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词十首

:
黠虏迢迢未肯和,五陵年少重横戈。
谁家不结空闺恨,玉箸阑干妾最多。
羽管慵调怨别离,西园新月伴愁眉。
容华不分随年去,独有妆楼明镜知。
忆饯良人玉塞行,梨花三见换啼莺。
边场岂得胜闺阁,莫逞雕弓过一生。
惆怅江南早雁飞,年年辛苦寄寒衣。
征人岂不思乡国,只是皇恩未放归。
水阁莲开燕引雏,朝朝攀折望金吾。
闻道碛西春不到,花时还忆故园无。
自从清野戍辽东,舞袖香销罗幌空。
几度长安发梅柳,节旄零落不成功。
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
瀚海长征古别离,华山归马是何时。
仍闻万乘尊犹屈,装束千娇嫁郅支。
沙塞依稀落日边,寒宵魂梦怯山川。
离居渐觉笙歌懒,君逐嫖姚已十年。
万里轮台音信稀,传闻移帐护金微。
会须麟阁留踪迹,不斩天骄莫议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陈陶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身居禅房感受万物变化,一人独坐不由打开窗门。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风响泉鸣夜声显得嘈杂,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向您忘机的人多多致意,尘世烦忧愧未清理干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32、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97-98

(jiǎo)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皎皎:洁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微微:隐约,淡远,幽静的样子。

(chán)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píng)
禅居:僧人居住修行的处所。指寺院。轩屏:窗户和门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xiāo)光冷。
杂:一作“绝”。月露:月光下的露滴。宵光:夜光;月光。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忘机人,是赞美晖上人与世无争、忘却巧诈的高洁情怀。整: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32、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97-98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晖上人的赠诗内容不明,从此诗意推测应是与秋夜禅坐有关。因此,这首回赠诗开头从山林的幽静写起。“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秋夜的山林禅院充满了幽寂的禅意。此诗中间两联写景咏物。颔联“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住在这僧房里感到了景色的变化和季令的推移,由于心绪无比烦乱,不禁打开门扇,独坐沉思幻想起来。这里点出了晖上人的禅悟境界。禅定使人心情平静,从而智慧现前。颈联“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描绘出一片清幽冷寂的境界,极具诗情画意,也颇具禅意。最后“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二句,感叹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忘却机心,饱受尘世烦扰,实在是无奈又可怜,表达了诗人对晖上人入景清明那种境界的追求。

  此诗结构极其精巧。起承转合,自然从容。写景写人,浑融一体。陈子昂还有一首诗《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内容与此诗相关,可以互相参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沙堤行·呈裴相公

: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长安城中专为丞相和枢密重臣从私邸前往宫中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早上即使刮风也不会尘土飞扬,即使下雨也不会有污泥。

宫中风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宫中用于记时的风制漏壶显示过了三刻(推测为五更三刻,一般官员五更二刻上朝列队),丞相才在身着红色服饰为前导的骑士引导下来到宫门前。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在前来的路上,两旁高楼上的歌姬和乐师都停息了歌声和演奏,路上车马和行人都不得不停下回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掌管巡察街道和里巷的官吏前后大声呼喊着为丞相车马队喝道,车马队前十里以外都成了无人阻挡的空路。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然而,这表面的威仪和煊赫都是暂时的,白麻制成的皇帝诏书一下发,丞相的官印就要移交,朝中权位就要更替,为新任丞相和枢密重臣新铺筑的沙面大路还没建好,为前任旧臣所铺筑的沙面大路就因无人看管维护而湮灭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他乡七夕

: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jī)愁。
七夕:为七月初七,民间的乞巧节。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xù)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绪风:微小的风。

谁忍窥(kuī)河汉,迢迢问斗牛。
河汉:为天上的银河。迢迢:形容遥远的意思。斗牛:星名。牵牛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咸阳值雨

: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81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88 .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méng)隔钓船。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还:一作“绝”。将:携带。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81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88 .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14-1115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