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lǐ)(quán),日凤栖(qī)山冈。
醴泉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商风:秋风。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chuàng)(liàng)使心伤。
怆悢:悲伤。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句解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风格。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译:凤凰清爽的早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洁品性。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中国的别称。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只。
恨:遗憾。
怆悢:悲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
商风:秋风。
怆悢:悲伤。
醴泉 <lǐquán>
释名: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参见《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醴泉:养生术语。谓口中津液。《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务成子注:“口中津液……一名醴泉。”《医心方》卷二七“用气第四”:“唾者凑为醴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 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其文学创作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惧心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阮籍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吴楚歌

: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燕女美貌啊赵女佳好,居所近在咫尺啊,倩影远隔层崖,怎能见到她!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我欲乘云车风马,前往求访,她如兰似玉,僻处山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云有时不遇,风有时停止,我思慕多端,无以慰解,谁能为我理清这相思的烦恼?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47-348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ěr)兮限层崖。
燕、赵:为二国名。战国时燕国都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赵国都在今河北省邯郸县。古诗曰“燕赵多佳人”。这里“燕人”、“赵女”也可能是用来比贤才之士,贤才居处山野,过风云际会就出而用世。迩:近。限:隔着。层崖:层层山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玉、兰:用美玉和兰花比喻美人。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无期:指没有约定日期。多端:多头绪,多方面。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47-348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这首诗《玉台新咏》卷九题为《燕人美篇》,又作《燕人美兮歌》。这是一首表现思慕情感的诗。全诗仅六句。首二句着重写所思女子的美和诗人与她之间的阻隔,后四句写诗人的追求以及求之不遇的怅惘心绪。

  诗歌一开头就热情赞美燕姬赵女的佳妙,表达一腔思慕之情。诗人不畏层峦叠嶂的阻隔,幻想以云为车,以风为马,驱风驾云去追求美的偶象。然而她们如兰似玉幽居山野深谷,难以寻觅,更何况风云飘忽无定,难以依靠。诗人的满腔情愫谁能理解呢?此诗篇幅不长,却将诗人的思慕之情写的宛曲有致,一波三折。

  此诗写思慕情感,主要是通过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的描写来实现的。这类境界常见于古诗,如《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和《国风·周南·汉广》两篇。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此诗的创作,显然曾受到这样的构思的影响。诗人并未正面直接地表白内心感情,描绘也不事藻饰,然而无限情思,尽在其中。诗歌采用的是楚歌体形式,每句嵌用“兮”字,自然形成一种略有参差,而大体整齐、和谐的节奏。同时它又是押韵的,“佳”“崖”为平声韵,“马”“野”“止”“理”为仄声韵。诗人似乎注意到了声韵与整首诗情调和意境的配合,这里,平声韵舒畅昂扬,仄声韵略显短促低沉,形成一种委婉、悠扬而又沉郁的旋律,不仅与赞美、思慕佳人而最终追求不到,无以慰藉情怀的内容相吻合,而且与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律动相合拍。整首诗在谋篇布局、意象组合、用韵转意、节奏旋律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第347-34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殷晋安别

: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史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史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史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长史掾(yuàn):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史尉:官名,指刘裕。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yīn)勤。
游好:谓交游、相好。尽:极。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酬(chóu)清话,益复知为亲。
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酬:应答,交谈。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薄:句首助词,无义。少:短。

负杖肆(sì)游从,淹留忘宵晨。
负杖:持杖。负:凭恃。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殊势:地位不同。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事:指分离之事。及:到,来临。兴:起,动身。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指殷景仁。江湖:指隐居于江湖。贱贫:作者自指。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脱:倘或,假如。念:盼望的意思。存:存间,探望。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何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蕙诗

: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依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百花盛开之季,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主编;张兰花,程晓菡校注.《三曹七子之外建安作家诗文合集校注(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35-36页2、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72页

(huì)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兰”,绿叶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曹操)以之为香烧之,俗习以为佩带它可以除臭避疫。

植根阴崖侧,夙(sù)夜惧危颓(tuí)
阴崖:背阳的山崖。夙夜:朝夕,日夜。危:原指危险,这里是高处之意。颓:坠落。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pái)(huái)
徘徊:回旋往返,意为随风摇摆。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méng)余晖(huī)
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八极:八方之极远之地,极言其远。蒙:蒙受,承受。余晖: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微弱的光线。

(pā)叶永雕瘁(cuì),凝露不暇(xiá)(xī)
葩:花。瘁:同“悴”,憔悴,枯萎,枯槁。暇:闲暇。晞:消失,逝去。

百卉(huì)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百卉:百花。荣:花木的花。时姿:时节下的姿态。

比我英芳发,鶗(tí)(jué)鸣已衰。
比:等到。鶗鴂:杜鹃鸟。杜鹃鸟常常暮春时鸣叫,因而它的叫常常是花落时节的象征。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主编;张兰花,程晓菡校注.《三曹七子之外建安作家诗文合集校注(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35-36页2、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72页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在古代的咏兰诗中,大多是赞美兰花的高洁品性的,然而该首咏兰诗与一般咏兰诗不同,它咏叙了兰花因托身非地而遭遇的不幸。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蕙草生山北”至“独不蒙馀晖”为第一部分。写兰花所生长的环境。“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是总写,兰花生长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来“植根”六句,是具体描写这一恶劣的环境。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幼小的生命怎么生活。诗的后半部分就着重描述了在险恶环境中的蕙草是怎样顽强抗争的。但任凭环境再恶劣,蕙草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芳香,尽管百花都已开过,蕙草也在最后一个发出了动人心魄的芳香,即使这芳香姗姗来迟,却显示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蕙草刚刚发出芬芳,却又到了百花凋谢的季节,对于花草来说,开花吐香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然后蕙草的辉煌是如此的短暂。诗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伤的情调,诗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诗人身处东汉末年,当时各个势力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作也正是反映了一部分中下层文士的极端苦闷又不甘沉沦的情绪,诗中那个阴冷凄清的环境正是东汉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写照。

  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怨而不怒”的态度,并用叙事体第一人称的口气,以形象的语言把咏物与身世之慨结合的天衣无缝,表现的感情有时哀怨动人,生动形象。

参考资料:

1、 俞为民编选.《深谷幽香·兰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斜川

: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纺,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正月初五辛丑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新岁匆匆又过五日,我的生命终将止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想到这些胸中激荡,趁此良辰携友春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天气和暖碧空如洗,依次列坐偎傍溪流。

弱湍驰文纺,闲谷矫鸣鸥。
缓缓流水鱼儿驰游,静静空谷高翔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湖泽广阔纵目远眺,凝视曾城沉思良久。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秀美不及曾城九重,目极四周无与匹涛。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提起酒壶款待游伴,斟满酒杯相互劝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尚且不知自今以后,能否如此欢乐依旧。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酒至半酣放开豪情,全然忘却千载忧愁。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今朝欢乐姑且尽兴,明日如何非我所求。

参考资料:

1、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8-29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0-63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fáng)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gāo)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jiē)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dào)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斜川:地名,位置不详,当在诗人所居南村附近。据骆庭芝《斜川辨》,斜川当在今江西都昌附近湖泊中。辛丑:一本“丑”作“酉”。据逯钦立考证,辛酉是“正月五日”的干支。澄和:清朗和暖。风物:风光,景物。闲美:闲静优美。邻曲:邻居。长流:长长的流水。曾城:山名。曾同“层”。一名江南岭,又名天子鄣,据说上有落星寺,在庐山北。鲂:鱼名。和:和风。南阜:南山,指庐山。名实旧矣:旧与新对应,有熟悉之意。这句意思是说,庐山的美名和美景,我久己熟悉了。傍无依接:形容曾城高耸独立,无所依傍。独秀中皋:秀丽挺拔地独立在泽中高地。皋:近水处的 高地。晋代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说:鄣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为西王母及诸神仙所居,故曰灵山。《水经注》载:“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所以,灵山又称层城九重。这是诗人游斜川时,由目前所见之曾城,而联想到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故曰“遥想灵山”。嘉名:美名。眼前之曾城与神仙所居之曾城同名,因爱彼而及此,故曰“有爱嘉名”。欣对不足:意思是说,高兴地面对曾城山赏景,尚不足以尽兴。率共:本是形容贸然,轻率的样子,这里作“即兴”解。一本“共”作“尔”。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乡里:指籍贯。

开岁倏(shū)五日,吾生行归休。
开岁:指岁首。一年开始,即元旦。倏:忽然,极快。行:即将,将要。休:生命休止,指死亡。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动中怀:内心激荡不安。及辰:及时,趁着好日子。兹游:这次游赏,指斜川之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气和:天气和暖。天惟澄:天空清朗。班坐:依次列坐。依:依傍,顺着。远流:长长的流水。

弱湍(tuān)驰文纺,闲谷矫(jiǎo)鸣鸥。
弱湍:舒缓的水流。驰:快速游动。文鲂:有花纹的妨鱼。闲谷:空谷。矫:高飞。鸣鸥:鸣叫着的水鸥。

(jiǒng)泽散游目,缅然睇(dì)曾丘。
迥泽:广阔的湖水。迥,远。散游目:纵目远望,随意观赏。缅然:沉思的样子。睇:流盼。曾丘:即曾城。

虽微九重秀,顾瞻(zhān)无匹俦(chóu)
微:无;不如。九重:指昆仑山的曾城九重。秀:秀丽。顾瞻:即瞻前顾后,放眼四周。匹俦:匹敌,同类。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壶:指酒壶。接:接待。引满:斟酒满杯。更:更替,轮番。献酬:互相劝酒。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fǒu)
从今去:从今以后。不:同“否”。

中觞(shāng)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中觞:饮酒至半。纵遥情:放开超然世外的情怀。千载忧:指生死之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极:指尽情。

参考资料:

1、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8-29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0-63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纺,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鸥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鄣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因为这曾丘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0-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miǎo)与世相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邈:远。世:指世俗,官场。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fēi)昼常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没有人。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yì)翳经日雪。
翳翳: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hào)已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皓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dān)瓢谢屡(lǚ)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箪瓢:即箪食瓢饮。箪: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回:指孔子学生颜回。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萧索:萧条,冷落。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miù)得固穷节。
谬: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jù)为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栖迟:游息,指隐居。讵: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qì)谁能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契: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诵。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我安慰的意思。这时的陶渊明认为固守其穷乃是“拙”,算不得“高操”。可知他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只是实逼此处、无可奈何罢了;这与他后来下决心“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两样的。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2-5032、 顾农.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J].古典文学知识,2006(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