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却从未忘怀过山水。
矧乃归山川,心丘双寂寞。
何况是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都感到空虚。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卧病在床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文章诗赋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怀抱典籍图书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在寝卧饮食之时展开谈论说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即嘲笑长沮和桀溺的苦,又讥笑扬雄投阁自杀一事。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种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要寻求解决世事难并欢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422、 赵沛霖著.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07月:344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斋:指谢灵运在永嘉郡时的书斋。京华:指当时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谢灵运来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华即指这一段时间。废:忘怀。丘壑:泛指山水。
矧(shěn)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矧乃:何况是。归山川:回归到山水之中,实际是指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心迹:指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两个方面。双寂寞:都感到空虚,即作永嘉太守既无事可想,也无事可干。
虚馆绝诤(zhèng)讼(sòng),空庭来鸟雀。
诤讼:狱讼案件。
卧疾丰暇(xiá)豫,翰(hàn)墨时间作。
丰暇豫: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翰墨:笔墨,代指文章诗赋。时间作: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xuè)。
怀抱:似指怀抱典籍图书。观古今: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戏谑:谈论说笑。
既笑沮(jǔ)溺苦,又哂(shěn)子云阁。
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贤人,不肯游仕,结伴耕种,一辈子辛苦劳作。哂:讥笑,嘲笑。子云阁:指扬雄投阁自杀一事。扬雄在西汉成帝时在朝为官,王莽篡汉,立“新”朝,扬雄作《剧秦美新》加以吹捧,并受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后来因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乎死去。
执戟(jǐ)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执戟:秦汉时宫廷的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执戟而得名,这里泛指做官。以疲:太疲倦。岂云乐: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达生:老庄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422、 赵沛霖著.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07月:344这首诗作纵向展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接着四句主要讲述到永嘉担任地方官以后的情况。中间六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结尾四句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这首诗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寂寞”,隔句映衬,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
“虚馆”二句更具体描画出“心迹双寂寞”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可能如此清闲的。《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怀”,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态意绪与环境气氛。以下写“斋中读书”的正笔,正是从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从“卧疾丰暇豫”起,即转入“斋中读书”的描叙。“卧疾”就只能在“斋中”,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为了排遣无聊,除了写诗作字以外,便轮到了“读书”。“怀抱观古今”等四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诗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以增进对现实的认识,方法上有读有评。诗中论到的人物有消极避世的隐士长沮、桀溺和热衷仕进的文人扬雄。谢灵运对沮、溺则取批评的态度,认为隐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扬雄在易代之际的言行,历来受人非议,如李善说他“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谢灵运也不满于扬雄的屈节事人、钻营爵禄,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时,对扬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态度。
结尾四句是在读书论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执戟亦以疲”,说明自己对于仕进已心灰意冷;“耕稼岂云乐”,又表示自己不愿过躬耕隐居的清苦生活。诗人让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隐,无一理想,无可适从。故不由得叹道:“万事难并欢。”在仕隐矛盾的煎熬下,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慰藉心灵的人生道路:“达生幸可托。”以“达生”处世,就会避免贪多务得,不受物欲的困扰,摆脱世务的牵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脱,近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结尾所表示的生活态度:“乐乎天命复奚疑。”
谢灵运为官时不理政事也是“达生”思想的表现,而“达生”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尚有待于绝意仕进,归隐田园,更远地离开尘世俗务。谢灵运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广有田产,归隐而仍可免于沮溺的耦耕之苦,这大概是他的“达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实现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归隐的道路。
全诗以“斋中读书”作为结构的中心,向前推衍,说到过去;往后演绎,谈及未来。读书是在斋中,说前道后的情事则及于斋外的广阔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执戟殿中,耕稼田间。仕隐矛盾的抽象主题,由于结合读书论书的具体内容提出,显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视野开阔,有回顾,有前瞻,联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作为一首宣扬老庄“达生”思想的记事说理诗,而能不落抽象说理的魔障,写得迥异于“平典似《道德论》”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钟嵘《诗品序》),足见诗人艺术上的功力。至于诗中宣扬的所谓“达生”的消极避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理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对于了解谢灵运全人及其创作演进的轨迹,则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3-675.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华山畿,
华山畿啊,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华山畿(jī),华山畿,
君既为侬(nóng)死,独生为谁施?
侬:我,吴地方言。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欢:对情人的爱称。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huì)草晚,所悲道里寒。
蕙草:一种香草。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qióng)树枝。
颜色:表情,神色。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菟(tù)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寄:寄托。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少年郎?顺着河流乘坐白篷之船。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若要问我的心情如何,你看那月亮已向云中落下了。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15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gě)。
素舸:不加雕饰的大船。素,白也,这宜指白帆、白篷之船。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若为:若何,如何。就:从,自。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15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这一首诗乃是女子的应答。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可爱哟,谁家的小伙子?在江中驾驶着那白帆船。这两句与上首对应的两句只是变换了三个字,其余都是相同的。民间对歌多是如此,对歌的人往往接过挑歌的人的歌词稍作变换就脱口而出,显得机敏而风趣。这里以“郎”称呼对方,已露爱悦。在古代女子看来,男子肤色白、饰物白就是美,在诗中常见有称美“白面郎”、“白帽郎”、“白马儿”的语句。这里的“素舸”也是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她看到可爱的少年乘坐素舸,又听到他以热烈的情歌相赠,可以相见心中必是欣喜非常的。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这是说:要问我的心情怎么样,你看那月亮已向云中落下了。这是一句隐语。上首男子以月比女子,这里女子应当也是以月比自已,向云中落下,意谓并非遥远不可得,已是来到你面前了。还有一种理解,认为月堕天黑,正好幽会。这也可以说得过去。不管如何理解,这都是情许的表示。听话听音,素舸郎听到女子这深情的歌唱,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99-700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春天来了,原野上长满绿油油的青草,王孙公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嬉笑。
差池燕始飞,夭袅柳始荣。
雏燕学飞多有参差,柔润的桃枝上,初开的花朵宛如少女含羞带娇。
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
那鲜艳的花瓣,呈现出迷人的色调,翩翩起舞的飞燕也在欢快地鸣叫。
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
屋檐上空,彩云悠悠地飘,山涧中吹来阵阵清风,吹动着清水。
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幽暗郁郁的树木出现了新的面目,却只有一簇簇初生的幼芽,才能涌起盎然的春潮。
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蔂萦。
茑萝攀附在松树上,顺当地生长,葛藤缠绕在穆木上,更加枝繁叶茂。
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并。
我孤身一人在外飘零,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我的亲友故交。
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
沐浴着春天的气息,感慨万千,观赏着美好的景色,忧伤烦恼。
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
远离亲友,音讯断绝,怎能叫人心情转好。
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春风习习地吹来,却无法把我的思念寄托,鸟儿翩翩地飞去,又怎能把我的问候捎到。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42-143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28-130萋(qī)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悲哉行:乐府杂曲歌辞有《悲哉行》,传为魏明帝造。萋萋:草木茂盛貌,华丽貌。王孙:王爵的子孙。游:游玩。有情:有情致,有情感。
差池燕始飞,夭(yāo)袅(niǎo)柳始荣。
差池:犹参差,指雏燕学飞多有差池。始飞:初始飞行。夭袅:摇曳多姿貌。夭,幼嫩矫好。袅,袅娜,细长柔美。柳:柳树枝。始荣:开始荣发。
灼(zhuó)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
灼灼:鲜明貌。悦色:悦目其颜色。飞飞:飞了又飞,纷乱貌。
檐(yán)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
弄声:炫耀耍弄其声音。檐上:屋檐上。结阴:结成阴凉。吹清:吹动清水。
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幽树:幽暗郁郁的树木。改观:改变为新的景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终始:终了和开始,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初生:刚刚出生,初期生长。
松茑欢蔓延,樛(jiū)葛(gě)欣蔂(lěi)萦。
松茑:即松萝,女萝。附着在松树上的地衣门植物。欢蔓延:喜欢藤蔓蔓延生长。樛葛:弯曲的树枝和葛藤。欣蔂萦:欣喜藤蔂萦绕。蔂,藤。
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并。
眇然:高远貌;遥远貌。弱小貌;微小貌。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晤言:会晤言说,见面谈话。时未并:时事没有并行,时机未有兼并。
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
鼻感:鼻子感觉。改朔:变换朔日,指经过一个月。朔,农历初一。更改正朔。借指改换朝代。眼伤:眼光伤感于。变节:转变四季节气。荣:草木的荣枯。
侘(chà)傺()岂徒然,澶(chán)漫绝音形。
侘傺: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侘,诧异的。傺,留住。岂:岂能是。徒然:偶然,谓无因由。澶漫:放纵泛滥。指纵乐之心,语出《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澶,水流平静。漫,水流盈溢。绝:绝尽,绝断。音形:话音与形貌。
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风来不可托:本于陆机同题诗:“愿托归风响,寄言遗所钦。”反其意而用之。岂为听:岂止是为了听(声音或好音)。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42-143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28-130这首诗首二句以春草起兴,第三至第六句极写春光之旖旎动人,第七至第十句,用名理语为写景部分作结,最后十句转入抒情写意,让全诗在感情最激越的高潮处完成了题意。这首诗,在语言上颇为精工密丽,巧用比兴,始终运用大量拟人化的动词,着力写出景物的神情意态,形成了篇中有句、句中有眼的特色。
诗以丽景衬托哀情。首二句以春草起兴,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也最宜于怀人相思,青青的草色因此便逐渐成为离思的象征。楚辞之后,汉诗《饮马长城窟行》亦云“青青河畔草,緜緜思远道”,唐以降“春草”更成为诗人们习闻熟见的典型意象,如自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后主的“离情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等。而在这一诗歌语言典型化的过程中,大谢无疑也是重要的一环。
第三至第六句极写春光之旖旎动人。“差池”指燕子的张舒尾翼、轻捷穿行,“夭袅”写桃花的舒枝展叶、婀娜多姿,这两句是从形态上着眼的;“灼灼”指花色的绚烂鲜丽,“飞飞”写燕语呢喃,这两句又是从声色上着眼的。这四句虽然写的只是寻常之景,但由于讲究选词造句,却增色不少。它们均以连绵字居首,其中“差池”、“夭袅”属双声、“灼灼”、“飞飞”属叠字,两两相对,从而造成一种暄妍热闹的声情;而“差池”和“灼灼”又均用《诗经》成语,这两个成语本来都是写亲人之情的,用其成语也就加强了反衬下文的意味。这四句中二、三两句紧承,一、四两句遥应,这种“丫叉句法”(钱钟书《管锥编》语)在烘染景物的同时,又有矫避平板之效。“檐上”、“涧下”两句又把笔触移到山中,景色也从浓丽一变而为清幽。“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两句,用名理语为写景部分作结。“终始”出于《庄子·达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初生”则本于《庄子·天地》郭象注:“初者,未生而得生。”意谓春天里林木的形貌变化虽然较为著眼,其实造化万物也莫不都在潜移默化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物理人情,消息相通,由此从目击之景过渡到心之所感。
以下十句转入抒情写意。这一部分仍以比兴发端。“松茑”、“樛葛”两句,取《诗经·小雅·颊弁》和《周南·樛木》的用语,以缠绕于松树、樛木上的茑藤和葛蔓,比喻家人亲密依存的关系。这两个取譬既上应了“幽树”,又反挑起下句的“眇然”。眇然,微细孤弱貌,这里指游子的茕茕独立。春光愈是骀荡暄妍,相形之下游子就愈发显得飘摇可怜,人与物乃在得不得时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禽鸟花木因得时而生意欣然,游子因不得时而意绪阑珊,故面对春色不以为喜,反以为悲。“鼻感”、“眼伤”两句,意同陆机诗中的“目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感”与“悲”、“伤”同义互文。而下两句的“侘傺”和“澶漫”则属反义对举。两句谓失意的痛苦刻骨铭心,而纵逸快乐则早就与自己无缘了。“侘傺”和“澶漫”二词是以双声和叠韵相对,四字均为去声,从而传达出愤懑的心声。诗的最后亦以比兴结。
末两句乃从前人化出,“风来”句本于陆机同题诗:“愿托归风响,寄言遗所钦。”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鸟去”句则略近于汉代的《别诗》:“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古诗中素有临风送怀、托鸟寄音的说法,现在连此都不可得,可见其郁结的情怀非常深。全诗在感情最激越的高潮处完成了题意。
大谢的这首诗,在语言上颇为精工密丽。诗中用连绵词有七处,从典籍中取成语者约十处,远较陆机的原作为多。文字的琢炼也每多胜处,如“桃悦色”、“燕弄声”中的“悦”字、“弄”字,“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虆萦”中的“欢”字、“欣”字,都以拟人化的动词,着力写出景物的神情意态,形成了篇中有句、句中有眼的特色。从这里不难看出晋宋之际诗歌语言在形式技巧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2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