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2、 陶敏 王友胜 .韦应物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132-133 .雨中禁火空斋(zhāi)冷,江上流莺(yīng)独坐听。
空斋:空荡的书斋。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zhū)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2、 陶敏 王友胜 .韦应物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132-133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86-68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3、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0 :99-101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11-312 .2、 海兵 .杜甫全集诗祥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59-360 .客从南溟(míng)来,遗我泉客珠。
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鲛人,也叫泉仙或渊客。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书:即文字。
缄(jiān)之箧(qiè)笥(sì)久,以俟公家须。
缄:封藏。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liǎn)无!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征敛:犹征收。《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11-312 .2、 海兵 .杜甫全集诗祥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59-360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首二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5-96页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边地别:指边地的气候与内地有区别。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漫漫:无穷无尽。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古镇:指居庸关。青山:指居庸山。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堪迟:意为勉强迟迟行进。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策:安边之策。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登顿:上上下下,指翻山越岭,行路艰难。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微禄:微薄的俸禄。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绝坂:极陡的山坡。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服青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5-96页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转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第一首诗写边地气候,是这组诗展开的大背景。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首联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转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栗”了。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颈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第二首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累力量的行动。
第三首诗言辞愤懑,其中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全诗先写自己忙碌而无所作为,表达了对此种生活的厌倦;随之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对身居卑职的无奈;连看到的景物也仿佛助长着诗人的这种情绪;最后诗人终于在反复思索、对比后,愤而表露出弃官而去的心志。《旧唐书》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这段记载这与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96-198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5-96页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老李(李膺)啊,你真逗啊,还说鹊山湖很近,来了才知道,原来如此遥远。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不过,此行又不是王徽之雪后访问戴胜,我们尽可以慢慢划船回家。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面宽阔达几千里,湖光水波摇荡着青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湖西面正好有月亮,可以单独送你李膺回府。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水向北边流去,我们从南浦回府。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远处的鹊山仿佛围绕着船转,就像要跟着送我们回家。
参考资料:
1、 慕名至此搜狐空间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
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参考资料:
1、 慕名至此搜狐空间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jì)城傍。
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军书发上郡(jùn),春色度河阳。
河阳:今河南孟县。
袅(niǎo)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