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城东即事

: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hán)白芷(zhǐ)
一道:一条。穿:穿过。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凡:总共,一共。

(cù)(jū)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sì)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漾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漾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漾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漾感受到年轻漾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漾,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漾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漾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一道:一条。穿:穿过。
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参考资料:

1、 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鸣雁行

:
七月朔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息。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七月朔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七月北方的大雁心里充满了愁苦,成群结队的飞到南方的土地上。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八月的江南的天气总是时阴时晴,浮云弥漫整个天空夜里难以飞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翅膀伤痕累累心里充满恐惧,呼唤一声就能听见四面八方的回应。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楚地的孩童夜间露宿在烟雾笼罩的江水河畔,在沙滩布满了罗网,一直连接到了草丛里。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息。
月色昏暗风儿悲鸣,想从天上飞下来,却不知哪里才是容身栖息之地。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楚地的孩童啊你为何令我如此伤神,想必你不曾做过远离家乡的行人。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江南的鸟儿本来有许多,你为何偏要捕捉这远到而来的大雁呢?

七月朔(shuò)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朔方:古朔方城,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原为赵国领地。后为北方寒冷之地的代名。朔气,指北方的寒气。雁心苦:鸿雁内心非常辛苦。联影:联合身影。翻空:翻越天空。在空中翻腾飞翔。落:降落在。南土:南方的土地。南方的疆土。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八月:农历八月,约合阳历九月。江南:长江以南地区。阴复晴:阴天又晴天。复,再,又。浮云:飘浮的乌云。绕天:环绕天空。难夜行:难于夜间飞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羽翼:长羽毛的翅膀。劳痛:辛劳疼痛。虚惊:虚假的惊恐。指不必要的惊慌。仅受到惊吓,而无实际遭受灾祸。相呼:互相呼唤。百处:上百个处所。喻许多地方。鸣:回声鸣响。鸣啼,回鸣。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楚童:楚国或楚地的孩童。夜宿:夜间露宿在。烟波:(南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侧:一侧,旁边。沙上:沙滩上。布罗:布施或布置罗网。连草色:连接着草的颜色。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qī)息。
月暗:月亮昏暗。风悲:风声悲吟。欲下天:将要降下天空。想要从天而降。何处:什么处所。容:容纳。允许。栖息:栖止休息。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胡为:胡乱的行为。胡作非为。伤:伤及。伤害。我神:我的精神、精力或神经。尔:你。指楚童。不曾:不曾经。未尝,没有。任:担任。充任。远行人:远途行路的人。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羽族:长有羽翼的族群。泛指禽鸟类。本:原本。本来。宁得:难道非得。宁,岂,难道。网罗:以竹罗或丝网捕捉。捕捉鱼鸟的器具。罗,张网捕捉。客鸟:作客的禽鸟。外地飞来的鸟。多喻旅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顶:指帐顶。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扇裁:指以团扇掩面。

曾是寂寥金烬(jìn)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zhuī)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烧,读者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鹅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

(é),鹅,鹅,曲项(xiàng)向天歌。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白毛浮(fú)绿水,红掌拨(bō)清波。
拨:划动。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友人入蜀

: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见说蚕丛路,崎(qí)(qū)不易行。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zhàn),春流绕蜀(shǔ)城。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

  《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12-313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三

: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江边的枫叶刚刚经历过风霜火红似火,小岛边上的菊花也已经逐渐变得枯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乘着小舟泛湖,直到太阳下山还没有尽兴,在这湘江、洞庭湖上我们忘却忧愁饮酒作诗,更显得情意悠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zhǔ)边菊花亦已黄。
渚:水中陆地,即小岛。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五湖:此处指洞庭湖。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这首诗写诗人继续歌咏洞庭湖,写诗友们饶有兴趣地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前两句“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俊逸清畅的情调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

  后两句“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说他们游兴正浓,虽然都觉得抑郁,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诗中表明,感受秋风之凉爽和秋叶之静美,忘却无尽烦恼和满怀忧愁,在湖光山色之间与旧友畅游,这才是珍惜现在、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章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前人谓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一评论相当中肯。这组诗的艺术特色正是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