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
轻薄的公子哥儿面色白如美玉,京城路上春风缠绕着他的马足。
双蹬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
双脚踏着金蹬马鞍上绣着飞鹘,长衫白胜雪还把犀牛皮带紧束。
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
道两旁的槐树已放绿树阴初成,马鞭上节节镶缀珊瑚灿若流星。
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
喝得红头涨脸酒气冲天色狰狞,大街上推搡开治安官员往前行。
朝游鼕鼕鼓声发,暮游鼕鼕鼓声绝。
鼕鼕:同“咚咚”,象声词,指鼓声。
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进得门后他不肯自己走上厅堂,由美人搀扶着在月色中登台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86-3872、 张国动 等.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76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
公子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王孙公子的豪奢生活。轻薄:形容举止轻佻,行为放浪。紫陌:京城大道。
双蹬(dēng)悬金缕鹘(hú)飞,长衫刺雪生犀(xī)束。
双蹬:两足所蹬。指马镫。缕鹘飞:指绣有鹘鸟飞翔图案的马鞍。犀束:犀牛皮所制的腰带。
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
阴:绿荫。珊瑚几节:镶嵌珊瑚的马鞭。
红肌拂拂酒光狞(níng),当街背拉金吾行。
红肌拂拂:酒后红头涨脸的样子。狞:狰狞,面带凶光。一作“凝”。金吾:即执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朝游鼕(dōng)鼕鼓声发,暮游鼕鼕鼓声绝。
鼕鼕:同“咚咚”,象声词,指鼓声。
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升堂:登阶入室。金阶:泛指豪门的台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86-3872、 张国动 等.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76此诗首句点出人物,以“轻薄儿”三字,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王孙公子的特性。“面如玉”一般形容女子容颜美,这里用来描画“紫陌春风”中的轻薄儿,有揭露和讽刺的意味。接着交代时间是春日,地点是京城。公子哥儿日日游冶,恣情玩乐,仿佛他们所骑的马的脚也被都城的春风缠住了似的。再接下去写公子的坐骑和服饰:坐的是绣有鹘鸟飞翔的马鞍,蹬的是发出耀眼光芒的脚踏,身着丝绸绣花长衫,还系上华贵的犀牛皮腰带。这就初步勾画出一个冠盖华美、意气骄横的纨袴儿形象。这是第一层。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通过两个典型细节,进一步揭露轻薄儿的骄奢。一是写轻薄儿拿起缀着珊瑚的马鞭,在绿荫覆盖的大道上,当空挥舞,光彩四溢,比流星飞过夜空还要灿烂夺目。另一个细节是“背拉金吾”,写这位公子一脸酒气,满眼凶光,带着一帮家奴,在大街上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甚至倚仗权势,当众把维持治安的官吏金吾也推搡开去。可见其飞扬跋扈、骄横放肆已到了何等程度。
第三层,即结尾四句,进一步写公子恣意冶游、荒淫无耻、夜以继日的浪荡生活。末句更以由美人扶入内室的细节,将其腐朽生活揭露无遗。全诗以出游始,以归家结,通过公子一天内的所作所为,集中概括了这一阶层声色犬马的腐朽生活,从一个侧面揭露了中唐时期上层社会的腐败。
全诗只“轻薄儿”三字是作者的直接评述,其余全是客观描述,让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性只是在描写中自然地显现。如首句中的“面如玉”三字,暗示出这位公子哥儿一贯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作者始写其面如美玉,继而写其花天酒地的狰狞丑态,最后把藏在华丽躯壳中的肮脏灵魂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从前后映照中,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王孙公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的揶揄嘲弄之情亦含蕴其中了。又如,末句的“入门不肯自升堂”的“不肯”二字,刻画轻薄儿在美人面前的矫揉造作和丑恶心灵,都显得辛辣有力,鞭辟入里,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憎恶和鄙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
这首诗,色彩秾丽而风格冷峻,造语生新面而笔锋犀利。奇特的想象,典型的细节和精妙的比喻,使诗中人物形象突出。如“紫陌春风缠马足”的“缠”字,极富想象力,而又新颖贴切。诗人让春风都来追随、趋奉公子,为其催送马蹄,则其炙手可热、骄矜得意之态,自是不言而喻的了。皇甫湜曾说顾况“偏于逸歌长句,骏发啅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顾况诗集序》)于此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徐定祥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2-66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 史铁良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唐诗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110页2、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唐诗300首 七字唐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第62页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逾:就是愈,更加的意思。欲燃: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欲:好像。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何日:什么时候。归年:回去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 史铁良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唐诗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110页2、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唐诗300首 七字唐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第62页“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恻(cè)恻轻寒翦(jiǎn)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恻: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年:455-456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留:居。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2、 傅如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