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

:
宝贤不遗俊,台阁尽鹓鸾。未若调人切,其如简帝难。
上才膺出典,中旨念分官。特以专城贵,深惟列郡安。
政行思务本,风靡属胜残。有令田知急,无分狱在宽。
至言题睿札,殊渥洒仙翰。诏饯三台降,朝荣万国欢。
举杯临水发,张乐拥桥观。式伫东封会,锵锵检玉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1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遭贬被弃可不同于隐逸,只在近郊登山散心。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不敢与伯夷、巢父比肩,只求能缓解心中的郁闷。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高高的朝阳岩俯瞰清江,幽深的洞窟神龙深潜。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朝阳才照过开阔的岩口,又跃过了岩顶的树林之颠。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西亭建在岩洞顶端,突起的屋檐伸向蓝天。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抬头已看见星辰升起,亭下可看见云腾雨欢。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可惜这不是我的故乡,广袤的原野香草弥漫。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儿时曾去过长江边上,历来求仕都只在中原。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我的故乡就在沣水边,家宅附近有数亩良田。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山丘上建有亭台馆舍,池塘与深泽碧水相连。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只因恋着仕途的官职,于是招来山林的嘲讽。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微薄的我确实没有用,琐屑的俗事看得太重。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囚居异地固然是活该,蒙受的羞辱早已包容。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我在庭院里种了蓬艾,窄小的窗户悬着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幸有山水客屈就来访,驾一叶扁舟摇着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舀一瓢清流胜过美酒,采摘些野菜可代佳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志趣相一致言谈高妙,互相娱乐也无需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逍遥的生活驱走了晦气,淡薄的心境隔断了喧嚣。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报晓的公鸡不会欺骗我,风雨中听见了鸡鸣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我希望还会有更多闲暇,携家厨再来此游乐逍遥。

谪弃殊隐沦,登陟(zhì)非远郊。
隐沦:隐居。登陟:登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cháo)
伊郁:忧郁,忧怨。夷巢:即伯夷、巢父,古代的高士。

高岩瞰(kàn)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回薄:动荡。

西亭构其巅(diān),反宇临呀庨(xiào)
反宇:屋檐突起的瓦头。呀庨:深广的太空。呀:太空。庨:深广的样子。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jīng)(máo)
菁茆:即菁茅,一种香草,古代祭祀用以漉酒去滓。

(jī)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xiáo)
羁贯:儿童的发髻。函崤:函谷关、崤山,泛指中原地区。

故墅即沣(fēng)川,数亩均肥硗(qiāo)
沣:沣水。肥硗:肥沃。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沈坳:很深的坳泽。

会有圭组恋,遂贻(yí)山林嘲。
圭组:指仕途,官场。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组:古代佩印用组,引申为官印或作官的代称。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shāo)
锁屑:即琐屑,烦细,细碎。斗筲:量器。斗,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xì)(yǒu)悬蟏(xiāo)(shāo)
隟牖:狭小的窗户。隟,同隙;牖,窗户。蟏蛸:虫名,长脚蛛,俗称喜蛛。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shāng),掇(duō)野代嘉肴。
觞:盛有酒的杯。掇摘取,拾取。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páo)
弦匏:指乐器。琴瑟为弦,笙竽为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náo)
喧呶:声音嘈杂刺耳。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xiāo)嘐。
嘐嘐:鸡鸣声,象声词。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páo)
中庖:家中的庖厨。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诗的前十四句抒写诗人谪居永州后的心境,描绘朝阳岩及西亭的美景。首句的“弃”,点出了诗人谪居的心情。柳宗元来到偏远的永州,远离了政治文化中心,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始终折磨着他。诗人“弃”而来到偏远的永州,伯夷、曹父洁身自好,两种心境大相径庭,所以在永州附近登山临水,只求缓解一下忧郁的心情。正如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所云,只是“闷即出游”而已。这次来到朝阳岩,景色果真异常优美:位于潇水西岸悬崖绝壁上的朝阳岩俯瞰着奔腾的江水,洞窟幽深,岩口开阔,温暖的阳光在树梢盘旋;岩顶的西亭檐牙高啄,气势不凡,亭后星光点点,亭下却是云雨交替,一亭之上下而气候不齐,这确实是难得的自然景观。如此美景,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惜非吾乡土”的感叹。眼前的美景虽然赏心悦目,但毕竟不是自己的故乡。“信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此情此景,不禁勾起诗人的故乡之思。

  于是,诗歌自然而然地转写思乡述旧之情,抒写其抱负与不幸。公元784年(德宗兴元元年),柳宗元曾随父亲移居夏口(今湖北武昌),“羁贯”句指的应该就是这次南迁,这时柳宗元12岁。可历来求仕都只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柳宗元也在16岁那年回到了他出生、成长的长安。当然,诗人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他21岁中进士,因父丧耽误了几年,至26岁始任集贤殿正字,此后春风得意,一路青云,33岁时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大刀阔斧革新政治,兴利除弊。那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时期。诗人满怀留恋地描写了他在长安的故居:故居就在沣水边上,那里有肥沃的田地、宽敞的台阁馆舍、碧波荡漾的池塘。如此美好的故居不能不令囚居蛮夷之地的柳宗元思念,更何况那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诗人虽然是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曾迷恋仕途官场,落得贻笑山林的尴尬,说自己太微薄无用,把官场升迁的琐事看得过重,但这自嘲里包含的是万般无奈与满腔忧愤,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的叹惋。实际上,志大才高的柳宗元就是被贬到永州后,也一直没有熄灭他的理想之火,这在他羁永期间的许多诗文中都可以找到明证。

  故乡之恋,往事之思,使诗人的心灵备受煎熬。于是诗人又回到现实,写他在永州的囚居生活。“囚居固其宜”自然也是自我解嘲。诗人在《对贺者》中也曾说“凡吾之贬斥,幸矣,而吾又戚戚焉何哉?”但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罪有应得,在《与许京兆孟容书》里,他曾那样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过。“厚羞久已包”则是真实的表白,也正是因为有能包容“厚羞”的胸怀,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诗人接着描写了他在永州的陋居:院子里种植着蓬艾,狭小的窗户上结满了蜘蛛网。这与他的故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初到永州的柳宗元寄居在龙兴寺,终日与僧人为邻,过着孤寂的幽居生活,所幸常有一些喜好山水的客人来访,于是诗人常与他们结伴而行,登山临水,访寻名胜,饮清流,烹野菜,志趣相投,言谈高妙,醉舞欢歌,其乐也融融。诗人说,这种逍遥的生活驱除了心中的晦气,淡泊的心境隔断了尘世的喧嚣,荒僻的谪居地倒成了他躲风避浪的宁静港弯。于是,当他每天清晨听见鸡鸣嘐嘐的时候,竟萌生了希望这样的日子更多些,或者干脆把家厨也带来过过这种逍遥生活的念头。表面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囚居生活写得充满乐趣,其实不然,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给自己的囚居生活打了个比方:譬如常年关在监狱里的囚徒,遇上好天气出来活动一下筋骨,在墙上磨擦搔痒,也感到很舒服,但这样的舒服不是能长久享受的。这才是诗人心灵的真实表白。

  柳宗元这首五言古诗,以记游为题,从描绘眼前景物入手,继而写故乡之恋,往事之思,囚居之“趣”,运思缜密,蕴涵深远。他将个人遭际与满怀忧愤含融在山水诗之中,将深沉的忧思隐含在浅淡的微笑之内,“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细细吟咏,回味无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六首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xiāo)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恩甚。
衔恩:受恩。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lǒng)头寝。
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出渭(wèi)桥。
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biāo)(yáo)
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sà)沙棠枝。
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塞虏(lǔ)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jiē)
殊:远。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合:满。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

: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我正在机上织锦,耳边传来黄莺的阵阵鸣叫声,让我想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不禁停下梭子,泪流满面。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虽然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但塞外依然是那样荒凉萧条,纵然有杨柳树也未发新叶,征人还是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8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60

织锦机边莺(yīng)语频,停梭(suō)垂泪忆征人。
织锦:暗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的典故。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塞门,一作“寒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8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60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此词写闺思。首二句隐括李白名篇《乌夜啼》的诗意,谓女子在机上织锦,机边传来黄莺叫声,著一“频”字,足见鸣声此起彼伏,春光秾丽,句中虽未提杨柳,但“莺语频”三字,已可以想见此地杨柳千条万缕、藏莺飞絮的景象。织锦虽是叙事,同时暗用了前秦苏蕙的典故,点出女子相思。思妇织锦,本欲寄远,由于莺语频传,春光撩拨,只得停梭而流泪忆远。

  后二句和首二句跳跃很大,由思妇而转到征人,由柳密莺啼的内地而转到边塞,说塞上到了三月仍然是一片萧索,即使有杨柳而新叶未生,征人也无从察觉到春天的降临。这里用王之涣《凉州词》句意而又更翻进了一层。思妇之可怜,不仅在于极度相思而不得与征人团聚,还在于征人连春天到来都无从察觉,更不可能遥知妻子的春思。这样比单从思妇一方着笔又多了一个侧面,使意境深化了。

  此词主要运用比衬手法,在同一时间内展开空间的对比。它的画面组合,犹如电影蒙太奇,先是柳密莺啼、思妇停梭垂泪的特写,一晃间想起画外音,随着词的末二句,推出一幅绝塞征戍图,征人面对着萧索的原野,对春天的来临茫然无知。两个镜头前后衔接所造成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陈陶《陇西行》中有“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也是采用两个方面进行对照,但刺激性很强,把问题明确地告诉读者,作者的情绪显得激切。温庭筠此词则是冷静客观地展开两幅画面,让读者自己慢慢地领会、思考,比较含蓄,这是温词风格的一种体现。

  这首词口气和神情非常婉转,不像一般七言诗,但如与宋代的一些词相比,却又显得浑朴。这显示了诗到词的过渡状态的一种特征。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征妇怨

: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mò)辽水上。
没:覆没、被消灭。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zàng)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妇人依倚(yǐ)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依倚:依赖、依靠。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zhòu)烛。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友游吴越

: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2、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4页

去越从吴过,吴疆(jiāng)与越连。
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2、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4页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