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水乡之夜的水边蒹葭笼罩在月色之中好似染上秋霜,月色与夜幕下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谁说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间完结呢?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9水国蒹(jiān)葭(jiā)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水国:犹水乡。蒹葭: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苍苍:深青色。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yǎo)如关塞长。
今夕:今晚,当晚。离梦:离人的梦。杳:无影无声。关塞:一作“关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9这是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塞山色共苍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苍苍”两句以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诗的后两句是说,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写情》)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李益《写情》)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话语。这与前两句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末句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去边关了,那再见自然是难了,除非相遇在梦中。不过美梦也难以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新来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此等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全诗诗情的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合尽变”(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内涵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78-779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苍劲入云的青松,落拓开朗的商山四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和煦的春风啊你为谁吹来?翩翩的蝴蝶忽然飞满了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看老人秀眉银发满面春色,精气筋骨爽健长久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自称是秦时避乱隐居的人,欢快地相互劝酒而不觉年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四人各守与山间麋鹿为友的栖隐之志,耻于参加官场上的权力之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可是忽然间又出山去佐助太子,使汉朝皇帝感到吃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回头对戚夫人说:“那几位老翁啊,羽翼已经形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功成之后又回到商山之下,好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去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共同举杯祭奠唐尧时代的巢父、许由,你们惧污洗耳,多么高洁自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放声高歌,望着嵩岳那圣洁之地,你们的志趣情怀实让人倾慕钦敬!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2、 郭茂倩.乐府诗集 青花典藏珍藏版.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34页苍苍云松,落落绮(qǐ)皓(hào)。
落落:豁达,开朗;绮皓:即四皓,秦末汉初隐居的四名高士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因四人年皆八十余岁,须发皓白隐居在商山(又名地肺山、楚岫,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故号称“商山四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阿谁:六朝、唐代口语,犹言谁。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suǐ)绿长美好。
颜桃花:谓面容有青春之色。骨青髓绿:即《黄庭内景经》所说的“骨青筋赤髓如霜”,道家谓筋骨强健,精气老炼。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mí)鹿志,耻随龙虎争。
糜(mi)鹿:鹿的一种,俗称四不像,生活于山野。古人常以与麋鹿为伴喻栖隐山林。麋鹿志,即遢隐之志。龙虎争:龙争虎斗,指官场上的权力解触。这里指刘邦和项羽之争。
欻(xū)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欻:忽然,突然;太子:指吕后子汉惠帝刘盈。汉王:指汉高祖刘邦。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戚夫人:汉高祖宠妃,曾与高祖议立其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被吕后断肢剜目投入茅厕内,呼为“人彘”。彼翁:指四皓;羽翼:辅佐力量。羽翼成,即势力已经形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泛若:好象,泛,渗泛;云无情:浮云飘来飘去无情。
举觞酹(lèi)巢由,洗耳何独清。
觞:酒杯。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巢由:巢父、许由,传说为唐尧时的两位隐士。洗耳:这里运用了典故。尧召许由,欲将帝位传给他,许由不想听,就洗耳于颖水之滨。
浩歌望嵩(sōng)岳,意气还相倾。
相倾:指意气相投。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2、 郭茂倩.乐府诗集 青花典藏珍藏版.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34页《山人劝酒》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此诗入《奉曲歌辞》。诗咏商山四皓健拔如苍松,落拓不羁,仙风道骨,青春不老,春风和煦向他送暖,蝴蝶翩翩为之起舞。作品着重称颂四皓“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的高洁之志。尤其赞誉其以隐士的身份出山辅佐太子,安定了汉朝储皇之位。尔后功成身退,复归商山,毫不系情于官禄爵们,其高风亮节直可追步上古高士巢父、许由。这正符合李白一向所追求的“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园”的理想,所以在本篇对四皓表达了极高的敬慕之情。这和李白其他诗篇颂扬“千古高风”的鲁仲连、安期生等功成身退的名士一样,不过是以咏叹古人来抒写诗人自己的襟抱而已。其他评家以为本篇借四皓佐太子事来影射玄宗朝时事,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全诗可分为三段。“龙虎争”以上为第一段。写商山四皓的仪表风度及节操。“羽翼成”以上为第二段。写商山四皓力回高祖心意,稳固刘盈太子地位的成就。最后六句为第三段。用形象赞颂商山四皓归来的豪壮气概。情若白云,气若嵩岳,楷模巢、由,举觞浩歌。此诗表达“功成身退”的志向,亦是诗人李白一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明朝(zhāo):明天。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泾水黄,陇野茫。
泾水混浊发黄,陇西原野茫茫。
负太白,腾天狼。
“太白”“天狼”失守,薛举加倍猖狂。
有鸟鸷立,羽翼张。
恶鸟高视鸷立,羽翼肆意伸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
铁嘴钢牙列前,脚掌顿地其旁。
怒飞饥啸,翾不可当。
飞腾喧啸无忌,其势似不可挡。
老雄死,子复良。
不料薛举早死,其子更加猖狂。
巢岐饮渭,肆翱翔。
秦王直驱岐渭,大鹏展翅翱翔。
顿地紘,提天纲。
整顿纲纪国法,布下天罗地网。
列缺掉帜,招摇耀鋩。
战旗飞动如电,刀剑耀眼放光。
鬼神来助,梦嘉祥。
自来鬼神相助,祥梦示教战场。
脑涂原野,魄飞扬。
恶鸟肝脑涂地,仁杲魂魄飞散。
星辰复,恢一方。
日月星辰归位,秦王造福一方。
泾(jīng)水黄,陇(lǒng)野茫。
泾水黄:隋朝末年,河东汾阳人薛举与其子仁杲(găo 搞)反于陇西,自称西秦霸王。公元616年(大历十三年)僭(jiàn 见)帝号于兰州,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举军谋取长安时,举染疾而卒,其子仁杲立,为秦王李世民所破,仁杲率部归降,被斩,陇西遂平。《泾水黄》所叙即为此事。
负太白,腾天狼。
太白、天狼:均为秦之疆域;又,古人以太白主杀伐,故用以喻兵戎,以天狼喻贪残。负:仗恃。
有鸟鸷(zhì)立,羽翼张。
钩喙(huì)决前,钜(jù)趯(tì)傍。
喙:鸟嘴。钜,一作“距”,指禽类脚掌后的尖端突起的部分。趯:跳跃的样子。
怒飞饥啸,翾(xuān)不可当。
翾:飞翔。
老雄死,子复良。
老雄死:指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薛举率部谋取长安,临发时染病,未几而卒。良,甚也:意思是更加厉害。
巢岐(qí)饮渭,肆翱(áo)翔。
巢岐饮渭:指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进驻关中之地。巢:用如动词,筑巢,引申为安营扎寨。岐:岐山。渭:渭水。
顿地紘(hóng),提天纲。
紘:成组的绳子。地紘:系地的大绳,喻维系国家的法律。纲:鱼网上的总绳,引申为事物的主要部分。天纲:天布的罗网,亦喻国家的法律。
列缺掉帜(zhì),招摇耀鋩(máng)。
列缺:闪电。帜:旗帜。招摇:星名,在北斗杓端,为北斗第七星。鋩:刀剑的尖端部分。
鬼神来助,梦嘉祥。
脑涂原野,魄飞扬。
星辰复,恢一方。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2、 3.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践(jiàn)更(gēng)登陇(lǒng)首,远别指临洮(táo)。
践更: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陇首: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临洮:郡名,原称洮州。天宝元年更名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陇右节度使。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关山事:指从军于关山隘口行役之事。何如:何及,哪赶得上。州县劳:任州县劳顿之职。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赤羽:赤色旗帜。树色:指树木的青绿色。青袍:指县尉之服。唐代不同级别的官员穿不同服色。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断单于臂:即斩断单于的右臂。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指敌酋。古时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匈奴在北,面南,则西为右,故曰断其右臂。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2、 3.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首联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二句中分别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远,又显疾进之态。这位即将与诗人离别的远行者,与诗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东方欲晓之时就要赶到陇山,攀援登临其山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点则是处在遥远的西北边塞的临洮。这样开头,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同时也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马迅急,可见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人。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征人出征的景况与杜甫《兵车行》开头几句诗所展现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而在高适的这首送别诗中则没有一点这种征人出征,亲朋相送的场景描绘,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豪雄气概。当然杜甫诗里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适诗里远行的却是护送征夫的县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后者则是渴望立功边塞而从军行役。这是两诗表现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从而其思想风格、情感色调也自然迥异。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两诗也显然有所不同。杜诗是重墨铺染,而高诗则是概括精炼。“残更”、“远别”四字,用词就极为简洁,不但省去了惜别情景的展示,而且舍弃了行军途程中的一切耳闻目见,突出地表现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边塞以求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一“登”一“指”又动态地表明了赴边的迅急与行者心情的紧迫。细玩其意,“远行”二字中似乎还包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情。总之,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
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故有此言;二亦可见其对军旅生活之向往,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条件毕竟是险恶的,征程也是艰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来诗人又通过一个设问,使一开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调旋律得到一个回环,由此以表现诗人对行者此次远征的关切。此次远行是由县尉送兵赴边,更可见当时边塞战事的紧张,补充兵力已刻不容缓。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问,却含意丰富,既表现出诗人对行者从军行役路途艰苦的体贴关注与惜别难舍之意,同时又赞颂了行者不畏险难的豪迈情怀。感情真挚,态度诚恳,耐人细读。
颈联状疾进之军容,诗人通过想象所描绘出的行者送兵赴边途中的情景。赴边征人军容严正,刀枪林立,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姓白的县尉参与其中,从而使这疾行猛赶、奋勇挺进的行军队伍中忽隐忽现、忽前忽后地闪现着标志着县尉作为使臣所执旌节上的羽饰;而道路两旁的林木,苍苍的树色中也不时有县尉所穿青袍的闪现。诗人侧面着笔,以象征热情之“赤色”相衬,中间“随”字与“引”字锻炼极为生动,既刻画出行者随军奋勇前进,风尘仆仆的劳苦形象,更刻画了行者一往无前的气概,以其随身装束之色彩,传出士卒昂扬奋发之神态,从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豪雄的千里行军图;“树色”碧绿,中间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绿之“树色”妙合无垠,给人以满眼生机,以及白少府义气慷慨之奕奕神采。“随”、“引”二字,使诗歌具流走之势,紧扣行军特点。“赤”、“青”二色,亮丽鲜明,颇具青春气息。可谓达到人境浑一,诗画交融之境界。
尾联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语言响亮有力,用典浑化无迹,此种虚处传神,使诗歌含蕴更为深厚。
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242、 匡扶.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203、 邵永杰.陇头歌 历代六盘山诗词选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