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花石戍(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
地蒸南风盛,春热西日暮。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
茫茫天造间,理乱岂恒数。系舟盘藤轮,策杖古樵路。
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
山东残逆气,吴楚守王度。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
周先生隐居在丹阳横山,开门就看到秀丽的丹阳。
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
连绵的山峦围绕周围,壮观的景色胜过仙乡。
时作白纻词,放歌丹阳湖。
有空就写诗作曲,来了情绪就在丹阳湖上高唱《白纻词》。
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
丹阳湖水清秀荡漾,远胜过东海浩荡的感觉,水光山色与菰蒲草共显娇娆。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当你得意之时,心灵与天地融合在一体。
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任天上云卷云舒,看世界人来人往,哪里还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身不在,痛苦何在?
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
你身怀美玉而不露,心有高才而不显。
羽化如可作,相携上清都。
如果我们学道成功,就一起携手游览仙山琼阁。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yú)。
横山:又名横望山,在安徽当涂县北六十里。四望皆横,故名横山。其南有丹阳湖。
连峰入户牖(yǒu),胜概凌方壶。
方壶:方丈,海中三神山之一。
时作白纻(zhù)词,放歌丹阳湖。
丹阳湖: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周围三百馀里。
水色傲溟(míng)渤,川光秀菰(gū)蒲。
菰:即菰菜,俗称茭白。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
“抱石”句:用卞和事。
羽化如可作,相携上清都。
羽化:谓成仙,即“变化飞升”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娉(pīng)娉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kòu)梢(shāo)头二月初。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她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益州)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由于有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这种“强此弱彼”的写法显然自然入妙。
杜牧这首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文学艺术要求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在独到。从这个角度看杜牧的《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天才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落日斜,秋风冷。”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今夜故人来不来?”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89-290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三年谪(zhé)宦(huàn)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独:一作“渐”。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指汉文帝。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3-414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我在丝纶阁值班,没什么文章可写,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2、 乔万民.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33、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丝纶(lún)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紫薇花: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刻漏:古时用来滴水计时的器物。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wēi)花对紫微郎。
紫微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故称。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2、 乔万民.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33、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这首诗中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既表现了宫廷的特色,也指出了诗人“独坐”的原因是正在宫中值班。黄昏的皇宫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令人感到沉闷而百无聊赖,仿佛时间的流逝也变得缓慢。但是按照规矩,值班的官员不能四下走动,这更将诗人困在了一个相对局促的环境里。在诗中所描绘的这一天,诗人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公务,只有看看鲜花,听听刻漏声,打发着这空虚无聊的时光,等待着“下班”时间的到来。在这首诗中,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并通过对宫廷环境的描写,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
“独坐黄昏谁为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的诗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这样不乏幽默的语言,对自己寂寞的心情加以安慰,也嘲讽了宫廷生活的空虚无聊。一个“对”字,描绘出了诗人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诗人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诗人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更有情趣,充分地展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全诗描写诗人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又因端详紫薇花而感到更加寂寞,字句浅白、叙事清晰、说理明白,这正是白诗最大的特点。
如果将这首诗与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洪咨夔的《直玉堂作》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都写了宫禁的静穆以衬托皇宫的庄严,都写了紫薇花以突出翰林院、中书省的工作性质,都表达了几分得意之情,以显示受到皇帝的恩宠是很荣耀的事。则此类诗的写作缺乏创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2、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