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愁

: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3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南行

: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唐诗学习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4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1-392

(cí)(gū)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茨:一作“茈”。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开:一作“新”。还(huán):回来。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妾:旧时女子自称。水上:一作“上水”。人传:人们传说。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唐诗学习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4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1-392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8-6692、 杨辇宗.爱情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3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园乐七首·其二

: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2-123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璧:美玉。

(jù)胜耦(ǒu)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讵:岂,难道。表示反问。胜:比得过,胜得过。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2-1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苜蓿峰寄家人

: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mù)(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人劝酒

: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苍劲入云的青松,落拓开朗的商山四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和煦的春风啊你为谁吹来?翩翩的蝴蝶忽然飞满了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看老人秀眉银发满面春色,精气筋骨爽健长久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自称是秦时避乱隐居的人,欢快地相互劝酒而不觉年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四人各守与山间麋鹿为友的栖隐之志,耻于参加官场上的权力之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可是忽然间又出山去佐助太子,使汉朝皇帝感到吃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回头对戚夫人说:“那几位老翁啊,羽翼已经形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功成之后又回到商山之下,好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去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共同举杯祭奠唐尧时代的巢父、许由,你们惧污洗耳,多么高洁自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放声高歌,望着嵩岳那圣洁之地,你们的志趣情怀实让人倾慕钦敬!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2、 郭茂倩.乐府诗集 青花典藏珍藏版.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34页

苍苍云松,落落绮(qǐ)(hào)
落落:豁达,开朗;绮皓:即四皓,秦末汉初隐居的四名高士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因四人年皆八十余岁,须发皓白隐居在商山(又名地肺山、楚岫,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故号称“商山四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阿谁:六朝、唐代口语,犹言谁。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suǐ)绿长美好。
颜桃花:谓面容有青春之色。骨青髓绿:即《黄庭内景经》所说的“骨青筋赤髓如霜”,道家谓筋骨强健,精气老炼。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mí)鹿志,耻随龙虎争。
糜(mi)鹿:鹿的一种,俗称四不像,生活于山野。古人常以与麋鹿为伴喻栖隐山林。麋鹿志,即遢隐之志。龙虎争:龙争虎斗,指官场上的权力解触。这里指刘邦和项羽之争。

(xū)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欻:忽然,突然;太子:指吕后子汉惠帝刘盈。汉王:指汉高祖刘邦。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戚夫人:汉高祖宠妃,曾与高祖议立其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被吕后断肢剜目投入茅厕内,呼为“人彘”。彼翁:指四皓;羽翼:辅佐力量。羽翼成,即势力已经形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泛若:好象,泛,渗泛;云无情:浮云飘来飘去无情。

举觞酹(lèi)巢由,洗耳何独清。
觞:酒杯。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巢由:巢父、许由,传说为唐尧时的两位隐士。洗耳:这里运用了典故。尧召许由,欲将帝位传给他,许由不想听,就洗耳于颖水之滨。

浩歌望嵩(sōng)岳,意气还相倾。
相倾:指意气相投。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2、 郭茂倩.乐府诗集 青花典藏珍藏版.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34页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山人劝酒》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此诗入《奉曲歌辞》。诗咏商山四皓健拔如苍松,落拓不羁,仙风道骨,青春不老,春风和煦向他送暖,蝴蝶翩翩为之起舞。作品着重称颂四皓“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的高洁之志。尤其赞誉其以隐士的身份出山辅佐太子,安定了汉朝储皇之位。尔后功成身退,复归商山,毫不系情于官禄爵们,其高风亮节直可追步上古高士巢父、许由。这正符合李白一向所追求的“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园”的理想,所以在本篇对四皓表达了极高的敬慕之情。这和李白其他诗篇颂扬“千古高风”的鲁仲连、安期生等功成身退的名士一样,不过是以咏叹古人来抒写诗人自己的襟抱而已。其他评家以为本篇借四皓佐太子事来影射玄宗朝时事,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全诗可分为三段。“龙虎争”以上为第一段。写商山四皓的仪表风度及节操。“羽翼成”以上为第二段。写商山四皓力回高祖心意,稳固刘盈太子地位的成就。最后六句为第三段。用形象赞颂商山四皓归来的豪壮气概。情若白云,气若嵩岳,楷模巢、由,举觞浩歌。此诗表达“功成身退”的志向,亦是诗人李白一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参考资料:

1、 汪明启.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105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幸与松筠(yún)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岂敢妨(fáng)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参考资料:

1、 汪明启.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105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挑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杏园,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撼 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应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岂敢”二字下得遒劲、有力,“且”字用得玩皮、冷峻。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人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