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九月时,江南的花都开结束了但这个芙蓉还在河中开着。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就像美人隔着水笑盈盈的太阳落山时,有了一种愁绪下了露水。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月亮中有很冷的感觉起了风,衣带飘飘,是秋天的味道了。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看着它也不用忧伤老大不小了另有池塘中一种幽雅的情怀。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fú)蓉(róng)宛转在中洲。
芙蓉:此处为水芙蓉,即莲花。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miǎo)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玉盘:指荷叶。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1313、 张清河.《王阳明诗歌选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94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幽人:幽隐之人。
草露不辞芒屦(jù)湿,松风偏与葛(gé)衣轻。
芒屦:草鞋。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临流欲写猗(yī)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1313、 张清河.《王阳明诗歌选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94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林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林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林当空,诗人踏着林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林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9-290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
云旗知知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船上彩旗知知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共骇(hài)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骇:惊骇。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cáo)嘈殷(yīn)碧流。
青汉:云霄。殷:震动。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终古:从古至今。
江亭暇(xiá)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暇日:空闲。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千百种相思,令人断肠伤情。燕子不飞来花又凋零,一春瘦得衣带宽松。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当初,不如不相逢。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纱窗外传来莺啼声声。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薄(bó)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yīng)啼晓。
薄幸:薄情、负心。觉:睡醒。绿窗:绿纱窗。
这首词是《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中,浪子燕青在李师师处为宋徽宗皇帝所唱的一词作。
这首词的上片五句,描述的是一位远离家乡,天涯飘泊、沦落风尘的女子。她自从离开家以后,便从此与家里的亲戚友人断了联系,这种种的相思涌上心头令人伤心肠断。因为春天逝去而伤感,看见花而凋谢不禁落泪。又过了一个春天,她越发的显得憔悴瘦损了。
词下片五句,同样也是描述了一位女子。她所遇到的又是一个负心的郎君,轻易地就将她抛弃,给她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悔恨,后悔当初不该与他相识相爱。“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结句曲折含蓄,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