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桂树诗

:

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倩视今移处,何如月里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庾肩吾

庾肩吾

庾肩吾(487-551),字子慎,一作慎之。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世居江陵。初为晋安王国常侍,同刘孝威、徐摛诸人号称“高斋学士”。简文即位,进度支尚书,有集十卷。历仕太子中庶子、进度支尚书、江州剌史等职,封武康县侯。工诗,其诗雕琢辞采,讲究声律。胡 应麟称其诗“风神秀相,洞合唐规”。《书品》为其重要的书法论著,文中挑选了以东汉张芝居首的草、隶书家共128人,按品位分高、中、低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级。此书的特点在于不是就每件作品加以品评,而是就每一级集中综合品评,区分优劣。 1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玉阶怨·夕殿下珠帘

: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夜殿窗外的帘儿已垂下,她隔帘久立,见那帘外的流萤闪闪;它们飞着飞着,直至夜深而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

参考资料:

1、 王云五.第二集七百种谢宣城诗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06月:202、 刘永生.两晋南北朝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05月:172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玉阶:皇宫的石阶。夕殿:傍晚的宫殿。流萤:萤火虫。息:停止。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罗:一种丝织品。何极:哪有尽头。

参考资料:

1、 王云五.第二集七百种谢宣城诗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06月:202、 刘永生.两晋南北朝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05月:172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首句点明地点是宫殿,时问是傍晚。“夕殿下珠帘”,写出了日夕时分冷宫偏殿的幽凄情景。“殿”字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出宫中的特定环境。“夕”字点出当时正是暮色降临之时。黄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怅的时候,对于宫嫔们来说,又是决定她们今夜有无机缘得到君王恩宠的时刻。然而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履迹不会再经过这里,那一晚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首句既是以富丽之笔写清冷之景,又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不幸处境。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令人从全诗展示的画面中体味抒情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显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

  诗的第二句“流萤飞复息”,以动景烘托环境之静,让读者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中。点点闪烁的萤火在串串晶莹的珠帘外飘流,不但融和成清幽的意境,而且使华美的殿宇和凄清的氛围形成对照,令人想到被幽禁在这里的女子纵然能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更何况她们处在被冷落、遭遗弃的境遇之中。其次,萤火虫多在夏秋之交出现。流萤飞舞是初秋夜景的特征,这就进一步点明时令,补足了首句的意思。流萤透露出秋的消息,难免会使本来就无限怨怅的主人公更觉惊心,又添一层时不待人、朱颜将凋的忧虑。同时,“飞复息”三字还暗示了人从日夕到夜半久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连流萤都停息了飞舞,那么珠帘内的人也该安歇了,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句“长夜缝罗衣”的主人公。

  诗的第三句,“长夜”顶住“飞复息”,点出已到夜深,又不露痕迹地将笔锋从帘外的飞萤转到帘内的人影。此处着意选择自缝罗衣这一细节,还包含着希望邀得君王恩宠的一层深意。如果主人公是一个从未得到过恩幸的宫女,她穿着精心缝制的罗衣,或者能有偶然的机会引起君王的眷顾。那么,她在罗衣里缝入的便是借此改变命运的一丝幻想,这就愈见出她处境的可怜。谢诗之妙却在它没有点明主人公究竟是由于哪一类原因被冷落的,唯其如此,才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也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概括出所有深宫女子共同的不幸命运。“长夜缝罗衣”的动作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

  诗的第四句,“思君此何极”就是她内心愁思的直接流露了。但从诗中所表现的今夜的情景来看,“此何极”又与“长夜”相应,夜有多长,思也就有多长。对于一个不寐的女子来说,这长夜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她的愁思也是无尽无极的。这种思本身就意味着怨。寓怨于思,含而不露。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062、 钟蝶.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07月:1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寄言罻 罗者,寥廓已高翔。
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289-290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未央:未尽。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关山:指京城近郊的山。

秋河曙(shǔ)(gěng)耿,寒渚夜苍苍。
秋河:秋夜的银河。耿耿:明亮。

引领见京室,宫雉(zhì)正相望。
引领:伸颈。宫雉:宫墙。

金波丽鳷(zhī)鹊,玉绳低建章。
金波:月光。丽:附着,照耀。鳷鹊:汉观名,借指金陵宫殿。玉绳:星名。建章:汉宫名,亦是借指金陵宫殿。

驱车鼎(dǐng)门外,思见昭丘阳。
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名南门为定鼎门。这里借指金陵南门。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阳:太阳。

驰晖(huī)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驰晖:指太阳。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梁:桥梁。

常恐鹰隼(sǔn)击,时菊委严霜。
鹰隼:两种猛禽。这里比喻谗佞邪恶势力。委:枯萎,凋零。

寄言罻(wèi) 罗者,寥廓已高翔。
罻罗者:张设罗网的人。指恶语中伤者。寥廓:指广阔的天空。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289-290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诗人从旅途中截取了最后一段行程来写。新林,离诗人此行目的地南齐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市)西南不远。距目的地将到未到之际,在艺术表现上乃是一个“包含最丰富的时刻”,因为此时诗人的心潮恰值高峰,意最难平。选择这样的时刻,有助于诗情的激荡和集中抒发。题面中的“暂使”二字,已经流露出“疲马恋故轩”的依依之情;而“赠西府同僚”又明言此诗是呈献给知己故人的,因而自不妨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而无所避忌。

  与一般记述行旅的诗作不同。诗人不从交代本事人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首二句如奇峰突起,气势非凡。“大江流日夜”写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际,惟有以江流为伴的旅思,其中不无王命急宣、昼夜兼程的况味。“客心悲未央”则突如其来将无尽的悲感推出。这两句一写物象,一写人情,两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们同时组合在诗篇的发端处,却使之产生了一种张力,一种若无却有此呼彼应的联系。在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构成了“外景”,激荡不已的客心则构成了“内景”。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五代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构想和此诗相近,就传统的表现手法说,李词用的是“比”,这首诗用的是“兴”,“兴”较之“比”常具有更直接的感发性和涵咏回味的象征意蕴。诗一开头就以壮观的画面和强烈的激情形成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诗的三、四两句顺“悲”字而下,把行程中的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即身心两违的思想矛盾和痛苦。按身之所在言,东行至此,离目的地已经日益迫近;就心之所系言,却反而愈见其远。地域上的远近和心理上的距离适好相反,故不因去路多而喜,却因返路已长而忧,行程未终而归思已生。作者旨在抒写郁结于心的情愫,原非泛泛吟咏一般的旅思。这两句是维系全篇之纲,以此为枢纽领起下文。

  “秋河曙耿耿”以下六句,围绕第三句的“关山近”而展开。作者将最后一段旅程次第写来:由郊外的“寒清”写到城郭,又由城墙写到城里的宫阙,这是位置的移近。随着苍茫夜色的隐退、曙色的渐明一切物事由朦胧变为清晰,巍峨的宫殿楼台也在绚烂的月光和星光辉映下呈露出雍容华美的气象,这又是由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上的贴近感。“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两句,曾为历来诗家所激赏,除了对仗的工整,还与取景方式有关。诗人写的是宫殿的夜景,而其绚丽华贵的气派竞胜于白昼,说明了诗人的独具慧眼。

  “驱车鼎门外”以下六句,围绕第四句的“返路长”而生发。“鼎门”和“昭丘”分别用典故代指金陵和荆州。两者都用春秋时的地名称代实际处所,以求典雅。在构思上,“驱车”句是写实承上,“思见”句已是神游启下。这两句一平实,一突兀,实际是以顿挫之笔再次鸣响了身心两违的主旋律。如果说前面三、四两句中的“徒念”、”终知”,尚是理念上对事实的无可奈何的默认;那么,这时的“思见”已是情感上不可遏止的迸发了。接下来四句顺流而下,直抒对西府僚友的怀想。人生贵在相知,相聚时尚恐岁月流逝,良辰不再,何况如今遥隔天涯,相见无日。自然界风云险仄处,尚有鸟道可通。人世间却每多阻隔而无由相通。在这不无哀惋的慨叹中自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深情绵渺的拳拳之心。

  诗的最后四句以比兴手法坦陈了自己对时局和个人安危的思索。“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两句,透露出对风云诡谲、杀机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隐忧和惶恐心理,是为自己戒,也是为朋友戒。“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两句,典出《喻蜀父老》:“犹鹪鹏之翔乎寥廓之宇,而罗着犹视乎薮泽。”同时亦似暗用曹植《野田黄雀行》诗意,意谓投雀之罗,今已飞摩苍天矣。这两句既是告慰于友人,又对谗邪之徒极尽嘲讽之能事,轻蔑之情溢于言表。这四句均以比兴手法出之,概括了诗人刚刚经历的一段难以明言的情事,也表现了诗人向黑暗抗争的倔强个性。全诗以大江奔流起兴,以翱翔寥廓作结,虽写忧患之感而终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诗的境界振拔于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风骨。清人施补华评述谢脁诗时不独称之为“秀气成采”,且拈出其“骨干坚强”(《岘佣说诗》)的特征。证之此诗,可谓允当。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404-4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池上楼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想起《出车》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坚持节操哪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潜虬媚幽姿: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响:发出远音:悠远的鸣声。

薄霄愧云浮,栖(qī)川怍(zuò)渊沉。
薄:迫近,靠近。愧:惭愧。栖川:指深渊中的潜龙。怍:内心不安,惭愧。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xùn)(lù)反穷海,卧疴(kē)对空林。
徇禄:追求禄位。疴:病。

(qīn)枕昧(mèi)节候,褰(qiān)开暂窥临。
衾枕昧节候: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变化。衾,大被。昧,昏暗。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qū)(qīn)
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初景革绪风: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改故阴: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塘:堤岸。

(qí)祁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
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子。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索居:独居。群:朋友。处心:安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持操:保持节操。无闷:没有烦闷。征:验证,证明。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37-6402、 河边拙.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文自学指导,1994,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莲曲

: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头上戴着华丽的彩带与花钿,罗衣飘飘垂在绿色的水面。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询问夏日盛装的少女将要到哪里去?是要乘舟去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想把暗示爱怜心意的莲子寄给你,辽西三千里,路远道阻无机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只希望你早日凯旋,趁这美好的荷花还艳丽澄鲜。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袁本良 主编.古诗精华.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7802、 郑在瀛,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120-121

锦带杂花钿(diàn),罗衣垂绿川。
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锦带:锦制的衣带。 杂花钿:杂饰着花钿。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饰物。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子:你,指采莲女子。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的西部。此指丈夫征戍之地。无因缘:没有机会。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旋返:回还,回归。及此:趁此。荷花鲜:字面是指荷花的鲜艳美丽,实际是用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袁本良 主编.古诗精华.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7802、 郑在瀛,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120-121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此诗前二句勾勒出思妇的形象,让读者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设问过渡,巧妙地将笔触从采莲女转向采莲女的怀人;之后二句暗示采莲女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二人音息难通;最后二句直接抒情,写采莲女盼望夫君早日归来。

  此诗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绘采莲女,继开头纯客观的描写以描写与之直接对话,使“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其中,首二句只写采莲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绘,于描写穿着中点出其身处的地点,使一个可爱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二句以设问的形式作为过渡,转而采用与采莲女亲切对话的形式:前句是用一个假设中的人物的问话,后句则采莲女的回答。紧接着的“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称来描写,直接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其中,“辽西”与“江南”的对比突出了采莲女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欲寄”则透出采莲女难以言说的一往深情。

  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重在抒情,从不同角度着笔,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而采莲女的情感完全由眼前景、手中物触发,情由景生,触景生情,情意绵绵,意味深长,双关手法的采用更使得诗中表现的情感显得深沉、含蓄、细腻。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118-11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怀旧诗伤谢朓

: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吏部:指谢脁,谢脁曾为尚书吏部郎。文峰:即词峰。峰,一作锋。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金石:指钟磬等乐器。谐:和谐。思:才思。风云:形容高超。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陵霜质:指谢脁不畏强暴的品质。人事:指新陈代谢、生死存亡的现象。

尺璧(bì)尔何冤,一旦同丘壤(rǎng)
尺璧:径尺之璧。指谢脁是稀有的人才。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这首诗以诗的形式,正确评价了谢脁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对这位文坛奇才过早地死于非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感伤。诗人沈约雅爱谢脁的五言诗,他经常赞叹:“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此诗前四句就是这一高度评价的具体化。诗人沈约认为,谢脁才华杰出,荦荦独占文坛鳌头,具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其诗之“调”与“思”都与众不同。诗思高华,追风逐云,灵秀而飘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诗的铿锵音调,优雅动听,都堪与音乐之声媲美,犹令人赏心惬意。这里的“调”,已不仅仅是指诗的自然音节,也兼指沈约、谢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诗的人工音律,即声律。诗人沈约醉心于追求诗的声律之美,他著《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谢脁、王融等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把沈约的声律说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风靡一时的“永明体”。沈约和谢脁都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而“永明体”实际上成了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桥梁。由此可见,在对诗的“调”的认识与追求上,他们是灵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约这里称赞谢脁诗“调与金石谐”,确是知音之评。

  后四句对谢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沈约这里先盛赞谢脁品质高洁,接着一曰“忽随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随”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意味,暗示谢脁是死于非命;二曰尺璧之质而与丘壤同污,埋没于地下,实在可叹可惜。这样,诗人便在这里着意造成了品质之优秀和生命之短暂的反差,由此发抒出对谢脁不幸遭际的无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发露,溢于言表。

  爱其美才而悲其横死,是此诗的主旋律。全诗评骘公允,不谀不贬,因而成为品评谢脁的千古不易之辞;真情率意,不假雕饰,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怀友的传诵之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