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出自宋代王禹偁的《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参考资料:

1、 (宋)谢枋得,(明)王相编著;陈超敏评注 .千家诗评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第30-31页2、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3、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478页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sēng)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昨日邻家乞(qǐ)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参考资料:

1、 (宋)谢枋得,(明)王相编著;陈超敏评注 .千家诗评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第30-31页2、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3、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478页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参考资料:

1、 (宋)谢枋得,(明)王相编著;陈超敏评注 .千家诗评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第30-31页2、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3、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47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公元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2、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478页3、 王甲训主编.商洛古诗精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01:第1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46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南阳送客

: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斗酒不要嫌少,寸心贵在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深深的叹息故人的离去,游子十分感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离别的愁容看到看到芳草就会埋怨,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春天的垂杨之上。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挥起手再三告别,临到分别仍然是枉自断肠。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李太白集 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229页2、 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国学典藏书系 李白诗集.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207页

斗酒勿为薄(bó),寸心贵不忘。
薄:少。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坐:意为深。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李太白集 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229页2、 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国学典藏书系 李白诗集.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207页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这首诗一气呵成,就像说话一样流畅直白,这种写作特征唯独是诗人李白最擅长的。“春思结垂杨“这句最妙,想必是作者偶然得之,却成了历史名句,而此句中又妙在一“结’字上。”坐“者,为也。“游子”,指作者自己。诗中惜别故人离去,正是诗人李白悲伤的原因。然而这首诗通篇仍有豪情。常说大喜是豪情,其实大悲亦是豪情。好像诗人李白“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悲就悲伤了,然而自然有诗人李白的豪情之处。这首诗的“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二句应当成一句看待。

  此诗颔联客中送客语,故尤黯然神伤;颈联近似六朝人语,故特细腻委婉。芳草引发离情,柳丝关合意思,似有儿女沾巾之态,及结语“挥手”、“断肠”,复见豪爽人之风度,依然太白也。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五律诗精评.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95-196页2、 成志伟.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上.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7年:27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龙吟·落叶

: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早上的霜露刚刚附着在青绿的树林上,视野中故国也早是一片凄凉之景。地上的落叶渐渐积累,树上的叶子也纷纷欲坠落,门前荒芜,路径悄悄。渭水秋风起,洞庭湖波涌,几次暮秋了。想来重重叠叠的山上已经落满树叶,千峰尽是万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没有人可以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从前题红之事已不再见,顺着宫沟而上,暗流空绕。蝉啼叫还没有停歇,鸿雁欲过,此时的怀抱是悲伤的。树叶杂乱地落于窗前,落叶掉落在台阶上发出声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处。只是今夜,满庭的落叶谁来扫。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 .王沂孙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店 ,2006 :85-92 .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xiāo)萧渐故,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wèi)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miǎo)。想重(chóng)涯半没(mò),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晓霜:早上的霜露。著:附着。望中:视野之中。故国:指南宋故地。萧萧:草木摇落之声。纷纷犹坠:意谓落叶片片飘坠。门荒径悄:意谓落叶掩埋了门庭路径,一片荒凉寂静。渭水风生:化用贾岛、周邦彦诗词写落叶。秋杪:暮秋,秋末。杪,树梢。引申为时月的末尾。重崖半没:写山中落叶堆故,万木凋零的情状。尽出:全是。

前度题红杳(yǎo)杳。溯(sù)宫沟、暗流空绕。啼螀(jiāng)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qì),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题红:指红叶题诗事。杳杳:幽远貌。宫沟:皇宫之逆沟。螀:蝉的一种。飞鸿:指鸿雁。乱影翻窗:树叶乱落于窗前。碎声:此指落叶之声。砌:台阶。吾庐:我的家。甚:何。只应:只是。满庭谁扫:意谓无人扫落叶。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 .王沂孙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店 ,2006 :85-92 .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上片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片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诗意。这几个典故是独立的,因紧扣落叶,便有了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接下来,笔锋一转,用“想”作领字,领“重崖”以下四句。“半没”是因落叶堆积。“无人到”则是落叶阻挡了行程。这四句从词意上又进一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片着力于写景,下片转而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借故宫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两句为虚写,“啼螀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正衬出词人难耐之痛楚。词人此时心绪烦乱哀感涌流,但词人却以“此时怀抱”四字一笔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乱影”返回写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内,独坐客舍,秋夜寂静,又见无数黄叶乱落窗前,听见落叶之声敲打台阶。无尽无休,词人已无计可以避开秋声。和上片“纷纷”二字相呼应,以“碎”字形容落叶之声,意新句秀。“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了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句到位,确能产生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词人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

  此篇咏落叶之词,以落叶为契机,“以故国凄凉早”为意脉,驰骋神思,虚境实写,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写落叶,却句句是故国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 .王沂孙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店 ,2006 :85-92 .2、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223-222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参考资料:

1、 陆游 .陆游经典作品选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65 .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lèi)酒,此兴悠哉。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bà)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参考资料:

1、 陆游 .陆游经典作品选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65 .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378-137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楚茨

: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田野里生长簇簇蒺藜,去清除这些带刺荆棘。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因为要种植高粱小米。我们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齐。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紧密。用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作对列祖列宗的献祭。请他们前来享用祭品,赐我们宏福无与伦比。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我们步趋有节神端庄,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献冬烝和秋尝。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司仪先祭于庙门之内,那仪式隆重而又辉煌。祖宗大驾光临来享用,神灵将它们一一品尝。孝孙一定能获得福分,赐予的福分宏大无量,赖神灵保佑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掌膳的厨师谨慎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有人烧肉又有人烤炙。主妇怀敬畏举止有仪,盘盏中食品多么丰盛,席上则是那宾客济济。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祭祀中我们极其恭谨,因而礼仪周全没毛病。于是司仪向大家致辞,赐福给主祭孝子贤孙。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灵很喜欢又吃又饮,要赐给你众多的福分。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祭祀遵法度按期举行,态度恭敬而举止敏捷,庄严隆重又小心谨慎。因而永赐你极大福分,成万成亿绵长无穷尽!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孝孙也回到原来位置,司仪致辞向大家宣称:神灵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尸起身离开那神位。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把钟鼓敲起送走神尸,祖宗神祇于是转回程。那边众厨师和主妇们,很快地撤去肴馔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乐队移后堂演奏曲调,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这些酒菜味道实在好,感谢神赐福莫再烦恼。大家都吃得酒足饭饱,叩头致谢有老老少少。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神灵爱吃这美味佳肴,他们能让您长寿不老。祭祀十分顺利而圆满,赖主人尽心恪守孝道。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8-505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1-456

楚楚者茨(cí),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shǔ)(jì)。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楚楚:植物丛生貌。言:爱,于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艺:种植。与与:茂盛貌。翼翼:整齐貌。

我仓既盈,我庾(yǔ)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sì)。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庾:露天粮囤,以草席围成圆形。维:是,一训“已”。亿:形容多。一说“亿”犹“盈”,满。享:飨,上供,祭献。妥:安坐。侑:劝进酒食。介:借为匄(gài),求。景福:大福。

(jǐ)济跄(qiāng)跄,絜(jié)尔牛羊,以往烝(zhēng)尝。或剥或亨(pēng),或肆或将。
济济:严肃恭敬貌。跄跄:步趋有节貌。絜:同“洁”,洗清。烝:冬祭名。尝:秋祭名。剥:宰割支解。亨:同“烹”,烧煮。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中。将:捧着献上。

祝祭于祊(bēng),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祝:太祝,司祭礼的人。祊: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孔:很。明:备,指仪式完备。皇:往。一说为彷徨,即神灵徘徊。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一说指降神之巫。飨:享受祭祀。孝孙:主祭之人。庆:福。介福:大福。

执爨(cuàn)(jí)踖,为俎(zǔ)孔硕。或燔(fán)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执:执掌。爨:炊,烧菜煮饭。踖踖:恭谨敏捷貌。俎:祭祀时盛牲肉的铜制礼器。硕:大。燔:烧肉。炙:烤肉。君妇:主妇,此指天子、诸侯之妻。莫莫:恭谨。莫,一说勉也。豆:食器,形状为高脚盘。庶:众,多,此指豆内食品繁多。

献酬(chóu)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zuò)
献:主人劝宾客饮酒。酬:宾客向主人回敬。卒:尽,完全。度:法度。获:得时,恰到好处。一说借为“矱(yuē)”,规矩。神保:神灵,神的美称。格:至,来到。攸:乃。酢:报。

我孔熯(nǎn)矣,式礼莫愆(qiān)。工祝致告,徂(cú)(lài)孝孙。苾(bì)芬孝祀,神嗜(shì)饮食。
熯:通“戁”,敬惧。式:发语词。愆:过失,差错。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词,以告祭者。徂:往,一说通“且”。赉:赐予。苾:浓香。孝祀:犹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卜尔百福,如畿(jī)如式。既齐(zhāi)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卜:给予。赐予。如:合。畿:借为期。式:法,制度。齐:通“斋”,庄敬。稷:疾,敏捷。匡:正,端正。敕:通“饬”,严整。锡:赐。极:至,指最大的福气。时:是,一说训或。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戒:备,一说训告。徂位:指孝孙回到原位。具:俱,皆。止:语气词。皇尸: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赞美之词。载:则,就。

钟鼓送尸,神保聿(yù)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聿:乃。宰:膳夫,厨师。废:去。彻:通“撤”。废彻谓撤去祭品。不迟:不慢。诸父:伯父、叔父等长辈。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备:尽,完全。言:语中助词。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后在后殿宴饮同姓亲属。

乐具入奏,以绥(suí)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qǐ)首。
具:俱。入奏:进入后殿演奏。祭在宗庙前殿,祭后到后面的寝殿举行家族私宴。绥:安,此指安享。后禄:祭后的口福。禄,福,此指饮食口福。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认为神所赐之福,故称福酒、胙肉。将:美好。莫怨具庆:指参加宴会的人皆相庆贺而无怨词。小大:指尊卑长幼的各种人。稽首:跪拜礼,双膝跪下,叩头至地。一种最恭敬的礼节。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考:老。寿考,长寿。孔:甚,很。惠:顺利。时:善,好。维:同“唯”,只有。其:指主人。尽之:尽其礼仪,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礼节。替:废。引:延长。引之,长行此祭祀祖先之礼仪。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8-505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1-456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全诗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读这首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1-4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萧兴国,王林森编著.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1.12:第255-256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diàn)。总作空花观。
悲愁:悲叹秋天来临。海甸:近海地区。此处指郊外。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尚想横汾(fén),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yàn)
横汾: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兰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萧兴国,王林森编著.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1.12:第255-256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为房瑁死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现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横汾”、“兰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是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此诗笔力雄健,表现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中流,与群臣饮宴的欢乐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这两句用汉武帝《秋风辞》首二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及唐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而略有变化,流露出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386-38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