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yù)河。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近来攀(pān)折苦,应为别离多。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别离:离别,分别。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78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87-90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百果:泛指各种果树。凡:平庸,寻常。鄙:粗俗,鄙陋。
皮皴(cūn)似龟(jūn)手,叶小如鼠耳。
皴: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龟手:冻裂的手。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胡为:何为,为什么。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幸:侥幸,幸而。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yǐ)旎(nǐ)。
杂英:各色花。旖旎:柔美的样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mó)对西子。
嫫:嫫母,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西子: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
东风不择木,吹喣(xǔ)长未已。
吹喣:吹吁,呼气。轻者为喣,急者为吹。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寄言:传话。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qǐ)。
绕指柔:原指钢韧性极好,不易折断。柳杞:泛指柳树。杞,柳的一种,也叫红皮柳。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求”二句:意为枣树自惭形秽,不敢与桃李相争。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轮轴:车轮与车轴。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87-90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一开始,诗人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当时人们对枣树的普遍看法:“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平凡而又低贱,原因是它树皮裂,像冻裂的手,树叶细小,像老鼠的耳朵。”诗人以“龟手”的丑陋,鼠耳的猥琐来刻画枣树,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象,仿佛意在突出它的“凡”和“鄙”,引起读者对它的厌恶。前面冠以“人言”,就显得既不足信更值得怀疑。
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这四句是前一部分的递进和展开。诗人先以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批评枣树“怎么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唐代科举习俗,新中的进士都要到杏园设宴游玩。园内佳木云集,景色秀丽。因此诗人嘲弄它不该到此争芳斗艳,以贻笑大方。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心中愤激的感情。那些气焰炙人的达官显要,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空虚肮脏。诗人踯躅其中,不免有力单势孤之感,同时更有对这些人的深深的蔑视。这里的嘲讽是一种清晰的反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对枣树进行安慰:“哪里适宜人们攀折赏玩,不过也幸而免遭伤害毁坏。”诗人对枣树孤独寂寞不受赏识的际遇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愤激之余,借道家“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消极思想以自慰。
诗人在《云居寺孤桐》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言寄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后期避祸全身,大约和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与杏园相距不远。诗人将读者引出杏园,拓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比较,以加深主题。“早春二月,曲江池畔,百树生花,风光旖旎,枣树孤立其间,犹如嫫母和西施相对而立。”古人常以嫫母和西施作为丑、美两极的象征。诗人把枣树置于婀娜多姿、争芳斗艳的二月春树的环绕中,更加衬托出了它的丑陋、卑琐,以及它立身尴尬的情形。这是继开头的贬抑后的进一步的渲染,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引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曲江池畔,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士子走在一群衣着华丽、神采飞扬、笑语喧腾的才子仕女中间,那是很奇特的一种场面。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它通过议论、反问、对比等手法,突出枣树的平凡、低贱、丑陋。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见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如果说此前诗人对枣树的同情还隐约闪现在对枣树的贬抑中,那么,从这里一开始,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东风却谁也不嫌弃,不停地吹拂让它生生不息,很快便成了合抱的巨树,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完成了自己。”诗人的语气尽管十分平淡,感情色彩也很淡薄,但却含着一种傲然自爱之气。无论人们的鄙视,嘲弄,枣树不会枯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之性,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与它对立的世界。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这里形容温柔婉顺的媚态。在白居易的诗中,绕指柔多用于贬意,以讽刺那些苟合曲从的小人。如在《李都慰古剑》一诗有:“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诗人说:“游春的人们,请你们回头看一眼:假如你们喜爱柔顺的媚态,请你们去观赏柳树杞树,假如你们追求悦目娇艳,那么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桃树李树,如果你们要制作大车,作轮轴的却必须是枣树的树干。”在这里,诗人使用排比句式,语气促迫,一改前文那种舒缓的节奏。诗人先柳杞后桃李,将人的视线引开,然后陡然一转,如飞瀑直下,惊心动魄,点出全诗的主题。
既出人之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惊叹之余,又反思前文,顿悟柔顺的柳杞,娇艳的桃李,实在是徒具外表,不足大用,而外平凡却质地坚密。枣树才是真正能担负重任的伟材。
与白居易的众多咏物诗一样,这首诗也蕴含深刻的寓意,或在感叹身世,或在哀怜同道,或指讽权贵阀阅,或存心帝王回顾,或在演绎诗人对人生的观察,或兼而有之。就诗歌自身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抒发一种对人们屈没贤材,争逐虚名的不满与愤慨,并劝谕执政者能明察贤愚,以使有志之士得效轮轴之材,肩负起治国的重任。这是一首哲理诗。枣树平凡鄙陋,其身多刺,其貌不扬。它生在繁花似锦的杏园中,更令游春之客鄙弃。诗人的价值观却与众不同,认为枣树虽然不如柳杞柔可绕指,不如桃李赏心悦目,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对以貌取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成功的。从总的结构上看,诗歌采用了先抑后扬、欲取先与的写法,即所谓“卒章显志”。这种结构在讽谕诗中多有使用。其次是采用对比手法。全诗不仅有同物的对比,如柳杞桃李与枣树的对比,嫫母与西施的对比,也有物与景的对比,如枣树与杏园的秀丽、与曲江池的旖旎风光的对比,也有自身的对比,如枣树外貌的丑陋与内在秀美的对比。通过对比,枣树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鲜明,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这首诗除了具有平淡浅易的特色外,还具有用字精确、刻画细致等特点。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投箸:丢下筷子。箸: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太行:太行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会:终将。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 .李白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5月 :33-34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紫阁山峰和终南山相连,遥远天边的颜色青翠鲜明。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凭崖远望,可以看到咸阳城,城里宫阙众多,似乎能与北极相接。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城内的南北大街交错纵横,好像画里画的那样;繁华的街市像弓弦那样笔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渭河的水清澈明净,奔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朝廷的礼乐典章制度非常完善,只有高官重臣的衣冠才会光色鲜亮。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祁连山边经常有战争发生,汉朝的军威浩荡,声播西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有像伊尹和皋陶这样的良相贤臣辅佐,又有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武将为朝廷出战效力,所以才有今日昌盛的局面。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宫内歌舞升平,欢乐未歇。月圆月缺,如今我也已经老去了。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月光犹有圆缺盈亏,太阳也已过中午。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日头正旺时都没有尽情散发自己的光彩,又何必在夕阳西下时去争那些许的光辉呢?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不要为人生的短暂而悲叹、恻怆以致泪水沾满衣襟。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ní)色。
紫阁:终南山峰名。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天倪:天际,天边。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qú)如弦直。
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xī )赩(xì)。
文物:文采物色。指礼乐典章制度。翕赩:光色盛貌。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绝域:极远之地。
伊皋(gāo)运元化,卫霍(huò)输筋力。
伊皋:伊尹和皋陶。元化:造化,天地。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歌钟:伴唱的编钟。中昃(zè):日过午而渐西斜。牛山悲:亦作“牛山叹”。后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十月吴山的清晓,一曲《梅花》落到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愁苦中听到《出塞》的乐曲,泪水顿流,沾湿了我的帽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回头遥望那通往长安的大道,可叹我空怀着眷恋君主的衷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492、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33-34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秦声:秦地之乐曲。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梅花:笛曲,亦称《梅花落》,属乐府之《横吹曲辞》。敬亭:山名,在个安徽宣州市南。
愁闻出塞(sài)曲,泪满逐臣缨(yīng)。
出塞:占乐府名,亦属《横吹曲辞》。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却望:再望,回望。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492、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33-34全诗即由观胡人吹笛,闻秦地之声,随寓而发眷恋宗国之情,或谓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阙之意。
全诗一二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闻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面的叙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接下四句即写所闻所感。三四两句侧重叙事,“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经过这两句交代叙写,“观胡人吹笛”一事的情况,读者就了然于心了。五六两句侧重抒情,抒写闻笛的的感受。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古曲,自然会联想起当时北部边境隐伏之患,忧国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然而,自天宝三载遭谗被逐以来至今已近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之中,诗人眼看着国事日非,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没有报国之路,作为被放逐的诗人来说他的心情是极其沉痛的。为此写出了“泪满逐臣缨”悲凉慷慨的诗句。更足以见诗人对国家的一腔忠愤。诗至此叙事抒情已经归结到了诗的主题。这就自然引出结尾两句的点睛之笔,“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起身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深感国都遥远,融景生情,流露出诗人一片眷恋人主的苦情!“恋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怀”二字,写尽了诗人忧愤之深。
全诗先点出“秦声”二字,继而写闻《出塞》曲以后的愁绪,最后归结到西望长安,空怀恋主之情。叙事抒情层次井然,结构完整。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于自然平淡之中又兼有一种苍凉激越的格调。所谓自然平淡,是从全诗的语言特点来说的。这首诗的语言既无夸张又无藻饰,诚是一派肺腑之言,所谓苍凉激越,是指诗句中寄寓的感情异常激烈。但是这种激烈的感情,又几经压抑,因而又有一种苍凉遒劲的况味。应该说这种特点是和诗人忧思之深分不开的。李白的五言诗,在其全集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少。许多人往往只注意诗人的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以及七言绝句,因为那些诗大都表现了诗人奔腾咆哮、豪迈飘逸的风格特点,但对于他的五言古诗论者却不多。其实这也是应该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阮亭《五言诗选凡例》中说:“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之力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居易录》也指出:“唐五言诗,杜甫沉郁,多出变调。李白、韦应物超然复古,然李诗有古调,有唐调,要须分别观之。”前人的这种观点首先指出了李白继陈子昂“复古”的大旗,一反梁、陈宫掖之风。同时又指出李白的五古,有古调、有唐调,这就是说,李白所提倡的复古并不是一味地走回头路,而是在恢复从《诗经》到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要求诗应该发自真情,真率自然,不因袭别人,不伪饰造作,创造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格调。由此可见,此诗既有“古调”,又有“唐调”,具有推陈出新的新诗风。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