨近。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飞蛾终于倒头落地而死,死后还有被跳舞嬉戏的富贵者所践踏。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那些嬉闹践踏飞蛾的人是谁呢?凡是正直的人听了以后,都会为此悲愤郁积。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0-301

无火炙(zhì)地眠,半夜皆立号。
炙地:烧地。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号:叫;哭。

冷箭何处来,棘(jí)针风骚骚。
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棘:有刺草木的通称。骚骚:风声。一本作骚劳,疑非是。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高堂搥(chuí)钟饮,到晓闻烹(pēng)炮。
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仙罗:指罗幔。遭:遍。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到头:倒头。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为:被。游遨:指整天吃喝游乐的富贵者。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君子:指正直的人们。郁陶:这里指悲愤郁积的意思。为:为此。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0-301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寒地之夜,贫苦人民和富贵人家悬殊的生活处境,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全篇立意,可用杜甫两句诗来概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但它描绘得更为具体,展现了一幅贫富悬殊的画卷。一个寒冷的冬夜,贫苦的百姓们席地而眠。本该像今天北方烧炕似地,先用柴火将地皮烘热,然后才能躺下。可他们没有钱买柴火,只得睡在冰冷的冻土上。好容易挨到半夜,冻得实在受不了,于是站起来直叫冷。“半夜皆立号”五字,非常精炼而又准确。特别是那个“皆”字,又代表了无数啼饥号寒的普通百姓。

  从“冷箭”一句起,诗人的笔触从地面转向四壁。冷箭、棘针,形容从破壁中吹进的冷风。“霜吹破四壁”,极言寒风之劲。霜花竟能从破壁中吹进,屋子缝隙之大可想而知。冷风挟着霜花,穿过破壁,象冷箭、棘针一般砭人肌骨,无此生活体验者绝不能写出,有此生活体验而不关心民情者亦不能写出。孟郊是一寒士,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曾云:“郊穷饿不能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故能写出此语。而“苦痛不可逃”一句,则呼喊出受难者的心声。室内尚如此寒冷,何况冰天雪地的室外,即使逃出去,也是活活冻死。联系下文来看,这句也可看作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苦寒的百姓是永远翻不了身的。

  “高堂”二句写富贵人家夜宴时鸣钟奏乐,直至天明,烹调美味佳肴的香气还久久不散,四处可闻。同前面所描写的相比:贫者一何苦,富者一何奢!由此看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确是封建社会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在这种对立面前,贫者有两种选择,或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或揭竿而起、抗争命运。此诗作者选择了后者。

  诗中写寒者不胜冻饿之苦,宁愿化作扑灯蛾,被灯火活活烧死。这是受冷之极、渴求温暖的一种心理变态,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尽管如此,那点燃着兰膏的华灯却被层层纱幔遮蔽,使他(或他们)难以接近。尽管“仙罗”遮挡,华灯难近,寒者还不住地在四周转悠,寻找机会,以求一近“华膏”。“虚绕千万遭”,虽属虚指,然却反映了寒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遇。一个“虚”字,包含了极度惆怅、失意之情。

  “到头”二句,把贫富尖锐对立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寒者绕帐转了不知多少遍,终因冻饿疲惫不堪,倒地而死。寒者一头栽倒在地,死了也无人过问。不仅如此,那些在罗帐里通宵吃喝的富人,还醉醺醺地走了出来,踏着尸体,恣意遨游。如此惨状,惨绝人寰。

  在中国文学史上,揭露如此深刻的作品,实在并不多见。这首五古,用的是赋体。它从头至尾,娓娓道来中唐时代残酷的现实。人物形象都是通过自身的行动进行刻划的,且与所处的环境结合得相当紧密。诗中采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如冷箭、棘针之喻寒风,飞蛾之喻寒者;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虚绕千万遭”,“踏地为游遨”。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强烈对比中展开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揭露贫富的对立,歌颂寒者顽强不屈的意志,鞭挞富人灭绝人性的逸乐生活。直到最后,作者才忍无可忍地出面责问:“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君子当然是诗人自指,或许也包含郑某一类有良心的官吏。郁陶是悲愤积聚之意。这里的问题提得异常尖锐,游遨者不仅仅是参加夜宴的几个人,而是整个统治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19-4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寄元六林宗

: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秋天的霜落了,江水变得寒冷,可枫叶仍然是绿色,还没有脱落。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游客在外,路途遥远难以到达目的地,加上寒冷的秋季,心情更加悲戚。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大江烟波渺渺,长天浮云掩蔽白日。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在山峦密林间泊船,猿猴哀啼不绝,使人心惊。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中夜起看天上河汉旋转,下视大江潮水汹涌。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凉风萧萧,流水呜鸣。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江浦沙滩干净如洗,明亮的海月,让人想拾取弄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怀念你,高洁的朋友,身如琼树,心如惠兰,如饥似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让我们相互勉励,让沧洲的高洁之心不因年老而屈服社会现实。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欣赏幽静的风景很自由自在,除你以外,还可以与谁豁开心胸交谈呢。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sì),白日隐天末。
川汜:水滨。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guō)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míng)涨阔。
夜分:夜半。河汉:即银河。溟涨:大海。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活活:流水声。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duō)
掇:拾取。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jù)解渴。
琼树:亦喻指友人。《古文苑》卷四李陵《赠别苏武》:“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

(xù)哉沧洲心,岁晚庶(shù)不夺。
勖:勉励。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兴远:意兴高远。豁:抒发。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蔡山人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我本来就没有放弃俗世,但世人却抛弃了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一乘上无尽头的航程,就远纵八极无法回头。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燕客蔡泽极尽荣华,唐举这小子还敢讥笑?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采撷龙下颌的明珠时别把龙惊醒了,可暗暗让其归顺大道而不自知。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故乡的山岭有古松明月,等待你一起玩赏清晖。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杜,1997年:628页2、 司马迁.史记.蔡泽传[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ní)舟,八极纵我舵(duò)
倪:边际。无倪即无边际。八极:八极:最边我之处。《淮南子·地形》:“八绘之外,乃有八极。”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燕客:燕客两句出自《史记-范帷蔡泽列传补》,蔡泽燕国人,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悟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缓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huī)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杜,1997年:628页2、 司马迁.史记.蔡泽传[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积极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味。

  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很有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泽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弃,最终大器晚成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第七、八句运用哲学思想,说明不惊动猎物的猎人才是好猎人,一个好的樵夫不会随意毁坏乔木。

  最后两句说出归隐乡间呼朋唤友,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种乐趣。

  名家认为“潦倒”一词用在李白身上是恰当的,而《送蔡山人》这诗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写照。李白金门传诏,但是在担任供奉翰林后,他与李林甫针锋相对,毫不相让:“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深深憎恶“群沙秽明珠,众草凌芳孤”的黑暗现实,对横行跋扈的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强烈愤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子,“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己昏。” 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结构的巨大跳跃,突兀奇来、不可端倪的诗句间激荡着李白矛盾的内心,他靠诗歌排解郁结胸中的不平之气。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请辞离开长安!“赐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愤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永王再三恭请下,李白从军李璘幕府。他以为自己从此走上从军报国之路,踌躇满志地为李璘出谋划策。“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以至于后来他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句诗便是描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即“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李白对世俗的看法,认为自己主观还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长安,游走四方,一句无倪舟,一句纵远舵,道出了游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处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跃马这句笔锋这转,又回到了我本不弃世,这哪是我李白不想干一番事业,我也想像蔡泽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怕我的年纪也像蔡泽一样不在年轻。唐生安敢讥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那些笑我,嘲我,讥我,讽我的人安能如此?为什么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现在的默默无闻,并不是自己的才能问题,而自己只是一个高明的猎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样,不惊动自己的猎物,不毁损乔木罢了。一时的失意我并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乡间与朋友到处游玩,等待着时机。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泽这样的暮年英雄为自己一生的知己。与山间的松月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当时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他人对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期跃马,勿惊龙,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还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渡荆门送别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远:远自。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寓言三首·其一

: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金滕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周公背靠斧依而立受诸侯朝拜,周成王为何如此戒惧敬慎呢?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周武王不愉快的时候,周公剪爪投入河湄。

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
贤圣都会遭遇被人进谗陷害,人君也不免有所怀疑。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风能够拔起参天大树,禾苗尽受损坏。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像苍蝇一样扇动流言蜚语,周公写下《鸱鸮》诗。

金滕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如果周武王没有看到周公的《金縢》书,谁知道谁忠信可靠呢?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kuí)夔?
斧扆:指古代天子坐处,在东西户牖之间所设的用具。状如屏风,高八尺,以绛为质,其上绣为斧文。起于周代。简称“扆”也写作“依”,或称“斧依”、“屏扆”。夔夔:形容敬谨恐惧的样子。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贤圣遇谗慝(tè),不免人君疑。
谗慝:进谗陷害。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金滕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金滕:《尚书·周书》中的篇目,记载的是周武王死后成王消除对周公误解的事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