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游春·画舸西泠落

:
画舸西泠落,占柳阴花影,芳意如织。小楫冲波,度麴尘扇底,粉香帘隙。岸转斜阳隔。又过尽、别船箫笛。傍断桥、翠绕红围,相对半篙晴色。顷刻。千山暮碧。向沽酒楼前,犹系金勒。乘月归来,正梨花夜缟,海棠烟幕。院宇明寒食。醉乍醒、一庭春寂。任满身、露湿东风,欲眠未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施岳

施岳(约1247年前后在世),字仲山,号梅川,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淳佑中前后在世。精于音律。卒,杨缵为树梅作亭,薛梦珪为作墓志,李彭老书,周密题,葬于西湖虎头岩下。可见他在当时是很受文人推重的。但他生平的事迹已经不可考。岳因通音律,故作词声元舛误;又因多读唐诗,故词语多雅淡。所作今仅见存于绝妙好词中的六首。 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偶题三首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不道:犹不知。底处:何处。

(bò)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回。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萦回:徘徊荡漾。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随处弄潺湲。
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别苦 一作:离恨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别苦 一作:离恨苦)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别苦 一作:离恨苦)
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别:一作“离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凋:衰落。碧树:绿树。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兼:一作“无”。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别苦 一作:离恨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示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上片后两句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住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枨触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13-4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夏即事

: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度两陂 一作: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流水溅溅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天暖风微拂,麦子的气息迎面扑来。绿树青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石梁茅屋有弯碕(qí),流水溅溅度两陂(bēi)
石梁:石桥。弯碕:曲岸。溅溅:流水声。陂: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解语花·梅花

: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边春光溶溶。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雪花故意在晚上飞闲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随之向千里外飘去。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它插戴在头上与刘兰翘一样清瘦,又如萧凤台那般柔婉。它久栖于枯寒荒冷的幽涧,春来了它默默无语独自抱怨。东风吹过只留半面,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人们观赏它的兴致未尽,天空又布满了青黄的烟雨,应让它安放于白天阴凉的庭馆。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113-115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吴文英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40-433、 王洪.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143-1144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春。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yīng)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解语花:词牌名,此体双调一百字,上片九句六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皱碧:形容碧水有波纹。飞霙:飞雪。霙,雪花。端正:容貌姣美、整齐。兰昌:宫名。在唐福昌县西十七里,属河南府河南郡。

酥莹(yíng)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qī)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lán),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半面:词中喻花之凋零。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写有《咏早梅》一诗,后世咏梅时多用此事。烟雨青黄:指梅雨季节。青黄,指梅子。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113-115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吴文英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40-433、 王洪.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143-1144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上片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之出场烘托气势。“门横皱碧”三句是倒写,从逻辑上说,应是先“春近江南岸”,然后词人循路而去,一路烟水苍茫,春景迷离,最后来到梅之所在。“皱碧”“苍烟”“江南岸”,处处有水,可见梅在水边。“暮寒如翦”写时当日暮,春寒料峭,“翦”暗含春风之意,“翦翦轻风阵阵寒”,呼应开头“门横皱碧”,有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意,落实“春近江南岸”。“临溪影”两句,梅花出场,然而出场的只是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横斜,临水照花清浅。此写梅花之态与韵。其态横斜,其韵清幽。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山园小梅二首》诗之一)诗意。“飞霙弄晚”三句,宕开一笔,写素雪飘零,飞舞暮色,把浮动的暗香吹散千里。此写梅花之香与色。其香悠远,其色衬雪。暗用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诗意。词人善用侧笔,写梅花姿态,从临水照花写起,写梅花香色,从飞雪飘梅写起,化用前人诗句以熔铸意境。词人先写梅花所处之环境气氛,再写梅花之香色态韵,写梅影、梅香、梅色、梅雪,为梅花之正式出场蓄势。“端正看”三句仿佛欲正面写梅花,却依然不写梅花之花蕊枝萼如何,而是陡然一转,将梅花比作当年薛昭在兰昌宫中所见之艳鬼。词人在此地见到梅花,就和当年薛昭在兰昌宫见到三姝一样,“自疑飞到蓬莱顶,琼艳三枝半夜春”。“总似”二字,写其惊喜不定,徘徊叹赏之情,如此美景,岂是人间当有。前有“飞霙”二字,为此处“琼树”做伏笔。

  过片承接“琼树三枝”而来,分写三姝之美,以譬喻梅花。“酥莹云容夜暖”,以“酥莹”形容云容肌肤之细腻温润、晶莹无瑕,如暖玉温香。因薛昭曾与张云容同衾共枕,因而此语甚是恰当。“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薛昭并未与二女同衾,故此着一“伴”字。兰翘取其消瘦之态,箫凤取其柔婉之情。云容酥莹,写梅花晶莹玉润之色泽,兰翘清瘦,写梅花疏影横斜之姿态。箫凤柔婉,写梅花幽婉娴雅之品性。“夜暖”二字,反衬上片之“暮寒”,大有柔情骀荡之意。梅花之美,直令人忘却春寒,神魂飘荡。“冷云荒翠”三句半实半虚,写三姝身处荒官古墓,只有冷云流离,荒烟蔓草,孤栖百年,幽恨从生,无语中暗含春怨。“春怨”既写三姝远离人间春情,亦写梅花开在暮雪飘零之时,不为东君所赏。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幽怨之情、春恨之意,兼人兼花。“东风半面”三句,从三姝而来,比喻花瓣凋落,用李洪《念奴娇·晓起观落梅》词意:“半面妆新,回风舞困,此况真奇绝。”“料准拟、何郎词卷。”写即使梅花在春风中飘零,也依然能为何逊这样的才子所赏,写出优美的诗篇。何逊《咏早梅》:“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梅花知道自己飘落的早,因此不待春浓便开,而即使飘零,也已在飘零之前占尽春光。”欢未阑”三句,写梅花落尽,然而欢乐不尽,待到梅子熟时,正好当庭院昼阴,日日相对,供人倚靠。“烟雨青黄”化用贺铸《青玉案》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想象梅花将来之景,亦暗用张云容还阳故事。

  此词咏梅,词笔幽艳,颇多波折。铺垫梅花之背景气氛,梅花久久不出,为第一波折;梅花既出,而从梅影、梅香、梅色、梅雪写起,并不正写梅花,为第二波折;正写梅花而以张云容故事为喻,兼及兰翘、箫凤,密丽质实,雕缋满眼,为第三波折;从“暮寒如翦”写至“酥莹夜暖”,又写至“冷云荒累”,最后至“烟雨青黄,昼阴庭馆”,时空错综,忽而实景,忽而幻觉,忽而想象,忽而展望,令人目眩神迷,悲喜不定,为第四波折。有此几段波折,使得词境更为丰富,颇堪玩赏。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吴文英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40-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你当初只贪图他家里条件好,不问他这人好坏,你就轻易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并且容貌丑陋,而你却系上裙儿,强颜欢笑,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你离开旧主人,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当初所谓的“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你今日另寻新欢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否则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增订注释辛弃疾词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169 .2、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 :239-240 .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chā)。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嗏:语气助词。妆晃:谓样子难看。引申为出丑之意。巴巴:可怜巴巴。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shē)。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些些:数量,这里指流泪多。赊:此有渺茫难凭之意。孩儿,是上对下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增订注释辛弃疾词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169 .2、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 :239-240 .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这是一首赠妓词。写妓女抛弃旧主,另寻新欢,并就此对其进行批评、规劝。语多嘲讽,诙谐有趣。

  全词共分两大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写其抛弃旧主人。起首二句写其轻率。不经了解,便一口咬定那人是“好个主人家”,所以“不问因由便去嗏”,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轻率难免上当受骗,所幸的是此女有处变不惊的本领。故“病得”三句接写其机智。言其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且容貌丑陋,而她却处变不惊,系上裙儿,强颜欢笑,虚与周旋,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别泪”二句写其对旧主人毫无感情,即使离去,也不会流下一滴眼泪。所谓“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天方夜谭而已。从而揭示此妓的无情无义。“今日”三句为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妓女的赠言。谓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对人不可轻信,这是今日另寻新欢时所必须“记取”的,否则还要上当受骗,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方面的特点主要是通俗似曲。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宋元时代的方言俗语,如“嗏”、“妆幌”、“巴巴”、“稳”、“赊”、“孩儿”之类,加上其他一些词语也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因而形成本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而这类词突破了文人词追求典雅的传统,开后世散曲之先河。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 :239-24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