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kuī)青海湾。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shù)客望边邑(yì),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诗是李白在看见征战的场景后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琵琶行

: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不知何人用刀削制的这一琵琶,三尺春天的冰一样难得,而且五音俱全。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一但弹起来时,好象把真珠袋撕破,真珠迸落在金盘中发出时断时续的圆润声音。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弦音飘荡发出冷冷的声音,蛰伏的小虫惊醒,神鬼听后都惊起。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象秋鸿鸣叫呼喊伴侣北方代地的云变黑,象猩猩夜啼把南方蛮地月亮变得更明亮。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象潏潏汩汩水流的声音不固定,又象北方的胡人学汉学一样,语言朦胧不清。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好象长安月蚀时,引起满城百姓噒噒敲鼓声。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听起来会感到峨峨的青山飞起,但没有压抑感,听起来又象有野水流来,有种润湿人的感觉。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曲调中听起来会伤心地想到南朝陈后主,在春殿中酒至半酣时看着细腰女在跳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又象有一百只黄莺在相向唱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上,有雨水般的伤心泪水。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感觉到娥皇女英二妃哭处山重重,娥皇女英死后云势盛大翻动。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夜深霜露很大把娥皇女英空庙封住,只留下一丛斑竹在风中摇曳。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石崇的金谷园中初春草色刚刚绿,象是他的一段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当年金谷园二十四友,手把金杯听不够。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又像商人走在蜀道间,很多的铎磬在空山中敲响。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不一会儿,此调象鹿鸣呀禽鸟鸣,众声喧杂呀众鸟鸣。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弹奏声传入山中,群兽驻足不愿走。弹奏声飘到水面上,鱼儿听的入迷而忘记游了。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现在才知道此种演奏技艺其他地方是没有的,人间做很多事都是靠一双巧手而为。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再为我弹几曲,怎么样?在花前送你一杯酒。

何人劚(zhú)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劚:用砍刀、斧等工具砍削。

一弹决破真珠囊(náng),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yáo)飖寒丁丁,虫豸(zhì)出蛰(zhé)神鬼惊。
丁丁: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等声音。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秋鸿:1.秋日的鸿雁。古诗文中常以象征离别。2.古琴曲。

(yù)潏汩(gǔ)汩声不定,胡雏(chú)学汉语未正。
胡雏:1.胡人小儿; 胡人僮仆。2.对胡人的蔑称。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lián)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hān)细腰舞。
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53年~公元604年),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字元秀,小字黄奴。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二妃:指传说中舜之妻娥皇、女英 。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斑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金谷园:指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 石崇曾写金谷诗序记其事。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二十四友: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潘岳、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等二十四人,号曰‘二十四友’。”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duó)万磬(qìng)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yōu)呦兮啁(zhōu)啁,嘈嘈兮啾(jiū)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无题二首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à)
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yāo)
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chàng)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yì)湿,风蝶强娇饶。
裛:沾湿。风蝶:风中之蝶。娇饶:柔美妩媚。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元发弟放言

: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
凿井九阶,不次水泽。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
故曰时乎,时不再来。
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
差一筐土的努力,也会堆不成山丘。

凿井九阶,不次水泽。
打井即便打了九成,也打不到泉水。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
一百里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小狐狸渡河,几乎就要渡过了,结果还是颠簸挣扎,险象环生,连尾巴都弄湿了。

故曰时乎,时不再来。
所以说时机稍纵即逝、时光一去不回。

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君子应该始终如一、谨慎警醒。

亏功一篑(kuì),未成丘山。
篑:盛土的筐子。

凿井九阶,不次水泽。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qì)济濡(rú)其尾。
汔:接近。济:过河,渡。

故曰时乎,时不再来。

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楼春·西园花落深堪扫

: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西园的花落了厚厚的一地,花的花期是如此之短,转眼即逝。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盛开的时候寂寞孤独,却无人发现;偏偏在它凋零之后又引起人的感慨悲哀。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昨天去了西山一趟,山上的花还开着。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一边是山峰还在承受风雨的余威,另一边是浓云散开天空已露出了夕阳。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人间词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2).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22(8).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西园:汉上林苑又称西园。过眼韶华:谓经过眼前但随即消逝的春光。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chēn)摇落早。
寂寂:孤单,冷落。嗔:责怪。摇落:凋残,零落。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浑未了:全然没有结束。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杜鹃:杜鹃花。红似烧:红得像野火。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人间词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2).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22(8).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由景引出其中的哲理,让人深思。

  前两句“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是写景伤春。由春花凋零已尽,过眼韶华强调花期本就不长。但今日的西园之花是“开时寂寂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盛开之时寂寞孤独,无人发现;偏偏在凋零之后又引起后来者的感慨悲哀。说明上天给人才能,又让他绝世而无知音。“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就是这种“怨”的一个变相的反映。

  接下来,王思维笔锋一转,展现了人超脱的一面。所谓“无待”的境界。花的美好和人的才能并不因无人欣赏就不存在,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不过作者借“山中”的“花事”表现出来。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山中花比园中花有更强的生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你换了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来观察人生的时候,你对人生顿时就有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感悟:“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这两句所写景物很美丽,而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超越自我的生生境界更美丽。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2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三座由悬崖对峙形成的山门,横躺在这段溪流上,六个尖锐的险滩就好像钢刺一样,流水翻滚着急速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岸上的巨石如虎踞虎跃,溪中的激流如龙盘龙飞。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此处风光一点也不比七里濑逊色,我真想在这里垂竿钓鱼,这里就是天堂。

三门横峻滩,六剌(lá)走波澜。
六剌:滩名,在安徽省泾县陵阳溪。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yíng)盘。
萦盘:萦回。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