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 前出师表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参考资料:

1、 李朝东.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202-208.2、 王守民.白话古文观止[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12):314-315.3、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410-416.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fěi)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jiàn)之路也。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出征。师:军队。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诚。内:朝廷上。外:朝廷外,指战场上。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以:来。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俱:全,都。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评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广益:很多的益处。益:好处、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性情品德。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公平,平均。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贞:坚贞。良:善良可靠。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亲:亲近。信:信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f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自身。耕:耕种。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先帝知臣谨(jǐn)(shèn),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jié)(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所以。寄:托付。以:把。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所以:用来……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考虑,权衡。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损益:增减,兴革。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发扬。德:道德。言:言论。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参考资料:

1、 李朝东.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202-208.2、 王守民.白话古文观止[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12):314-315.3、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410-416.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参考资料:

1、 吴建国.诗神的回眸·中国古代卷[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1):155-156.2、 方春荣.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出师表》赏析[J].秘书工作,2006(1):39-41.3、 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362-365.4、 罗超.《出师表》赏析[J].云南档案,2015(10):22-23.5、 董树荣,傅建芬.前《出师表》赏析[J].领导之友,2014(4):59-60.6、 韩克亮.情理交融的传世佳作——《出师表》赏析[J].初中生辅导,2002(4):25-2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注释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表转折。
赏:受赏。
刑:受罚。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结构助词,的。
秋:时候。
然:但是
侍:侍奉。
卫:守卫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诚。
内: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士:将士。
忘身:奋不顾身。
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欲:想要。
报:报答。
之:代词。
于:向,对。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以: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的美德。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
气:志气。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以:因而。
塞;阻塞。
忠:忠诚。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俱:全,都。
宫中:指皇宫中。
府中:指朝廷中。
体:整体。
陟(zhì):提升,提拔。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
异同:这里偏重在异。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作奸:为非作歹。
科:科条,法令。
及:和。
为:做。
付:交给。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评定。
刑:罚。
以:来。
昭:彰显,显扬。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
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
广益:很多的益处。
益:好处、益处。
性行:性情品德。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晓畅:谙熟,精通。
试用:任用。
能:能干,有才能。
是以:因为这,因此。
众:大家。
举:推举。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和睦:团结和谐。
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亲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先汉:西汉。 兴隆:兴盛。
后汉:东汉。 倾颓:衰败。
每:常常。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叹息:感叹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恨:遗憾,不满意。
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悉:全、都。
贞:坚贞。
良:善良可靠。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自身。
耕:耕种。
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
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苟:苟且。
全:保全。
于:在。
求:谋求。
闻达:闻名显达。
以:认为。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顾:拜访,探望。
咨:询问。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奋激。
许:答应。
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值:遇到。
倾覆:指兵败。
尔来:那时以来。
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故:所以。
寄:托付。
以:把。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
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泸: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兵:武器。
甲:装备。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
庶:希望。
竭:竭尽。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还:回。
于:到。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用来……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斟酌:考虑,权衡。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交给。
效,效命的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兴:发扬。
德:道德。
言:言论。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罪。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当:在……时候。
临:面对
涕:眼泪。
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相关成语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判断句

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 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

  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广开言路)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分层解析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刘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德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从分析形势入手,首先提出要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接着提出要严明赏罚,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推举宫中贤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指出要图复兴,必须亲信忠良。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叙本志/淡泊名利,志趣过人。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自述出身经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谨慎”是对诸葛亮的精确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语所本。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心。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再次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誓言。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后朝臣、后主职责分明,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套语,但在本文却自然得体,读者竟不觉其为套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读出师表的几点认识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全文可以分为4部分:

  Part1,由前两个自然段组成。

  指出当今天下的基本形势和执政的基本原则,接着提出了基本政策。

  按逆向思维来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为让老丞相有些不满,结合历史上的情况,应该与刘禅偏信宦官有关。于是开宗名义,告诉小皇帝应该端正态度,内外一体。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历数在尔躬》中曾对一国兴衰发表过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处的,兹录于此:

  “欲知一国之兴衰,必先观何处?观一物,必先观其内。何为一国之内?为百姓。何为百姓之内?为法制风气。那法制风气之内呢?天下之风气,必起于天子。那天子之内呢?还有什么?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于何处?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后宫。那儿有他最心爱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与天下等值。”

  <Remark>在帝制独裁体制下,在家天下,以伦理学为执政理论基础的执政机制必然受皇帝的后宫影响极大。远如吕后、武则天,近如慈禧。

  Part2,第3、4、5自然段。

  告诉小皇帝可以依靠谁,文官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是向宠。同时告诉小皇帝一般人别信他,都是小人,来祸害你的。

  <Remark>往好的方向来说,这是在向皇帝推荐优秀干部;反过来也可以说你是在结党,是否营私待定。

  Part3,第6、7自然段。

  可能诸葛亮也意识到上面的语气不太合适,有点像老爸教训自己的儿子,虽然叫你相父,你也别当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点搞党争的嫌疑,于是开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与老皇帝的关系,这些都是老皇帝让我告诉你的!

  <Remark>确实是用心良苦,不过小皇帝完全可以这样想,“妈的,这老东西又拿我死去的老爹来压我!”

  Part4,第8、9自然段。

  说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个军令状,也再次告诫小皇帝要听人劝吃饱饭,要有主见。

  <Remark>罗里吧嗦,絮絮叨叨,保姆真不是好当的啊。

  整体感知:

  本文言辞恳切,将军国大事、执政原则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来,可以说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说自己要报先帝知遇之恩,众将士也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个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只是冲着自己老爸的面子给自己干活,并不怎么真心服自己,估计他干起来也不会怎么乐意。虽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会总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这么干啊,再怎么孝顺,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并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证国家兴旺、政治稳定。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许正是诸葛亮对人才梯队建设的忽视,导致了三国后期蜀国再无杰出之士可用。

  另外,本文中似乎只是泛泛地进行告诫小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政策,更没有告诉小皇帝如何自己去发现人才,只是说“看看,这几个人都是先帝给你选的,你要听他们的话哦”。这就略显扯淡了,不谈人才的标准,这就导致,小皇帝若非天赋异禀,不懂潜规则的话,将永远无法自己发现真正需要的人才。

  综合来看,这个真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参考资料:

1、 ","isYuanchuang":true},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从弟·其三

: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我的心不气馁,奋力的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我岂能不常常刻苦学习努力练习,我把和黄雀为伍当作耻辱。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什么时候才有杰出人物的降临,就要等到我面见君主。

参考资料:

1、 邵阳市第一中学网.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pái)(huái)孤竹根。
凤皇:即凤凰。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fēn)
厌:通“餍(yàn)”,满足的意思。紫氛:高空,云霄。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黄雀: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来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

参考资料:

1、 邵阳市第一中学网.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这首诗咏的是“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说文》),生长在南方“丹穴山”中。《大戴礼记》说它是“羽虫”之“长”,所以栖、食也与凡鸟不同:“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诗经·大雅·卷阿》郑玄笺)。这就是此诗开头所说的“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之意。诗人之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此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于心有不厌(足),奋翅凌紫氛。”——它根本鄙弃“鸟为食亡”之俗,不满足于“竹实”之食,而要奋展巨翼,掠过九霄的紫霞,高远地飞翔!后一句以凤凰凌空“奋翅”的动态形象,表现它绝世超俗的高远之志,运笔劲健,富于阳刚之美。读过庄子《逍遥游》和宋玉《对楚王问》的人都记得,当鹍鹏、凤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际,“学鸠”、鷃鸟之辈曾以其井蛙之见,对它们加以无知的嘲问。宋玉因此有“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之语,将这类斗筲之辈一笔骂倒。诗人大约正有感于此,所以接着两句便借凤凰之口,对无知之辈的嘲问,作出了声震云天的回答:“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意谓: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呵!诗人仰望云空、激动不已,不禁又悠然神往地追问一句:“那么,你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凤凰的回答干脆利落:“将须圣明君”。意谓: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这四句抒写凤凰之志,诗人将其置于“奋翅凌紫氛”之后,便造出了一种高天传音的雄奇境界。绝世高蹈的凤鸟,正凌空远去,万里云天却还隆隆地回荡着它那高傲的鸣叫,这壮怀是书写在高天白云之上的呵!

参考资料:

1、 语文学刊, Journal of Chinese, 1988年04期2、 少年文艺(写作版), Kids Literature, 2007年12期 3、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2006年03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怨郎诗

: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一朝:一时,一旦。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七月半,秉(bǐng)(zhú)烧香问苍天,
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封燕然山铭

: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大汉永元元年(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 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人,猛骑三万。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威武王师,征伐四方;

剿凶虐兮截海外。
剿减凶残,统一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万里迢迢,天涯海角;

封神丘兮建隆嵑,
封祭神山,建造丰碑;

熙帝载兮振万世!
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范晔《后汉书》曰: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窦宪遣客刺杀畅,发觉,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大破单于。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铜雀台赋

: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弯流长,亦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在这里)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龙凤的金玉雕像。

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而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在这里)低头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壮丽之美,抬头则见云霞的轻慢浮动之美。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于高台上)喜悦于众多才子的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如此得意之下)仰头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季百鸟那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都已经立起来了,那么家父的愿望必定能实现!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对天下施以仁政,使得人们对京都倍加恭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这样还要说只有齐恒公和晋文公所治理的才算是盛世,这种人岂明白到底何为圣明之君?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就(像家父管理的)这样已经很好了!恩惠和恩泽已经远扬于天下了!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这般成功地辅助了皇帝,安定了四方啊!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家父)顺天地的规律而行,其辉煌的光芒如同日月一般!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这般人物)应该永远尊贵而没有终止的一天,其地位会和东皇太一般,其年岁也会和东皇太一一样长寿。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他会)拿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浏览。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其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百姓也安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希望这台子永远牢固,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及其三子,并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邺建都,于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然后曹植做出这部作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短歌行

: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参考资料:

1、 冠英 选注.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7-8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4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贡献:谓进奉,进贡。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

后见赦(shè)原,赐之斧钺(yuè),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见:被。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yīn),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殷:朝代名,即商。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谲:诡诈。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赐与庙胙(zuò),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zhǐ)尺。
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小白:齐桓公名。尔:这样。天威:天子的威严。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咫尺:指距离很近。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guī)(zàn),秬(jù)(chàng)彤弓。
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弓矢千,虎贲(bēn)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虎贲:勇士,武士。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pā)
亚:次于。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是:一作“是以”。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参考资料:

1、 冠英 选注.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7-8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4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4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4-1963、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95-1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