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2、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3、 葛杰.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4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2、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3、 葛杰.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4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55-7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2、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3、 葛杰.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4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55-7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6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一觉醒来时,一缕寒风透过窗棂吹进房中,把孤灯吹熄。酒醒后的凄凉本已难耐,又听见屋外台阶上的落雨点点滴滴。可叹我迁延漂泊,孑然一身,沦落天涯。如今想起来,真是辜负了佳人的一片真情,多少山盟海誓竟成空言,又怎能忍心把从前的两情欢愉,陡然间变成眼下这孤独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愁闷之极!反复地回忆,想当初那洞房深处,多少次畅饮欢歌,双双游嬉于鸳鸯被底。那时节我尽心奉承,生怕耗费她一点气力。万种柔情,千般亲昵,我二人缠绵无尽,两情相依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看如今,漫漫长夜漏壶永滴,就这样两地相思隔绝千里。我真是自寻离愁,却让你牵肠挂肚徒悲凄。不知要等到哪日,你我重拥鸳鸯被,共度欢情,如胶似漆。到那时,愿帷幕低垂玉枕亲昵。我会轻轻细说告诉你,在这偏远的寒江水乡,我夜夜难眠,数着寒更把你思念,把你惦记。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45-46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第43-45页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灯空阶,夜雨频滴。嗟(jiē)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qī)
浪淘沙慢:柳永创调。双调一百三十三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十五句十仄韵因循:不振作之意。迟延拖拉,漫不经心。几许盟言:多少山盟海誓的话。陡顿:突然。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tì)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殢云尤雨:贪恋男女欢情。殢:恋昵。尤:相娱、相恋之意。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wéi)(nì)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shuò)寒更思忆。
漏永:古人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这里指时间过得慢。这里指夜深。疏隔:疏远阻隔。秦云:秦楼云雨。形容男欢女爱。低帏:放下帏帐。昵:亲近,亲昵。数:多次。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45-46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第43-45页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词为羁旅途中思念情人之词。全篇善于铺陈叙事,如数家常般把离别相思之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可知并非天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其间,于“灯”之上着一“寒”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而“那堪”、“又”,又及“频”,层层递进,又便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倍觉凄凉孤寂。接着,主人公直接发出感叹:“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这是造成凄凉孤寂心境的根源。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当时和佳人的山盟海誓,从前的欢会情景,在这个夜里一下子都变成了忧愁与凄戚。至此,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

  词作第二片,由第一片之“忧戚”导入,说“愁极”,十分自然地转入对于往事的“追思”。所思佳人,由“饮散歌阕”句来看,可知是一位待宴歌妓。从“再三”、“几度”句中可以体会出来,两人之互相爱恋,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可见,主人公夜半酒醒时为什么这样的忧戚。

  第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无端自家疏隔”,悔恨当初不该出游,这疏隔乃自家造成,然而内心却甚感委曲。因此,主人公又设想两人相聚之时,他就要低垂的帏幕下,玉枕上,轻轻地向她详细述说他,一个人在此是如何地夜夜数着寒更,默默地思念着她。至此,主人公的情思活动已进入高潮,但作者的笔立刻煞住,就此结束全词。

  从谋篇布局上看,第一、二片,花开两枝,分别述说现在与过去的情事;至第三片,既由过去回到现在,又从现在想到将来,设想将来如何回忆现在,使情感活动向前推进一层。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45-4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氏能远楼

: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遨游不要问南海大鹏,归去不要问辽东仙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人生都须自作自为,哪怕每次仅仅迈出的是半步,长久积累,就可以进入一个宽广的世界。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希望你得到美酒不要少饮,和我一起痛饮看这王氏能远楼。

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待到微醺时小心翼翼的捧着吴地利剑,斩断那千秋万代的愁怨。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旭日东升,光照燕京城郊;繁茂的桑枝重重叠叠好似掩映窗棂的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昆仑池上的碧桃花开正艳,东风吹过千千万万的花瓣在空中飘舞。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可是那千千万万片桃花,究竟落在谁家呢?希望能将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饮之不尽。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寄语酒樽之前思乡的朋友,那何须惆怅伤感呢?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天池鹏:南海大鹏鸟,语出《庄子·逍遥游》。辽东鹤:指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kuǐ)步江山即寥廓。
跬步:半步。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句吴匣(xiá)中剑,斫(zhuó)断千秋万古愁。
勾吴匣中剑:指吴地制造的利剑。

沧溟朝旭射燕甸(diàn),桑枝正搭虚窗面。
沧溟:大海。燕甸:指燕京城郊。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这里代指美酒。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寄谢:传告,告知。底须:何须,何必。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范梈当时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称元诗四大家。《王氏能远楼》是范梈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立意高远、表达了诗人看破红尘的高情逸志。时不我待、及时行乐的情绪是这首诗的主调。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为一意。

  开篇:“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天池鹏是南海大鹏鸟,语出《庄子•逍遥游》,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辽东鹤,指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以上提到的,都是传说中的神鸟,非常人所能为。但是,诗人说到,我们凡人不必去羡慕它们,“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人生啊,都须自作自为,哪怕每次仅仅迈出的是半步,长久积累,就可以进入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在这里,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志趣。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请君停留下来,和我一起痛饮王氏能远楼。勾吴匣中剑,指吴地制造的利剑。 “醉捧”与前一句中的“痛酌”的形象相呼应,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举杯痛饮后,小心翼翼的捧着利剑,酒意未散、步履摇晃的情态。诗的这一句,刻画出诗人摒弃世俗、孤高傲世的品格。“斫断千秋万古愁”,原来要用手中的利剑,斩断千秋万代的愁怨,语气上斩钉截铁。诗人痛饮美酒,及时行乐,才可一解胸中愁怨。他心中的愁怨又是什么呢?诗人所谓愁怨,主要是指生命有限和客游离乡。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沧溟”,意为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海上朝阳升起,光照大地; 日出了,窗棂为之生辉。此句还暗用“日出扶桑”的神话传说。“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昆仑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居所,池上种有碧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句话的意思是:昆仑池上的碧桃花,千千万万的花瓣在风中飘舞。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酒,这里代指美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是那千千万万片桃花,究竟有哪一片落到了人间寻常百姓之家的呢?诗人希望能将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才能喝得尽兴。最后一句: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底须”意为何须,何必。“寄谢”意为传告,告知。寄语那些思乡的朋友,何须惆怅伤感呢?
 
  在诗中,诗人虚实相结合的描写出与友人登楼畅饮后所感。写意而不写事,是本诗重要特点。从天池鹏、辽东鹤、碧桃花的仙界虚景到“人生万事须自为”的人间凡境。诗人指出一切都是那么虚无飘渺,惟有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1、 仲联 等. 名家品诗坊元明清诗.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京都元夕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宵时节,到处都能碰到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我这个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元好问暨金人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1132、 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金盾出版社,2011.05:593、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4、 柯孔标.古诗文名句分类手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07:76

(xuàn)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袨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华妆:华贵的妆容。着处:到处。闹:玩耍嬉闹。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何为:为何,做什么。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元好问暨金人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1132、 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金盾出版社,2011.05:593、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4、 柯孔标.古诗文名句分类手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07:76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精卫·万事有不平

: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君不见,
呜呼!你看不到,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参考资料:

1、 张力生等主编. 中国军旅诗词[M].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09.第153页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kē)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窠:鸟巢。

参考资料:

1、 张力生等主编. 中国军旅诗词[M].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09.第153页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呤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熟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将精卫和愚公作一个比较的话,二者事有相类之处,但它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却是迥然不同。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无有平期。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这种精神,对于作者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民族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同时,在此诗中诗人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己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白苦?” “万事有不平”句的问话是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态。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慕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国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白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仪是奋斗者的愿望,虽然不爵叮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永远是战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义之志。作者的宣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正是作者内心的剖白。“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民族的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卑鄙无耻了。

  此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荷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燕雀”的衬托之上,所获得的神效。美与丑相激共振,精卫与燕雀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各行其是,顿时黑白昭然,圣沽与龌龊的互相比较,所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

  另外,此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主编.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M].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01.第205-206 2、 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 第20辑,群言出版社,2013.01,第121-122页3、 王瑞平,史鸿文,邱艳艳编著. 水与民风习俗[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04.第2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宿七盘岭

: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晓 一作:山)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住在七盘山的西面。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拂晓的残月仿佛就在窗前,天上的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我孤身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43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6 .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游: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高卧: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晓月临窗近:晓,一作“山”;窗,一作“床”。天河:银河。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tí)
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子规: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浮客空留听,褒(bāo)城闻曙(shǔ)鸡。
浮客:无所归宿的远行之游子。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43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6 .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晓 一作:山)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胡应麟评价这首诗“气象冠裳,句格鸿丽”,的确是有识之言。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张说曾夸奖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这未免过奖,但也可说明,沈诗确有较高的艺术技巧。这首诗也可作一例。

参考资料:

1、 张义光.高卧七盘西,山水皆寄情──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赏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03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7-3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