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

:

昆崙凝想最高峰,王母来乘五色龙。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

风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传五夜钟。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唐

曹唐

曹唐,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生卒年不详。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唐才子传》称他\"作《大游仙诗》50篇\",则当有遗佚。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著名。 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日还郊

: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

闲情兼嘿(mò)语,携杖赴岩泉。
嘿语:沉默。一作“嘿嘿”。携杖:拄杖。

草绿萦新带,榆(yú)青缀(zhuì)古钱。
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缀:连结。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鸟路:鸟道,高山小径。山烟:山中云雾。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哭孟浩然

: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老朋友。此诗指孟浩然。汉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借问襄(xiāng)阳老,江山空蔡州。
借问:请问。襄阳老:此处指孟浩然。江山:江河山岳。空:空寂无人。蔡州:一作“蔡洲”。这里泛指孟浩然故乡一带。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作者与孟浩然是老朋友了,如今老朋友永远离去了,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故人不可见”。这是直抒胸臆,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悼之意。对于老朋友的去世,作者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这第二句“汉水日东流”是借景抒情,借汉水日夜奔流不息抒发老朋友一去不复返,也是比喻自己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就像东流之水绵绵不绝。“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两句,兼具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上句可看作即景之语,下句景中含情,江山,景象广阔,著一“空”字,显示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无限思念。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手法并用,使诗篇直中有曲,语短情深。故人长逝,悼惜深情与凄怆涕泪,随诗行奔迸而出。朋友已矣,如江水东流,唯能追寻遗踪以寄哀思。

  王孟为知交,王维是深知孟浩然的情意的。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句,正是王维这首诗所寄托的感慨。

  王维这首诗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去蜀

: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

五载客蜀(shǔ)(jùn),一年居梓(zǐ)州。
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梓州:四川三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如何:犹岂料。关塞:边关;边塞。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ōu)
世:一作“万”。黄发:年老。残生:残余的岁月、生命。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不:一作“何”。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此诗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意思是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时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颈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而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86-2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为有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xiāo)
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古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凤城:此指京城。

无端嫁得金龟婿(xù),辜负香衾(qīn)事早朝。
无端:没来由。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娇妻,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诗,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诗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分析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赏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感染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已,无处讲述这种心情只能痴狂沉醉。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来到南边邻居处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床铺空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疲倦困怠沐浴着和煦春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家绽放的鲜花遮蔽了小路,万千花朵将枝条压得低了又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恋那芬芳花间时时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欢声啼鸣的黄莺。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diān)狂。
彻:已,尽。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旬:十日为一旬。

(chóu)花乱蕊畏(wēi)江滨,行步欹(qī)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稠:密。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行步:脚步。欹:歪斜。实:一作“独”。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料理:安排、帮助。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送:打发。生涯:生活。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可怜:可爱。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yán)
盏:一作“锁”。佳人:指官妓。秀筵:丰盛的筵席。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爱:一作“映”,一作“与”。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爱:一作“看”。肯:犹“拼”。一作“欲”,一作“索”。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ruǐ)商量细细开。
纷纷:多而杂乱。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邻居一同赏花的。“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第二首:“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上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江的两边,浣花溪一片花海。第一首头一句说“江上被花恼不彻”,而这首第二句则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颠狂的形态和心理都讲得比较透辟。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自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第三首:“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这两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乱蕊畏江滨”而来,把大的范围缩到小的范围——两三家。范围缩小了,花却繁忙起来了。诗的起句是写静态,红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两字,顿觉热闹非常。“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前后辉映。

  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拟人化。“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该是爱花。

  第四首:“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组诗又宕开一层,写洗花溪边的繁花缤纷,这是村居所见之花;作者这时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楼更可怜”。这句和他后来写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两句前半截极相似,而后三字哀乐迥异。“更可怜”即多可爱的意思。

  遥看少城之花,本是烟雾迷惘的烟花,但不曰烟花,而曰花满烟,真如《杜臆》所云“化腐为新”了。这样把城中之花再来陪衬江上、江滨村中人家之花,有远望近观之异,而乐事则相同。末二句以发问作结,“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实叹招饮无人,徒留想象,余韵无穷。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