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隐居(一作卢逸人隐居)

:
棋局茅亭幽涧滨,竹寒江静远无人。村梅尚敛风前笑,
沙草初偷雪后春。鹏鷃喻中消日月,沧浪歌里放心神。
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2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白石滩

: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清浅白石滩,绿蒲(pú)向堪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

家住水东西,浣(huàn)纱明月下。
浣:洗。浣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参考资料:

1、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57 .2、 颜邦逸 赵雪沛编著 .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第1版 :159-160 .3、 王春梅编 .唐诗三百首 注音版 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03 :49 .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白石滩白天所见的清秀景色,后两句写晚上所见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诗人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清浅、明朗、柔和、优美的图画,足可见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画面清丽优雅,盎然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外。诗写清溪白石,语言也象清溪白石,洁净洗练,朴素圆实,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流露出诗人特有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7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遭贬后不仅被众人所弃,更为鬼神相辱相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人才难得,果然就是这样,像凌准这样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乡。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凌家的祖先为尧舜时代的受氏,三国时的《吴书》曾对凌统大加夸赞。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尔后的富阳凌氏寂寞无闻,凌准的才气又使家族名冠江南。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六经要旨一气贯通,你把所有的精妙之处都加以发扬。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卧薪尝胆,著述十年,你为多少玄奥解疑释难。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你在朝廷中撰写的雄文,万言文辞有若洪波奔放。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你曾受聘于邠宁、泾原两府担任智囊,宏略高论足以显露出奇思妙想。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你奉命出巡浙东一带,惩治贪吏,慰劳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犹如回旋翻飞在大江之上的丹凤,终于栖憩在翰林的枝端。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在德宗意外崩驾的重大关头,宫廷内外谣言四起,危机重重。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是你力排众议,迅速公开遗诏,为拥立新君慷慨陈辞,使天下转危为安。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执掌徒隶簿,你为同僚做出了廉洁的榜样,主管征赋事,你坚持制度处处为朝廷打算。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曾出任和州太守,又左迁至湟水之畔。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母亲病故于家乡,而你为谪人,生不能养死不能葬。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不久后两弟又相继辞世,在他们身边痛哭的只有尚未省事的儿郎。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家中失去了主心骨,苟活的生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去不返。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无奈中只好抬头喊天,万能的神呵,你今在何方!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你痛哭得泪尽声绝双目失明,肾气衰竭,走路摇晃。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你竟然暴死于炎热的蛮荒,守灵的没有亲人,只有仆人与丫环!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你在生被贬谪在边远之地,死后骸骨也不能回归故乡。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悲哀呀!盖棺之后仍是流言四起,孤独的灵旗在寒风中冻凝不扬!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想当年我们初次相识,一见如故,互诉衷肠。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我们选择了共同的改革目标,进身朝廷,又因为一样的原因被贬南蛮。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我们原本期望以仁义普济众生,那必然为愚蠢的人群讥笑中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我们到死也未有用武之地,维系正义,还有何指望?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死去的,当然一了百了,苟活者,却忧思千万。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自己每晚都多次梦回长安,不知是否能与你同路返乡?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兄弟呀!我长歌当哭全然出于心灵深处的哀恸,为国为民,并非仅仅是为你而悲伤!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鬼神欺:凌准贬后,母丧,两弟相续死,己又丧其明以殁,灾难踵至,故云“鬼神欺”也。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大患:谓死。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寂寞”二句谓凌统之后,富阳凌氏遽尔衰落,无有声望之人。英气所聚乃在准也。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六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著书逾十年,幽赜(zé)靡不推。
幽赜:《易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天庭掞(shàn)高文,万字若波驰。
天庭:宫廷。掞:舒展,铺张。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léi)
东越:指浙东地区。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宛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宛宛黄龙,与德而升。”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孝文:德宗谥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中外:谓宫内与朝廷。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抗声”二句:德宗崩,近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伾,画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发丧,六师万姓安其分。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徒隶:狱中服役的犯人。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huáng)水湄。
乌江浒:谓和州也。左迁:贬职。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jī)
高堂:旧称父母为高堂。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仲叔”句言两弟相续去世。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举声”句言呼天不应。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泣尽”句言凌准悲伤过度,“不食,哭泣,遂丧其明以没。”

(kè)死委炎荒,臧(zāng)获守灵帷。
溘死:屈原《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臧获:奴婢贱称也。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负:遭受,遭遇。骇:通骸。

盖棺未塞责,孤旐(zhào)凝寒颸(sī)
旐:一种黑色魂幡,出丧时用。飔(sī思):凉风。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九逝魂:《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最后二句言柳宗元与凌准二人同命也。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总是引起同命人的震惊和哀怜,这是因为同样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样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难,同命者必怜之。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的也是同样的感受。人生的伤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突然死去,进而使自己联想到生的悲伤和死的幻灭。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

  第一部分

  首先用点睛之笔大致介绍了凌准的“才”与“命”,凌准是个“才济命不济”的人,最后英年早逝。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二部分

  1、柳宗元介绍了凌准高贵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尧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辈凌统是三国孙权的大将,功勋卓著,威震江东。2、写了他渊博的学识,他身怀六艺,发愤写作,才华横溢,捭阖纵横。凌准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他写了一首万言诗给当时的丞相,得到赏识,被提拔为崇文馆校书朗。诗中所讲的“天庭才炎 高文,万字若波驰”讲的就是这件事。凌准还著有30万言的《后汉春秋》,八万言的《六经解围人文集》。柳宗元称赞他“著书逾十年,赜靡不推”,并不是用虚言为死人溢美。3、写他的五大政绩,一是建中初年,凌准在邰宁节度使府中(又称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书记,受到普遍好评。二是他出巡浙东以观察判官的身份安抚老百姓,惩治贪官污吏,官声很好。三是写他因为在浙东的政绩被皇上诏为翰林学士。四是写凌准在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认为五天以后再发丧,而凌准此时挺身而出,认为天下无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应该立即将皇上驾崩的消息通告天下;另立新主,诏告四方,以安定天下。当时的重臣王伾听从他的意见,第二天发丧,结果验证凌准的意见是准确的。由于及时发丧,确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异志者也不敢动。五是凌准在翰林院调度钱粮,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从国家的钱财中捞一把的人为之整肃。柳宗元通过介绍凌准的政德、政行、政绩表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练达利索的政治品格。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三部分

  柳宗元表达了对凌准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永贞革新”失败后,凌准开始被贬到四川河州作刺史,与柳宗元一样,永贞元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职,被贬到更僻远的广东连州做司马。在他被贬的途中,他的母亲经不起儿子远谪他乡的打击,因病而逝。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却是被贬之人不能回家送丧,必须按期到任。凌准为此痛不欲生,涕泪横流。“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把眼睛哭瞎了,身体也垮了,不久便一命归天。“溘死委灵荒,臧获守灵帷”,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罪人、小人,连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人虽然死了,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得到,只有孤零零的灵幡和凄冷的寒风陪伴着他的孤坟。柳宗元是在为好友鸣不平,也是夫子自道,是对共同的不公正的命运和世道的谴责与抗争。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四部分

  柳宗元一往情深,无限感慨地回顾了二人的友谊。两人从认识开始便肝胆相照,后来同时因文章功夫被选拔为朝廷重臣。在“永贞革新”运动中砥柱中流、冲锋陷阵,改革失败后,又同时贬为刺史,再贬为司马。两个人都年轻气盛、壮志凌云,想为天下人谋福利、成仁义,想不到,一腔热血、几年艰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接下来柳宗元表达了生死异路,从此永诀的巨大悲哀。死者已逝,而活着人还将在世人的冷眼和唾沫,在心魔的滋扰下倍受折磨。“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我歌诚自恸,悲独为君悲。”告别自己同命的亡友,柳宗元为朋友悲为自己悲,一颗孤心在泣血、颤栗,这不仅是共同的命运产生的强烈共振,不仅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感叹。柳宗元似乎是在凌准灵前长明灯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样不幸的未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1-22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1-82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2-7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yú)少一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1-22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1-82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2-7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1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柳

: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全身无力,向人倾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把这纤细如玉的柳枝折下赠给在远方的人,它就像观音手里玉净瓶中的柳枝一样珍贵。

(niǎo)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褭:系着。有用丝带系马的意思。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崔侍御 / 酬崔侍御成甫

: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严子陵不愿意追随汉光武帝,于是回到富春江,醉卧空山,闲钓碧流。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
我也像严子陵一般客星辞帝座,归隐江湖,不是太白酒星醉游扬州。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第163页

严陵(líng)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作有《赠李十二》诗赠李白。严陵:即严子陵,名光,东汉人。少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严光变更姓名隐遁。刘秀遣人觅访,征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万乘:指帝王。碧流:指富春江。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
客星:指严子陵。严子陵与光武帝共卧,足加与帝腹。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元非:原非。太白:指太白金星。扬州:扬州与金陵相近,三国孙吴置扬州于建业,及隋平陈,始移扬州于江北之江都。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第163页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

  本诗第一句运用严子陵的典故,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在这个“游”字,李白虽然颇受唐玄宗所赏识,供奉翰林,但唐玄宗只是把他看成一个文学侍从,这就是李白表示自己羡慕退隐江湖生活的重要原因。

  诗的三四句中,“太白”与上句“客星”对举,又与李白字“太白”相同,一词两指,并运用对偶手法,表现出作者的隐居其实也包含着一种无奈的心情。”元非太白醉扬州”答崔诗“金陵捉得酒仙人”,前后进行照应。

  此诗清浅可爱,如出山泉水,虽一望透底,却并非一览无余,清澈的诗句里隐藏着无穷的诗意。李白不知后世对他的仙化,但他对当时谪仙的称呼欣然认同并引以为自豪。在这里,李白把自己醉饮江南之事,与太白酒星醉游人间相比,其戏谑疏狂姿态可掬。

  作者用豁达的语句表达出了自己无奈隐居的忧愁,语言朴实平淡,好似在和友人叙说家常,更加显示出了其内心的惆怅苦闷。

参考资料:

1、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第14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