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我是吴会之地的一片浮云,飘然无可依据如同远行之客。
功业莫从就,岁行屡奔迫。
功业无处可以成就,岁月时行奔促急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雄心壮志即刻放弃消失,衰老疾病日甚一日加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古琴放入空匣无人弹奏,长剑挂在空壁无所可用。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楚囚钟仪奏乐歌吟皆用楚音心在怀楚,越人庄舄贵富不忘家乡病中仍是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都之门尚在遥远的天外,还乡之路远隔崇山峻岭。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清晨我回忆起司马相如的琴台,夜晚我梦中见扬子云的故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旅途之情此时刚刚了结,秋气肃杀厦是凋落万物之时。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风吹入林松下清冷寒冷,露水下降草间白茫茫一片。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如今已不可见,幽幽长梦与谁人相合?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托西飞长鸿捎去一封书信,赠给你安慰那离别分隔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2-4832、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吴会:即吴、会二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地方。浮云。用浮游之云以喻自己到处漫游。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lǚ)奔迫。
岁光:岁月光阴。奔迫:急迫,形容光阴的匆匆而逝。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良图:良好的打算,即远大的政治抱负。俄:俄而,很快。绵剧:形容疾病缠绵、严重。
古琴藏虚匣(xiá),长剑挂空壁。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xì)。
庄舄:春秋时越国人,在楚国做大官,后来生了病,楚王问:舄,本来是越国的一个穷人,到了楚国才显贵起来,他思念家乡吗?手下人回答道:派人去了解过了,他在床上口中还作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门:国都之门。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相如台:汉代蜀人司马相如琴台,在成都。子云宅:汉代蜀人扬雄故宅,在成都。二者都是蜀人,诗人“朝忆”“夜梦"这些地方,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寂历:凋落疏离。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二句:一本作“故人不在此,而我谁与适”。适,适意,愉悦。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飞鸿:即鸿雁。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此处以飞鸿比喻所寄赠的这首诗。离析:不得会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2-4832、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诗中一、二两句以浮云自喻,道明自己远游飘泊在吴会一带。因为此诗是寄给故乡友人的,所以先讲一下自己的行止是很必要的。飘,即漂泊,行无定处的意思,所以自称浮云。一开头便饱含一种思乡的感情。接下六句是写自己的处境:光阴飞逝,功业未就,远大的政治抱负很快成了泡影,而自己又重病缠身。最后以“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两句小结这一层,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这六句写得很沉痛,诉述之中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但是,应该指出:这一时期,李白年仅二十七岁,涉世未深,幼稚地认为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以为功名事业,唾手可得。然而事实却非他所想象的那样。于是,稍碰上几个钉子很快就堕入了失望。不过,文字虽然沉痛,感慨的程度比起晚年那种凄凉落魄的诗句来,还是浮浅得多。
“楚冠怀锺仪”句以下直至全诗结尾,所抒发的都是思乡怀友之情。这一大段直抒其情的诗句,细加分析层次还是很清楚的。“楚怀”两句,引用钟仪、庄舄的典故,概写自己对于故乡的怀念,接下两句是感叹故乡辽远。再下两句是写对故乡的朝思暮想,而后用“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做一小结。以上八句主要是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展开抒情。虽然直抒胸臆,但诗人能够借助古人的事迹、故乡的古迹,把这种感情写得很具体而且缠绵悱侧,如环不已,倒是非常难得的。“旅情”两句小结上述八句,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同时拈出“秋”字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这两句并非是诗人眼前景物的实写,而是意念中的想象,经过这样一写,加强了诗的艺术气氛。“清”“白”二字写出了秋风、秋露肃杀、萧疏的特点,选词炼句极为准确。也正是受了这种凄清气氛的影响,才有寂寞、孤独之感,于是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也就更加殷切。全诗至“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已经点到题目上来,最后交代一笔,进一步点出“寄书”的目的在于“慰离析”,意尽而抒情也就从此结住。
这首诗从功业未就写起,而后抒写思乡、怀友之情,一路写来如诉如泣,恰如一封寄给友人的书信。结构上顺着感情的自然发展,跳跃性并不大。直抒胸臆而语言没有夸张渲染,想象也未见飞动超人的特色,但感情真挚自然,层次井然,炼词造句处处贴切。如就诗的风格来说,由于是诗人早朝创作,还没有形成后来那种豪放浪漫的特点,但从驾御文字的能力上看,却完全是一副大家手笔,功力是极坚实的。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
)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
我来到商山看洛水,到幽静之处访神仙。
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
甪里先生、夏黄公、东园公和绮里季如今在哪里?只有山上的萝藤依然茂密。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山上四座荒芜的坟墓相连,成了千古荒凉的遗迹。
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他们当初在这里炼金丹,什么时候金丹成而玉泉闭?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
只有寒山映照着明月的冷光,千年古松也枝叶枯干,失去了往日的氛氲。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山中只有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曾经高声咏唱的紫芝歌已经停息,但是,高洁的英名却万古流传。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现如今的政治局面酷似当年,历史循环,让人悲伤!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
商、洛:谓商山、洛水之间。
园绮复安在?云神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68-17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9-920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7蜀僧(sēng)抱绿绮(qǐ),西下峨眉峰。
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绿绮:琴名。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hè)松。
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挥手:这里指弹琴。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客:诗人自称。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馀响:指琴的余音。霜钟:指钟声。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秋云:秋天的云彩。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68-17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9-920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7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6-358
)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潇水奔腾出九疑,临源湘水逶迤行。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二水会合空旷处,水清流缓波涛平。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江岸高馆耸云霄,更有危楼倚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雨后初晴天色朗,纤云舒卷碧空尽。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秋高气爽日正中,江天一色无纤尘。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才闻渔父低声唱,忽听羁鸿哀声鸣。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见此胜景岂不乐?难以自制思绪分。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登高欲遣杂念去,更招思念故乡情。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无心游玩驾舟返,小舟徘徊人迟疑。
九疑浚(jùn)倾奔,临源委萦(yíng)回。
浚:此处指水深。临源:山名。
会合属空旷,泓(hóng)萦停风雷。
泓萦:水清而广。停风雷:谓波平涛息,水流转缓。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wēi)。
轩霞表:高耸于云霄之外。轩,飞貌。
兹辰始萦霁(jì),纤云尽褰开。
萦霁:天色清朗。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yǎo)杳渔父吟,叫叫羁(jī)鸿哀。
杳杳:远貌。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豫:欢乐。裁:自制。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远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huí)。
驶:快速行进。沿洄:顺流而下曰沿,逆水而上曰洄。
)
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美人梳洗妆扮的时候,满头遍插金银和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
怎知道两片云一般的发髻上华丽佩饰,抵得上几个乡的赋税。
美人梳(shū)洗时,满头间珠翠。
间:间隔,错杂地缀着。珠翠:指珍珠和翡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shuì)。
两片云:两边鬓发。
此诗语言清浅,讽旨颇深。诗人仅仅抓住富室女子首饰之华美珍贵这样一个典型事物进行渲染,深刻地揭露出贵戚显宦、地主富室生活的奢靡浮华。
不仅如此,含蓄也当是此诗的一个艺术特色。诗写一个富室女子的两片云髻就花费了“数乡”农民所缴纳的赋税,这就说明,她们所挥霍的并非他物,而是广大农民的血汗钱,从而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剥削本质,对农民的苦难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