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与真上人宿韩协律宅

:
斜雪微沾砌,空堂夜语清。逆风听漏短,回烛向楼明。
盥漱随禅伴,讴吟得野情。此欢那敢忘,世贵丈夫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13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风

: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yú)(jiá)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是无私的: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末怀李白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mèi)喜人过。
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燕歌行并序

: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一作:更何)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参考资料: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īng)(pèi)(wēi)(yí)(jié)石间。
摐: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

校尉羽书飞瀚(hàn)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腓(一作衰):指枯萎。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飖(yáo)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一作:更何)
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一夜:即整夜,彻夜。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血:一作“雪”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参考资料: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从《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从: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从:飘摇;无所 一从:更何)
杀气三时从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从。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从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从。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从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从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从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从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从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从,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从》)。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书信不来,亲人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象依然相处互慰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沉著的意境平静、稳重,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对人对事一种生活态度,凡事‘无须烦恼无须愁,随遇而安莫强求,冥冥之中有定数,有如水向低处流,万物皆由机缘定,来时不先也不后,凡事可遇不可求,不如意时人人有,耐心耐性来忍受,船到桥头自然直,揠苗助长栽跟头。忧虑太多容易老,人生能有几春秋,人在福中要知福,知足常乐喜心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扬州

: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嘹唳过鸿经楚泽,
浅深红树见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夜晚石桥上灯火阑珊好似星光闪烁的银河,城外河中游船上的桅杆就像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今日市场朝廷风俗已不似以往繁华,已不需开口询问当年的迷楼在何处。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liáo)(lì)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嘹唳:雁叫声。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深南飞。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qiáng)近斗牛。
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