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云生栋梁间

:
一片苍梧意,氤氲生栋梁。下帘山足暗,开户日添光。
偏使衣裘润,能令枕簟凉。无心伴行雨,何必梦荆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陈希烈

陈希烈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门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李适之罢相后,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又进封许国公。他任相期间,先后依附李林甫、杨国忠,唯唯诺诺,毫无作为,后罢为太子太师。安史之乱爆发后,陈希烈被俘,并投降叛军,被授为宰相,两京收复后被朝廷赐死。欧阳修、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将其列入《奸臣传》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照镜见白发

: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参考资料:

1、 王莉.小学生古诗词赏析大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53-54

宿昔青云志,蹉(cuō)(tuó)白发年。
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蹉跎:蹉跎岁月。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参考资料:

1、 王莉.小学生古诗词赏析大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53-54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平生志愿!早年率尔自许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则如残英飘坠,无以收拾,只赢得萧萧然白发丛生。诗中并不明言,也无须拘泥于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云之志跌入寂寥空虚。从萌生“青云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发年”,本该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内容。但所有这些,在诗人高度慨括的笔下急遽掠过。诗行大幅度地腾跳.更显出事业未竞,蓦然间两鬓已秋的惊惶与叹喟。

  “谁知明镜里,形影白相怜。”“谁知”,未必不是一种出人意外的口吻。也许是少壮时对自我的期望悬得过高,与如今碌碌无为抑或未达目标的现实反差太大,于是“临晚镜,伤流景”,发为遗憾、悲凉,无可奈何之浩叹;同时、意外的口吻亦表达了辛酸的自嘲自讽。主人公羞于重温往昔的壮怀激烈,揽镜自怜,无从躲避,嗒然若失,凝然镜前,备受自尊心折磨。

  壮志难酬是人生普遍的缺憾。张九龄虽贵为天子股肱,是初唐名相,但屡遭奸臣李林甫等排挤,宏图未展.常感惆怅失落。此诗或许是以嗟叹自怜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鉴:凡欲成就青云之志者,必得时时自醒奋进,蹉跎延宥将贻白发之恨。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参考资料:

1、 徐应佩.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31-3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逢病军人

: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在万里归乡的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未回到自己的家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在这生病之际,他头发蓬乱,在古城下哀吟,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参考资料:

1、 许明善.唐宋边塞诗词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122-12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142-1433、 刘凤泉.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87-2884、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97-98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行多:指行路多,这里指行程长。有病:一作“无方”。

蓬鬓(bìn)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chuāng)
蓬鬓:散乱的头发。鬓,头发。吟:呻吟。长城:秦时修筑的古代军事工程,用来防止匈奴入侵。此处泛指古城墙。不堪:不能忍受。秋气:秋天的寒风。金疮: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参考资料:

1、 许明善.唐宋边塞诗词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122-12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142-1433、 刘凤泉.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87-2884、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97-98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像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5-6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万里多少关塞。绣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胡建次编著.温庭筠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8:第16页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yàn)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满宫:犹“满室”。故人:友人。这里实指远人。金雁:指绣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越溪:水名,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曲:弯曲幽深的地方。依依:轻柔的样子。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一说,指宫女。燕:雪本作“雁”。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胡建次编著.温庭筠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8:第16页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此词写思乡怀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万里,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设想家乡情景,复以故人盼归抒己怀乡之情。这首词情致凄恻,音促而语婉。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此词上片写宫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开,正是初春季节。开首一句,既点明时当春夜,又有“花好月圆”之意。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下句说远人被“万里关山”所“隔”和金雁双飞,则月圆而人不圆,自然兴起下两句弹筝寄意而泪沾绣衣,其情与景的对比格外鲜明强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铸在这两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况,西施虽然色美,又当芳草又绿,杨柳依依,其奈“燕归人不归”。让人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怅,又在言外。

  这是一首宫词,章法颇为别致。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五代词选.唐五代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33页2、 王克俭主编,温庭筠.晏殊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1:第7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姚使君:未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惠上人:未详。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来窥童子偈(jì),得听法王经。
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huáng)宁。
迷心:迷惑之心。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该诗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名游寺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得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后的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观止》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着,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的表明了诗人对清静佛门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1、 《禅诗精选》(姜子夫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06-0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秋日悬清光

: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日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日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liáo)(kuò)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寥廓:空旷深远。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圆光:指日光。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碎影:细碎的光影。闲:静。

(jiǒng)与青冥合,遥同江甸(diàn)浮。
迥:远。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江甸:指遥远的江边。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阴:指阴气。殊:绝,离。危楼:高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张衡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

(yú)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喻仕宦显达。悠悠:形容遥远。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此诗为命题写景之作。首联上句“寥廓”、“凉天”皆点出物候变化,暗指试题中的“秋”。下句更是明点“白日”、“秋”,直接破题。二联上句正面写日光,下句以水中之倒影暗指日光,且一“碎”字形容出水波摇动,更显动感。三联从远处落笔,更分“青冥”、“江甸”上、下两个层次来写秋光。且“合”字可见上句为静态之描写,下句“浮”字为动态之描写。四联从近处落笔,以“昼阴”、“斜影”衬写日光,“殊”、“斜”二字又写出季节变化,点出诗题之“秋”字。五联用典,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古人以悲秋为传统,故此联亦有点题之意。然末联突起,一反上联之悲凉情调,代之以对仕宦之向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