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灌阳滩

: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今朝未遇高风便,还与沙鸥宿水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41篇诗文

猜你喜欢

: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好似玉佩轻轻敲击发出的声响,也好像留宿在枝头未飞走的黄莺的啼鸣。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chuò)绰下云烟,微收皓(hào)腕鲜。
绰绰:风姿绰约的样子。下云烟:从烟雾缥缈中而来。下:可以解释为从什么地方来的意思。微收:是写弹筝时候手腕的动作。鲜:应该是嫩的意思。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生:解释为生发;咽:呜咽,指发出的声音。碧柱和红弦:是古筝上的部件。

翠佩轻犹触,莺(yīng)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chán)娟。
婵娟:月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园即事

: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昨夜雨湿蹬上轻便木屐,春寒料峭穿起破旧棉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挖开畦埂清水分灌田垄,绿柳丛中盛开几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草地中间画出棋枰对弈,树林一头升降汲水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还拿来那鹿皮面的小几,黄昏后凭倚它隐身蓬蒿。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7-118

宿雨乘轻屐(jī),春寒著弊(bì)袍。
宿雨:夜雨;经夜的雨水。屐:木头鞋,泛指鞋。春寒:指春季寒冷的气候。弊袍:即敝袍,破旧棉衣。

开畦(qí)分白水,间(jiàn)柳发红桃。
畦:田园里分成的小区。间柳:杨柳丛中。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jié)(gāo)
棋局:棋盘。古代多指围棋棋盘。桔槔: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在井旁架上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鹿皮几:古人设于座旁之小桌。倦时可以凭倚。鹿皮作成,隐士所用。日暮:傍晚,天色晚。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7-118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这首诗写春中田园景色,意境清丽淡远,然而又色彩鲜明,写景如画。诗歌流动着自然的美景和诗人安闲恬适的情怀,清新优美。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间,从远处望去,清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白光;在翠绿的柳树丛中夹杂着几树火红怒放的桃花。红桃绿柳,桔槔起落,畦开水流,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摆棋对局,凭几蓬蒿,其乐也融融。如画般的景象,似梦般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清幽绮丽,赏心悦目。

  此诗颔联“春寒著弊袍,间柳发红桃”写出了诗人眼中春雨微寒,桃红柳绿的春景。这里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颈联“开畦分白水,林端举桔槔”写出诗人眼里的农人忙碌着在田间劳作(汲水往田里灌溉)的景象。这是人们的劳动生活场面,是真正的田园生活图景。后人对颈联两句评价甚高。这两联描绘了一幅梦幻般的田园风光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写出隐者的生活,写出了特定环境中的特有景象。但这种渲染之笔,很像一篇高士传,所写的还是理想中的人物。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7-1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你我在旅馆相遇,不由我忧喜交集。暮雪才刚刚停下,归雁正向南飞去。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酒已喝光,朋友友你还无醉意。天色晚路程遥遥,不知你归不归去?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135-137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mù)雪初晴候雁飞。
违:徘徊。候雁:随季节变换,春时北飞,冬时南归的大雁。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主人:诗人自指。薄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135-137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这首七言绝句写两个故友在旅馆相逢相送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简短的插曲。那是一个暮雪纷纷的北地的傍晚,诗人与友人李少府在旅馆邂逅相逢。也许故友要很快离去,诗人置酒相送。此时,暮雪初晴,归雁南飞,酒已喝光.可故友还无醉意。诗人诙谐地问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你还走不走?”

  这首诗写相送,然而一开头却从“相逢”写起:“相逢旅馆意多违”。虽为相逢,却并非久聚,二人只不过在旅馆邂逅,友人也许马上又要启程,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既为相逢而喜,同时又为相别而忧,就不能不使诗人想起彼此间当日的交谊和异日的思念,从而百感交集。“意多违”,一个“多”字,写出诗人彼时彼地思绪的纷乱。

  “暮雪初晴候雁飞”。“暮”写天色,“雪”写天气,由“暮雪”而至“初晴”,写天气的变化,四个字写出两幅静的画面;“候雁飞”写大雁南飞,暗示出“归”字,三个字写出一幅动的画面。二者互相映衬,勾划出北方暮雪初晴那种苍凉萧瑟的图景,从而为“送”安排了环境。从另一方面说,看暮雪初晴,看候雁南飞,不能不想到友人之即将离去,这就使眼前这幅暮雪初霁图于苍凉萧瑟之中透露出淡淡的离愁,从而衬托了送别的心境。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二人相逢客舍,诗人置酒相送,故自称“主人”。置酒送行而日“酒尽”,其实未必真的酒已喝光,其中也许包含启程时间将至的意思。“酒尽”而“君未醉”,未能尽醉之中也许包含着未能畅言,是承首句“相逢客舍”而来,而未能畅言又隐含着友人之不忍便去。紧接着一句,“薄暮”,说天色将晚,“途遥”,说路程尚远。天色已晚,路程尚远,这是一种提醒,其中包含着无限关切。送行而提醒故人登程,诙谐之语中流露坦率,坦率之中反映出友情之深挚。而用“归不归”这样委婉的一问,其中未尝不包含一点希望,希望友人万一暂留,这就又反映出心中的留恋不舍。

  这首送别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宛转真挚,后两句于诙谐中见诚挚之情,于言外含不尽之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135-1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年

:
嗟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嗟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叹息着这年老的身体怎么能像年一样循环更新呢。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在石门旁思索了很久要不要隐退,看见铜镜里年老的容貌忍不住再三窥视。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花又开了,路旁移来了新的树,我心里知道这是故国的春天来了。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谁能来扫平心中的不满呢?反正不是佛教的。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jiē)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嗟:叹息。龙钟身:年老的身体。龙钟,年迈。

石门思隐久,铜镜强窥频。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谁能平此恨,岂是北宗人。
谁能……北宗人:当时国家正遭受战火,此句表现自己身为佛教中人对战争的无能为力。北宗:佛教禅宗的一派,以神秀为代表。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万里归心对明月 唐代合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3242、 胡忆肖.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评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663、 徐潜.历代经典励志诗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534、 刘斯翰.唐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35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钩:古代兵器。

何当金络(luò)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什么时候。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万里归心对明月 唐代合集: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3242、 胡忆肖.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评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663、 徐潜.历代经典励志诗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534、 刘斯翰.唐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35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的意思。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荆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乍看是应用赋法,实则启动后两句抒情,又具有兴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这首诗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有兴,行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做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字句的锻炼,也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0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