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夕阳余光点撒在村外的原野上,村里人家炊烟袅袅,乌鸦也早早的飞入密林深处。
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溪流南边的小路对面群山峻岭,东边的几家邻居还沐浴在夕阳光下。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门前的小径两旁花草繁茂,马儿踏于清沙软泥之上自饮甘泉。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真是既想待在季友的住处欣赏月色美景,又想去李太守那里游玩赏花。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寒原:指冬天的原野;冷落寂静的原野。
长溪南路当群岫(xiù),半景东邻照数家。
岫:山。半景:微光,余光。东邻:东边的邻居。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主人:这里指作者的友人王季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堪:能,可。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凭亭览望君可赏得清幽之景。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宛溪绿水飞过阁檐,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清风徐吹猿啸之声时断时续,明月朗照渔歌阵阵传来。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闲逸之时自可随白鸥鸟而去,在沙岸上与鸟为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6-7972、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68-169高阁横秀气,清幽(yōu)并在君。
横:充溢,充塞。清:清新。幽:幽静。君:崔八丈。
檐(yán)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宛溪水:在宣城东。宛溪:水名,在宁国府城东,源出峄阳山,其流清激。敬亭:敬亭山。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ōu)去,沙上自为群。
白鸥:水鸟名,常群集海上,随着海舶飞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6-7972、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68-169“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崔八丈可欣赏清幽之景的景致。诗人一语双关:说水亭清新,言水亭幽静,二者兼而有之。前句写“高阁”高耸开阔,充溢着山川之秀气。后句写诗人凭着水亭览望崔八丈而觉得“君”清幽,侧重表达出水亭的清新与幽静。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承接水亭的秀气与清幽,紧扣上文,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宛溪水从屋檐边飞过、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的景观。诗人从亭中望水飞落,恰似从屋檐边飞过。云从窗而落,侧重体现出水亭的高耸开阔、秀丽清幽。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闻:从敬亭山中转出猿啸,从宛溪水中转出渔歌。山水中有此清音,猿啸声因风变得断断续续,渔歌泛月遥闻。诗人在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勾画出一副凄凉冷清的景色。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描绘出一幅闲逸之时随白鸥而去、沙岸上与鸟为群的景致,诗人通过写宛溪边沙滩上白鸥的悠闲神态,抒发追求自由、闲适的情怀。“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追求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一个“闲”字,传达出诗人心灵的解脱自在。
全诗四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写崔八丈水亭幽美的风景:檐飞溪水,窗落暮云,风送猿啼,渔舟唱晚,有声有色,读之如临画境。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用字精当,写诗人游崔八丈水亭所见所闻的感受,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以“猿啸”、“渔歌”、“风”、“月”喧染氛围,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处怀归忧国的感伤情怀。以“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意在洗尽凡心,侧面表露出诗人摆脱了有无得失的滞累、宠辱名利的羁束后的闲适心情。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何庆善 沈晖.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59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324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野花和香草,寂寞地生长在这关山路旁。柳树吐出金黄的丝条,黄莺儿那么早就在歌唱。我满怀惆怅,在香闺里暗自虚度时光。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我多么悔恨,解下罗带与你结成同心。如今独自靠着朱栏,思念多么深沉。睡梦中醒来,一弯斜月照着半个空床。小窗吹来的风,触动琴弦哀鸣作响。
参考资料:
1、 高峰.《花间集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63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20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9-110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道(chóu)怅(chàng)香闺(guī)暗老!
寂寞:清寂,寂静。关山道:形容艰难坎坷的山路。道怅:失意,懊恼。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暗老: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人已衰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xié)月,小窗风触鸣琴。
结同心: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征,称“同心结”。朱栏:朱红色的栏杆。风触鸣琴:风触动琴而使之鸣。“鸣”,使动用法。
参考资料:
1、 高峰.《花间集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63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20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9-110这首词是伤春怀人之作,写思妇伤情。它代指思妇立言,而不同于常见的韦庄自我抒发情性之作。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这是思妇想象丈夫在远行的路上,虽有野花芳草,但毕竟寂寞荒凉,形单影只,不堪凄楚。接着写近处的风景:“柳吐金丝莺语早”,这是早春时节,柳枝柳叶还没有一片碧绿,而是黄中透绿,所以词人写“柳吐金丝”,让人眼前一亮,再加上报春的莺语,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给以强烈渲染。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思妇的悠悠愁思:“惆怅香闺暗老。”令人觉得黯然销魂。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这里写的是思妇心理活动,文字的表面是思妇悔恨不该和丈夫用罗(锦)带打那个同心结,其实是爱之切,恨之切。所以思妇独自倚着闺阁的朱栏无限深情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深情的思念萦绕在思妇的头脑中,让思妇不能安然入眠,只要有一点轻微的动静,就把思妇从梦中惊醒。“小窗风触鸣琴” ,连声响细微的轻风拂琴鸣都让思妇不能睡稳。思妇被惊醒后看到的是“半床斜月” ,一片凄凉清冷,不禁让人触景生情,这也正应了李清照的那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结构比较特殊,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思妇凭栏思深:上片直到下片头两句,是所思的具体内容。野花盛开,芳草萋萋,柳吐金丝,莺声不断,是写暮春之景,以时暮衬托出“香闺暗老”,而况关山道上,消息全无,使人惆怅,憔悴苍老,产生了“悔结同心”的轻怨。第二层是由思深而成梦,梦后而伤情。梦境略去了,梦后也只是用“斜月”、“风触鸣琴”这一富有寓意的图画表现的,有声有色,耐人咀嚼。
此词通篇不假雕饰,全用白描,于浅直中见深切,于此很可以看到韦庄词的基本特色。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老朋友。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景,同“影”。苍精龙:东方苍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阴崖:背阳的山崖。结:一作“白”。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太古:远古,上古。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子规:鸟名。即杜鹃。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láng)玕(gān)日应长。
此计:指隐居。诚:确实,的确。一作“成”。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琅玕:美玉。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萧爽:高敞超逸。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 ,但离仙境近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2、 胡淼著.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01:第3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