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

:
穷通应计一时间,今日甘从刖足还。
长倚玉人心自醉,不辞归去哭荆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1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寄东鲁二稚子

: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阳之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05 .2、 良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J].父母必读,1983,08.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503-504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5、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

吴地桑(sāng)叶绿,吴蚕已三眠。
吴地:即今江苏一带,春秋时此地属吴国。三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蚕历经三眠,方能吐丝结茧。

我家寄东鲁,谁三龟阴田?
东鲁: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此地属鲁国。龟阴田: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春事:春日耕三之事。

南风吹归心,飞堕(duò)酒楼前。
酒楼:据《太平广记》所载,李白在山东寓所曾修建酒楼。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fú)青烟。
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此树我所三,别来向三年。
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旋:还,归。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yǐ)桃边。
“娇女字平阳”:此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jiān)
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wèn)阳川。
裂素: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之:到。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05 .2、 良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J].父母必读,1983,08.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503-504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5、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读者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2、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曲江对酒

: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7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2-473 .

(yuàn)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fēi)微。
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水精宫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霏微:迷濛的样子。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纵饮久判(pān)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吏情更觉沧(cāng)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吏:一作”含“。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拂衣:振衣而去。指辞官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7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2-473 .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2-47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堂开示颂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 .《禅诗三百首赏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第107页 .

尘劳迥(jiǒng)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迥脱:远离,指超脱。紧把:紧紧握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 .《禅诗三百首赏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第107页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韦参军

: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二十岁便文武精通,向西游历闯荡京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抬头仰望宫廷大门,指日便可位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国家风气和洽超过三皇五帝,朝廷的礼乐教化已遍及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白玉珍宝都说赐给身边近臣,百姓平民就不可能拜见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回到了洛阳却没有半垅良田,东行梁宋这也不是我的故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在兔苑里垦田没有多少收成,在雁池边垂钓内心常常痛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世人待我如同众多普通的人,只有您对我来说才最为知心。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更欣喜一生相交态度无改变,没有一次推却称说自家清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我们一起下棋奏乐从早到晚,纵酒高歌在杨柳青青的早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欢乐没有尽兴就要分手离去,这让我惆怅不已又黯然伤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大丈夫不作小儿女那样分别,在路口挥洒热泪打湿了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502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8-219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解书剑:会读书击剑。谓学文学武。解:一作“辞”。长安:唐代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君门:犹宫门。亦指京城。屈指:计算时日。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公卿:泛指高官。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huán)宇。
冲融:和洽。迈:超过。三五:三皇五帝。欢:一作“礼”。弥:充满,遍及。寰宇:犹天下,指国家全境。

白璧(bì)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之臣。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干:干谒。明主:贤明的君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负郭:近城的田,最为肥美。梁宋:大致在今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

兔苑(yuàn)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兔苑:园囿名,也称梁园,在今河南商县东。岁不登:收成不好。不登:歉收。雁池: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中的池沼名。垂钓:暗用姜太公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遇:一作“向”。最:一作“情”。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见:一作“有”。百年:一生;终身。尝:一作“当”。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弹棋:古两人对局棋,二十四子,红黑各半。筑:状如筝的乐器,十三弦,以竹击。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chóu)(chàng)惊心神。
欢娱:欢乐。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qí)涕泪沾衣巾。
丈夫:一作“终当”。临岐:即“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502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8-219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闯荡京师、客游梁宋、落拓失意的真实经历。那时他年纪轻轻,自负文才武略,以为取得卿相是指日可待的事。三言两语,写出了诗人聪明、天真、自负的性格特征。但现实遭遇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他理想中的君主,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安乐窝里。“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说国家风教鼎盛,超过了三皇五帝,朝廷礼乐遍及四海之内。这两句,貌似颂扬,实含讽意;下两句“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就是似褒实贬的注脚。干谒“明主”不成,只好离开京师。但不能回家,因为“归来洛阳无负郭”,家中根本没有多少产业。故诗人不得不带全家到河南商丘一带谋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汉代梁孝王曾在商丘一带筑兔苑,开雁池,作为歌舞游冶之所,诗中借古迹代地名,是说自己在这里种田捕鱼,生计艰难。不说“捕鱼”而说“垂钓”,暗用姜太公“渭水垂钓”故事,说明自己苦闷地等待着朝廷的任用。

  后十句是写与韦参军的离别,生动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深挚友谊和难舍之情。“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这两句,看似寻常,其中暗含了作者的辛酸遭遇和对韦参军的感激之情。“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说他们的友谊经过长期考验,韦参军经常接济自己,从未以“家贫”为辞借口推却过。“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白日晚”见其日夕相处:“杨柳春”见其既游且歌。这样的友情,的确舍不得分开。“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惊心神”三字,写出了与朋友相别时的痛楚之状。但为事业、前程计,又不得不别,因而劝慰朋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首诗写得肝胆刻露,字字情真。一般写诗要求语忌直出,脉忌外露。但这绝不是否定率直的抒情。“忌直”是为了“深化”感情,率直是为了将实情写得更“真”,二者似迥异而实相通。高适此作直吐深情,写苦不见颓靡之态,惜别仍发豪放之情,快人快语,肝胆相照,表现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能以情动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此诗基本上采取了长篇独白的方式,“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诗中又多用偶句和对比,讲究音韵,读来音情顿挫,雄浑奔放,具有流美婉转的韵致。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9-3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鲁门泛舟二首

: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水似青龙盘绕着石堤,鲁门西桃花夹岸。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假如在这晶莹月色中泛舟,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潇洒又岂能比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6-717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yíng)回。
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萦回:萦绕回旋。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山阴:今浙江绍兴。阴:一作“隐”。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盘:环绕。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chì)风流到剡(shàn)溪。
何啻:何异。风流:这里指高雅的行为。剡溪: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6-717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这组诗记录着诗人寓居东鲁时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这组诗的第一首流传较广。此诗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写景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典故,即《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后访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在写法上与第一首有相似之处。“水作青龙盘石堤”,用青龙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转,又赋予无生命物象以生气,使诗中景物充满生机。“桃花夹岸鲁门西”,不仅点明了泛舟的季节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两岸桃花掩映的美丽景象。“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两句也是运用了“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这里不涉及怀人访友,仅取山阴夜晚的景致和乘舟剡溪的兴致,表明泛舟东鲁门的景物环境与情致意趣。

  这组诗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0-3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