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我正在机上织锦,耳边传来黄莺的阵阵鸣叫声,让我想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不禁停下梭子,泪流满面。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虽然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但塞外依然是那样荒凉萧条,纵然有杨柳树也未发新叶,征人还是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8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60织锦机边莺(yīng)语频,停梭(suō)垂泪忆征人。
织锦:暗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的典故。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塞门,一作“寒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8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60此词写闺思。首二句隐括李白名篇《乌夜啼》的诗意,谓女子在机上织锦,机边传来黄莺叫声,著一“频”字,足见鸣声此起彼伏,春光秾丽,句中虽未提杨柳,但“莺语频”三字,已可以想见此地杨柳千条万缕、藏莺飞絮的景象。织锦虽是叙事,同时暗用了前秦苏蕙的典故,点出女子相思。思妇织锦,本欲寄远,由于莺语频传,春光撩拨,只得停梭而流泪忆远。
后二句和首二句跳跃很大,由思妇而转到征人,由柳密莺啼的内地而转到边塞,说塞上到了三月仍然是一片萧索,即使有杨柳而新叶未生,征人也无从察觉到春天的降临。这里用王之涣《凉州词》句意而又更翻进了一层。思妇之可怜,不仅在于极度相思而不得与征人团聚,还在于征人连春天到来都无从察觉,更不可能遥知妻子的春思。这样比单从思妇一方着笔又多了一个侧面,使意境深化了。
此词主要运用比衬手法,在同一时间内展开空间的对比。它的画面组合,犹如电影蒙太奇,先是柳密莺啼、思妇停梭垂泪的特写,一晃间想起画外音,随着词的末二句,推出一幅绝塞征戍图,征人面对着萧索的原野,对春天的来临茫然无知。两个镜头前后衔接所造成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陈陶《陇西行》中有“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也是采用两个方面进行对照,但刺激性很强,把问题明确地告诉读者,作者的情绪显得激切。温庭筠此词则是冷静客观地展开两幅画面,让读者自己慢慢地领会、思考,比较含蓄,这是温词风格的一种体现。
这首词口气和神情非常婉转,不像一般七言诗,但如与宋代的一些词相比,却又显得浑朴。这显示了诗到词的过渡状态的一种特征。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60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chuò)弹。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辍:停止。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照日秋云迥(jiǒng),浮天渤澥(xiè)宽。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lǐn)生寒。
座:座位。凛:凛然。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198页
)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shuāng)气晴。
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树凋(diāo)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凋:树叶凋落。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叶干:叶子干枯。
素琴机虑(lǜ)静,空伴夜泉清。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机虑:犹思虑。静:一作“息”。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即歌德所说:“诗人的本领,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侧面。”(《歌德对话录》)前半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交代了气候和景物的变迁,颈联便就眼前户外闻见的动物行动作出主观的判断。“果落”、“ 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尾联抒写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诗人手弄素琴,随着琴曲的旋律,满怀的私心杂念完全平静下来,这时透明的心境,伴随户外夜泉的清音,进入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主观情志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不但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读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4-625
)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贾谊急于仕进被贬到长沙三年,班超离家万里才封了个定远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这怎能比得上牵着白牛犊的巢父,饮水于清清的河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他在《乞归疏》中写道,“但愿生入玉门关”。“何如”、“饮水”两句用的是尧让君位于巢父和许由的典故。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拒绝接受;尧把君位再让给许由,许由听后跑到颖水边洗耳,认为耳朵听到这个消息受到了玷污。此时,巢父正好牵牛饮水,巢父听说许由洗耳的原因后,认为洗耳的水受到污染,牛也不能喝,于是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多清高脱俗的两个人!贾谊、班超一文一武,文有惊世鸿文,武有治国之功,但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有家难回,这都是当官害了他们。许由、巢父不是没有君临天下的机会,更不是没有为官作长的素质,但他们都识透玄机,不入官场,不求功名,不沾利禄,无牵无挂,乐做田园之隐士,远避祸灾,逍遥自得,牵白犊饮清流,与贾谊、班超截然不同。李白终生都想从政,在此时似乎终于感悟到了。
无论写自己归隐,或者劝人退后致仕,大多缠结在深山烟霞、野水瞑迷之间,生活则亦渔亦樵,且吟且醉。本诗却是借历史作比照:或则才调绝伦而沉论不遇如贾谊;或则象少时便有“挟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志,虽博得封侯万里而终抱未能生归玉门的隐痛的班超;前者悒郁而早夭;后者虽勉尽天年而仍不免遗恨。这样看来,倒不如学古高士许由、巢父那样躬亲耕种,凿井自饮,高居清流,乐其生死。既不以形骸为役;也不让心神徒劳来得自在呢!——以太白自由解放的灵魂看,这恐怕也正是他一向笑傲王侯、卑视卿相的素怀吧!
参考资料:
1、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52-53
)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几代生涯傍(bàng)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