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曲阿后湖,简同游诸公

:
元气浮积水,沉沉深不流。春风万顷绿,映不至徐州。
为客难适意,逢君方暂游。夤缘白蘋际,日暮沧浪舟。
渡口微月进,林西残雨收。水云去仍湿,沙鹤鸣相留。
且习子陵隐,能忘生事忧。此中深有意,非为钓鱼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42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大庾岭北驿

: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32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8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阳月:阴历十月。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zhàng)不开。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lǒng)头梅。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32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8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的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两句是说,明晨登高望乡之处,理应见到岭头初绽的梅花。

  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到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总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31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6-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岁晏行

: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徭人射雁拉响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岁云暮(mù)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云、矣: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岁暮:年末,指诗题所言的岁晏。

渔父天寒网罟(gǔ)冻,莫徭(yáo)射雁鸣桑弓。
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下》记载,莫徭善于射猎,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鸣:弓开有声。桑弓:桑木作的弓。

去年米贵阙(quē)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阙军食:据《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钱助军,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以补给军粮。这句是说米贵是由于朝廷赋税的繁重引起的。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zhù)(zhóu)茅茨(cí)空。
高马:指高头大马。达官:指显达之官。厌:同“餍”,饱食。此辈:即上渔民、莫徭的猎人们。杼柚:织布机。茅茨:草房。这两句是说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显贵们饱食酒肉,而贫穷人民的一切却被剥削的干干净净。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rǔ)休枉杀南飞鸿。
汝:指莫徭。鸿:大雁,这里代指飞禽。这两句是说楚人不喜食禽兽之肉,即使莫徭射猎到飞禽也换不到多少钱,只是白白射杀了南飞的大雁,也不利于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况闻处处鬻(yù)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yōng)
鬻:出卖。男女:即儿女。割慈忍爱:指出卖儿女。还:交纳。租庸:唐时赋税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交纳粮食,调是交纳绢绫麻,庸是服役。这里代指一切赋税。

往日用钱捉私铸(zhù),今许铅锡和青铜。
私铸:即私家铸钱。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刻泥:用胶泥刻制铁模。这句是说你们何不干脆用泥巴作钱来欺骗人民,这样岂不是更容易得到好处吗?好恶:好钱和恶钱,即官钱和私钱。不合:不应当。是说应当及时禁绝私铸恶钱,不使好钱和恶钱长相欺骗,同时通用。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万国:普天之下。此曲:指画角之声,也指他自己所作的这首《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灾难深重。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一作云)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潇湘二水、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罟,即网。莫徭,《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杂有夷蜑,名曰莫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故以为名。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诗,足见这种少数民族长于射猎。桑弓,桑木做的弓。开弓射雁有声,故曰“鸣”。三四句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夏历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充军粮。又十一月,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这首诗作于公元768年冬,因此说“去年”。安史之乱平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与吐蕃作战,加之地方军阀叛乱,生产破坏,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人民不堪其苦。这年眼见丰收,米价又太贱,“谷贱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风俗通》说:“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所以,莫徭射雁并不能换来收入以改变穷困处境,等于白害了鸿雁生命,所以说“枉杀”。诗用“汝休”二字,有劝诫之意,语气沉郁,表现了诗人对飞鸿的同情,同时使人联想起民间“哀鸿遍野”的惨境。“割慈忍爱”是指出卖儿女。还,指缴纳。租庸,指唐王朝所实行的“租庸调”赋役制度:丁岁纳粟稻谓之租,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纳绢绫绵麻谓之调。这里所说“租庸”实际上包括了一切苛捐杂税。说鱼说鸟,直承渔父、莫徭而来;说租说庸,直承农夫、杼柚而来。前面已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又“处处”迫于赋敛之困,以至卖儿鬻女。“况闻”有进层之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写出剥夺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唐初曾禁止私铸钱,规定“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旧唐书·食货志》)。天宝以后,地主商人盗铸严重,在青铜里掺和铅锡,牟取暴利。官府听之任之,所以说“今许”。“刻泥”句,旧注为“以泥为铸模”,意思是:用泥土做成钱岂不更简单,更不费成本!愤激中有讽刺,入木三分。诗人认为官府允许私铸铜钱,百姓吃亏,不该总这样长期蒙混下去。诗通过今昔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朝廷政策。如此仗义执言,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万国,泛指各地。画角,古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发声哀厉高亢,军中多用以报告时辰。吹画角,指战乱不止。天下万国都在兵荒马乱中,处处城头吹起凄凉的画角。天下愈乱,百姓愈遭殃。诗的最后说:这画角的声声哀怨,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首从岁暮所见写起;诗末以岁暮所闻收束,表达忧乱之意,点破题旨,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杜甫擅长七古,多以时事入诗,且善于将时事注入纪行咏怀的作品中。其间,又常用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等,都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杜甫以诗入史,亦诗亦史,其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其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堪称首屈一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北方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参考资料:

1、 王岚 译注.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07-109

紫塞(sài)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青春:此指春天。

对此芳樽(zūn)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yán)宇虚。
滴沥:形容滴水。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大臣书: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参考资料:

1、 王岚 译注.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07-109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参考资料:

1、 陶慕渊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512、 作品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虽然寓居东鲁,我的心仍然留在京城,连梦中都是当日在君主身边的情景。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自从放还回来我的头发已白如霜染,这是因为日日都在思念宫廷。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试场上你们将如奔驰在平坦大道上的骏马,又将像展翅迎风的鲲鹏。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酒后禁不住展袖在秋月下起舞,歌舞尽兴处又从天边传来阵阵的雁鸣。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今日欢送你们到千里之外去赴试,不知何日能在这样的盛会中相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222、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

(lǔ)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鲁客:客于鲁者,李白自指。向西笑:即西向笑,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霜凋(diāo)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逐臣:被贬谪的夫意的臣子。这里李白指自已。忆:忆念,怀念。明光官:汉宫名,在长安,汉武帝所建,一在北宫,与长乐宫相连;一在甘泉官。诗中借指唐代官殿。

复羡(xiàn)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羡:羡慕。二龙:比喻赴举之二从弟。

平衢(qú)骋高足,逸翰(hàn)凌长风。
平衢:平坦的道路。高足:指高等快马,古代驿站设三等马,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逸翰:展翅。

舞袖拂秋月,歌筵(yán)闻早鸿。
早鸿;初来的大雁。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良会:美好的聚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222、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借对西向笑的铺叙,描绘一幅客居东鲁心系长安、若梦中见君门的景致图,暗寓李白轻笑奉诏入京的短暂生旅似做梦一般,表达出李白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写被贬谪之臣的头发像凋残的秋霜一样,白如霜染,皆因思念明光宫所致,隐隐流露了对京都的深切怀念和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表达出李白仕途不通、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侧面赞美二从弟之才华壮志,如人中龙。语本《世说新语·赏誉》:“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日:‘平舆之渊,有二龙焉。’”李白以欣羡的心情赞颂了二从弟的盖世才华和少年得意。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紧扣上文,借抒恋阙之情,并颂二从弟之前程。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通过对月起舞、宴饮唱歌的饯别场面的描写,抒写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意。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最后诗送二从弟入京赴举,并对从弟的珍重祝愿、良会相期。

  此诗通过为送从弟至西京长安应举的铺叙描写,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玩世不恭的不平心理。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寄僧

: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我还被官场虚名诱惑着无法脱身,现在谁还有高尚的君子德行。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知道那远远的檀溪之上,月亮为您朗照着千山万峰。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中》 ;第1029页2、 章红策划责编;殷茵策划编辑;杨遗旗校注;《《欧阳詹文集》校注》; 第125页3、 作者范凤驰著;《新选唐诗》 ;第309页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秋夜寄僧:《全唐诗》题《注》:“一作秋夜寄弘济上人”。被: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担负。浮名:虚名。诱,欺诳;引诱,此为困扰之意。德:美好德行。

遥知是夜檀(tán)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是夜:此夜,即今晚。檀溪:地处中国湖北省襄阳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阳城西真武山北面。一人:指的是弘济上人。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中》 ;第1029页2、 章红策划责编;殷茵策划编辑;杨遗旗校注;《《欧阳詹文集》校注》; 第125页3、 作者范凤驰著;《新选唐诗》 ;第309页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诗中运用了设问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写下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而作者不得不周旋其中,从而表现了弘济上人的高洁。

  《秋夜寄僧》没有运用精工华美的辞藻,而这也是欧阳詹一贯的诗词风格,欧阳詹的诗虽谈不上新奇,却很讲究炼饰。他继承了同时期诗人陈去疾清新洗炼的语言风格, 在用词炼意和声调格律上都十分讲究, 尽量避免押险韵,最忌用生僻词语,这就使他的诗不仅浅显平易,通俗易懂, 而且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字质朴,却富有味。

  开头前两句先言明自己的处境,想脱离官场,但又不忍,最终不得不周旋其中。二句虽是问话,实则自己心中早有答案,从而引导出对僧人的赞扬。意为“如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还不得不周旋于其中,只有您却还与德为邻,佩有美好德行。”十几年求宦的道路上,欧阳詹艰难地抗争,苦苦地挣扎。痛苦的现实,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成了欧阳詹赋作最核心的表现内容。

  在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自己所擅长的取材、 布景和造境的写作方式,“为什么呢?看那月光多么明朗,虽然照着千座峰峦,实是受感动而且只照您一人。”在诗中,他不是孤立地抽象地说教,而是把情与理置于形象的描写之中 , 在鲜明完整的意象中以借物言志即景抒情的方式表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刻画传神,细致入微。抒写了他对弘济上人的怀念情绪的同时,把老僧的品德、感天动地月为之明的情形写了出来,可见诗人内心潜在的不须言明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作者范凤驰著;《新选唐诗》 ;第309页2、 作者李文刚;欧阳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I 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275 ( 2008) 03-0043-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