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

:
新鹰初放兔犹肥,白日君王在内稀。
薄暮日门临欲锁,红妆飞骑向前归。
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3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中秋月二首·其二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安知:哪里知道。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知音者诚希

: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韩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62、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知音:知己的朋友。相传古代伯牙善鼓零,其友钟子期善听琴能从琴音中知其心志。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痛无知音。此诗中亦指韩愈的文章知己。希:同“稀”。念子:想念你。不能别:不忍心分别。

行行天未晓,携(xié)手踏明月。
行行:指来回一起踱步不停。携手: 用以表现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韩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62、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首句开门见山,喊出一声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其势如飞瀑直下,让人直觉晴天闻雷,立刻惊警。在这句诗里,诗人采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刘勰之语。

  诗人又溶人了春秋战国时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雄伟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样浩渺纵横于宇宙之间的胸襟气度,而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诗人溶入此典正是为抒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词)之慨。这典中之典,不仅让这句诗内容大大增量,而且还让诗人感慨的语气大大加重。特别是这样的诗句出自韩愈这样一个在政坛和文坛上均属顶级人物之口,再联想到他独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觉得这一声感慨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首诗写诗人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别,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感,生动真切,极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2、 陈秉智,陈红涛,陈洪海著.寂寞长亭 唐人别离之美:九州出版社,2012.07:1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伤愚溪三首

: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我的老朋友柳宗元谪居永州,得了一块好地方,在那里建造房屋,种植蔬菜,筑造了池塘小洲,建起了亭台楼榭,命名为愚溪。柳子死后三年,有一个僧人云游零陵,告诉我说:“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一听到僧人这话,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以表哀悼。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溪水悠悠地流着,春天自然来了,草堂已经没有主人,燕子还是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隔着帘子,只看到庭中长满野草,那一树山榴花,依旧烂熳地盛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草圣似的几行草书还留在断墙残壁上,当年手植的千株柑树已经属于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只看见里门上仍是当年那块通德匾,但是只有柴车寂寞地出入在斜阳下。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2、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zhǐ),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nǎng)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shēng),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谪居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时更名为“愚溪”。柳子厚:即柳宗元,子厚是柳宗元的字。谪:指官吏降级,调往边远地方。结茅树蔬:建造茅屋,种植蔬菜。为:筑造。沼:小池塘。沚:水中的小洲。目曰愚溪:取名叫愚溪。无复曩时:不如过去。曩,从前的,过去的。胜:禁得起。恨:憾。这里指伤悼之意。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悠悠:悠闲自在。草堂无主:指柳宗元已去世。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中庭:庭中。山榴:山石榴,又名杜鹃花、映山红。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木奴:柑橘树的别称。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qiáo)车。
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樵车:柴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lǚ)更谁过?
山阳:汉代县名,在今太行山之南。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即在此地。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2、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诗前小序,一是概括了柳宗元居愚溪的情况,点出“结第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的特征,与八愚胜景相吻合;二是说明写诗的原因,听说愚溪草堂已不像过去的样子,故“悲不能自胜”,写诗以寄恨。

  第一首诗从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引起无限伤感。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首诗先写柳宗元的遗书、遗物,睹物思人,使人回想柳宗元的生平。接着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借孔融表彰郑玄立通德门之事,赞扬柳宗元的学问、德行。结尾以夕阳之下寂寞过往的樵车,来反衬草堂的凄凉,不平之气隐含其中。

  第三首写草堂风光,柳树团团,竹林青翠,而草堂的野草青苔因主人离去而日渐增多,显得更为荒凉。后面用典,借西晋正始年间(240~249)向秀与嵇康的交情来抒发心中的怅恨,指出:即使邻人善于吹笛,又有谁能够经过愚溪草堂,像向秀那样感笛声而写出新的《思旧赋》呢?

  这三首诗都着眼于一个“伤”字,哀伤住过愚溪的挚友旧侣。诗中所咏景物多是与柳宗元有关的旧物,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从景出,风格显得极为蕴藉缠绵深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2、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
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
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
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
羽林军十二大将按照天星之位排列。

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
仪仗萧肃,如月照秋霜,彩旗飘飘,风卷夜云。

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
夜间戒严,户户无声,宫中奏乐,声闻九天。

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一直欢歌饮宴到日出,瑞祥的佳气葱葱围绕圣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金陵驿路楚云西。
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行客:过客;旅客。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2、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