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皆:一作“比”。“四方”句: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中央的中岳嵩山。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假:授予。柄:权力。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秋雨节:韩愈登衡山,正是南方秋雨季节。晦昧:阴暗无光。清:一作“晴”。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潜心”句: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众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青:一作“晴”。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两句: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山高峰的雄伟。腾掷:形容山势起伏。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森然:敬畏的样子。魄动:心惊的意思。拜:拜谢神灵应验。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趋:朝向。灵宫:指衡岳庙。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丹柱:红色的柱子。动光彩:光彩闪耀。“鬼物”句: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升阶”两句:伛偻(yǔlǚ):驼背,这里形容弯腰鞠躬,以示恭敬。荐:进献。脯(fǔ):肉干。脯酒:祭神的供品。菲薄:微薄的祭品。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睢盱(suīxū):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两句:是指庙令教韩愈占卜,并断定占到了最吉利的兆头。杯珓(jiào):古时的一种卜具。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侯王”两句:意思是说,封侯拜相,这种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久已断绝,即使神灵要赐给我这样的福禄,也不行了。纵:即使。难为功:很难做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高阁:即诗题中的“门楼”。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鸣”句:猿鸣钟响,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钟动:古代寺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杲(ɡǎo)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于客观现实和诗人境遇的不同,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衡岳》和《山石》虽是出自同一手笔,且是同类题材的作品,但两者风格明显有别。《山石》写得清丽飘逸,而此诗则写得凝炼典重。
诗人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方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开篇六句写望岳。起笔超拔,用语不凡,突出南岳在当时众山中的崇高方位,引出远道来访的原因。“我来”以下八句写登山。来到山里,秋雨连绵,阴晦迷蒙;等到上山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衬托出远近诸峰突兀环立,雄奇壮观,景象阔大,气势雄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全诗的核心。韩愈游南岳,虽不离赏玩名山景色,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祭神问天,申诉无人理解、无处倾吐的悒郁情怀。在叙写所见、所感时,肃穆之中含诙谐之语,涉笔成趣。最后四句写夜宿佛寺。身遭贬谪,却一觉酣睡到天明,以旷达写郁闷,笔力遒劲。末句“寒日”,呼应“秋雨”、“阴气”。全篇章法井然。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虽不高,艺术表现上却有特色。全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用三平调,少数收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重而不浮,颇具声势。
)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薄云四处飘散还不见银河,清风吹开云雾月光放清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沙滩里水平波息声影消失,斟杯美酒相劝请你唱支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你的歌声酸楚歌辞也悲苦,没有听完热泪就纷纷下落。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洞庭湖水连天九疑山高峻,湖中的蛟龙出没猩鼯哀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九死一生到达这被贬官所,默默地幽居远地好像潜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下床怕蛇咬吃饭又怕毒药,潮气与毒气相杂到处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昨日州衙前忽然擂动大鼓,新皇继位要举用夔和皋陶。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大赦文书一日万里传四方,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被贬谪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除朝中奸佞。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刺史提名赦免观察使扣压,命运坎坷只能够迁调荒漠。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挨打有苦向谁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一起被贬谪的大都已回京,进身朝廷之路比登天难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你的歌声暂且停止听我唱,我的歌声和你绝不是同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归怨其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有酒不饮怎对得天上明月?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6-307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8-309 .纤(xiān)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纤云:微云。河:银河。 月舒波:月光四射。
沙平风息声影绝,一杯相属(zhǔ)君当歌。
属:劝酒。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wú)号。
洞庭:洞庭湖。九疑: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猩:猩猩。鼯:鼠类的一种。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zhé)熏腥臊(sāo)。
药:指蛊毒。南方人喜将多种毒虫放在一起饲养,使之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毒虫叫做蛊,制成药后可杀人。海气:卑湿的空气。蛰:潜伏。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sì)皇继圣登夔(kuí)皋(gāo)。
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宪忠。登:进用。夔皋:夔和皋陶,传说是舜的两位贤臣。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赦书:皇帝发布的大赦令。 大辟:死刑。除死:免去死刑。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dí)瑕(xiá)荡垢(gòu)清朝班。
迁者:贬谪的官吏。流者:流放在外的人。瑕:玉石的杂质。班:臣子上朝时排的行列。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kē)只得移荆(jīng)蛮。
州家:刺史。申名:上报名字。使家:观察使。抑:压制。坎轲:这里指命运不好。荆蛮:今湖北江陵。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判司:唐时对州郡诸曹参军的总称。捶楚:棒杖一类的刑具。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pān)。
上道:上路回京。天路:指进身于朝廷的道路。幽险:幽昧险碍。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殊科:不一样,不同类。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6-307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308-309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86-787 .
)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衔泥在椽条间垒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四只乳燕日夜成长,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青虫不容易抓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再不回头,随着风儿四下飞散。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雌雄双燕,空中叫喊,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老燕啊,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0梁上有双燕,翩(piān)翩雄与雌。
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衔(xián)泥两椽(chuán)间,一巢生雌儿。
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雌儿日夜长,索食声孜(zī)孜。
索食:求食。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黄口:小儿。《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
觜 (zī)爪虽欲敝(bì),心力不知疲。
觜: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敝: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心力:指精神与体力。
须臾(yú)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须臾:顷刻;瞬间。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chú)渐肥。
雏:幼小的鸟。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刷毛:整理羽毛。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庭树枝:庭院里的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雌散飞。
“举翅”句:向上伸起翅膀而不回头看。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zhōu)啾(jiū)终夜悲。
啁啾: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15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0赏析此诗的内容,要能够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借鉴此诗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知道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
雌与雄为叟,四儿为爱子。
)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酒瓮琴书终日与日渐衰病的身体相伴,虽然我熟知世道人情但也乐于孤寂清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我宁愿安守穷困,做一个天地之间的诗者,决不投身官场,成为世间利禄之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吟诗作赋时不忘济世救物,可叹的是,世道黑暗,人情深险,不能容忍正直本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如今老矣,苍颜白发,只能遁身世处,做一个隐逸之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7-1358页 2、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6页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qián)坤窃禄(lù)人。
乾坤:天地间。窃禄:盗窃官俸,犹言尸位素餐。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nài)值不容真。
诗旨:作诗的意旨。救物:拯救百姓。值:遇。
平生肺腑(fǔ)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吾唐:唐人称本朝。逸人:避世隐居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7-1358页 2、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6页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投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满篇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诗人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泻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十分贫寒、孤独的。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总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如何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了诗人的耿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统治者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获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坚定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第五句对“吟”什么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不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多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情。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现实社会。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峰。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士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诗人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在《离骚》中,屈原也是掩泪叹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诗中刻画了诗人白发满鬓、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的形象。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议论中又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切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进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活;诗人感情的波涛,似长江后浪推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此诗的意境转过一层又一层,愈来愈入佳境。
)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估客昼(zhòu)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估客:商人。舟人:船夫。夜语:晚上说话。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三湘愁鬓(bìn)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一作“愁鬓”。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pí)声。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征战:指安史之乱。江:指长江。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不用泼墨来露出筋骨。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97-69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