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镜阁

:

槛外千峰插海波,芙蓉双塔玉嵯峨。银山殿阁天中见,黑水帆樯镜里过。

芳草沧洲春思晚,野云孤鹤客怀多。共谁一夜山堂月,洞口参差长薜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京

生卒年不详。籍贯未能确定,寓长安时有“却羡秦州雁,逢春尽北飞”(《除夜长安作》)之句,疑为秦州(今甘肃天水)人。后梁贞明六年(920)登进士第。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一。《全唐诗》存诗1首,一作李景诗,恐非。 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天津桥望春

: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风丝:微风。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24-11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读韩杜集

: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qìng)麻姑痒处搔(sāo)
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倩:请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天外凤凰谁得髓(suǐ)?无人解合续弦胶。
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等.《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5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夜半天上何所有,只有这遥远的玉绳星白光闪闪。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继而又斜挂在建章宫门前,低吐地对着钟山。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寒江夜来显得更加清澈,静水依旧像一条素练。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天将晓时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像要把落月也泻到大海。沙洲上还凝结着夜里的秋寒。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我独目酌酒在板桥浦,寻找着古人描写这里的诗篇。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可惜谢朓这样的诗人再也不得见了,洒酒江上惆帐填满胸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30-832

天上何所有,迢(tiáo)迢白玉绳。
玉绳:星宿名,李善《文选》注引《春秋元命苞》说,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斜低建章阙(què),耿(gěng)耿对金陵。
建章:宫殿名,南朝宋时建。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chéng)
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支流,源出今陕西西南宁强县,流经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这里即借指长江。霜江:此指长江。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独酌(zhuó)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独酌”二句:谢朓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徵:即”征“。

玄晖(huī)难再得,洒酒气填膺(yīng)
玄晖:即谢朓。《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洒酒:一作“洒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30-832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色图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李白低首谢宣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南阳清泠泉

: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夕阳西下,万物在晚霞的映衬下,璀璨异常、如梦如幻,让人格外珍惜这短暂的美景。清冽的泉水纯净透明,惹人喜爱。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水面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水面上的余晖渐渐向东聚拢、散去,好像是眷念、追逐着东去的流水一般。此情此景令作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久不能静。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眺望着云中明月,唱一曲故乡民乐,不曾想,欲解乡愁愁更愁,吟乐思乡徒增惆。一曲终了,连古松也不禁发出簌簌之声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惜:珍惜,不舍。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寒泉: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清: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

西辉逐流水,荡漾(yàng)游子情。
西辉:指夕阳余辉。逐:追赶、追逐。荡漾:指飘荡;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无法平静。游子情:游子,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游子情,身在异乡之人的思乡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空:没有结果的,白白地。长松:高大的松树,古松。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同宾曾撰文《李白的南阳》,表达南阳的美和李白对南阳、对清冷泉的情有独钟——“不能不说到清泠泉。泉在白河岸,丰山麓。李白在那里看落日,赏寒泉,望云月,听松声,一时心潮难平,落笔写就《游南阳清泠泉》......幸而李白游过的清泠泉,还在诗里一直生动清静;今人想重游,只能去诗的意境里寻访。”

  作者李白其长期游历各地,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皆多有体验。公元740年,作者漫游来到河南南阳,在南阳寺侧见到了现今渠江流域著名的甘泉——清泠泉。作者深深陶醉于那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彼情彼景和着阵阵松涛,引得他诗情盎然、逸兴横飞,于是触景生情的写下了这首《游南阳清泠泉》。

  时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天际,映红了清冷泉的水面。远处晚霞绚丽,近处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衬托着起伏的山峦、婆娑的树影,山清水秀,壮美绚丽。余晖虽美却非常短暂,让人珍惜。反观余晖下流水脉脉的清冷泉,不管日出日落,时光流逝,都静静的流淌着,温婉柔润,使得作者善感的心灵受到诸多启迪与慰藉。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随着夕阳渐隐,水面粼粼的波光慢慢消失,就好像是夕阳的余晖追随着东去的流水,一同消失不见。此情此景不禁让作者想到了自己——一个常年游历四方、飘荡在外的游子,不管行多远、走多久,那颗思乡眷土之心总是如影随形,恰似此刻的余晖逐流水。

  伴随着夕阳的消失,一轮明月渐渐显露于天际。而此刻,早已触景生情的作者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望着云际的明月,不禁引吭高歌,以解思乡之情。而此刻的古松竟然也和着歌声呼啸不已,如同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似的。

  纵观此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清泠泉周边景物的喜爱,同时落日余晖、松声月色更是勾起了诗人那拳拳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作品简析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君王在宫中按剑,神情肃穆了解边情,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上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系颈投降吧!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

参考资料:

1、 中国李白网.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róng)
而:一作“向”。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lǔ)若草收奇功。
尔随汉将:一作“尔挥长剑”。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máo)头已落胡天空。
色:一作“邑”。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应:一作“驱”。

参考资料:

1、 中国李白网.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